|
||||||
|
||||||
近日,在中國慈善論壇廣州峰會上,廣州市對發展社區公益的探索引起廣泛關注。 近年來,街道家庭綜合服務中心成為廣州社區公益的有力支點,廣州市政府購買“家綜”服務金額逐年攀升、覆蓋面擴大,使社區公益組織和公益項目出現井噴。 公益項目立足社區 2010年,廣州市政府通過招投標方式,由中標的民辦社工機構承接“家綜”的打包服務,首次在20個街道家庭綜合服務中心進行試點,拉開政府購買“家綜”服務序幕。 中大社工服務中心是廣州最早承接“家綜”項目的社工機構之一,2010年承接蘿崗區聯和街家庭綜合服務中心(聯和一家),被當地媒體稱為“廣州市第一家高品質的社區綜合服務中心”。 在當時,“聯和一家”已具有老人服務、低保及低收入困難家庭服務、外來流動人員服務等12大服務功能,共有110個具體的服務項目。 中大社工服務中心副總干事甄鶴強調,除了家綜“打包式”服務,在探索過程中,“我們的服務逐漸走向差異化、個性化”。 廣州市蘿崗區外來務工人員占全區務工者的2/3,聯和街道外來務工人員聚集尤為突出。中大社工服務中心聯合政府、街道、企業資源,設計了面向外來工的大型新聯和“達人秀”活動,才藝不設門檻。一屆選秀前后歷時一個多月,參賽選手幾百人。 “借助‘達人秀’,外來工獲得榮譽感也找到歸屬感。許多企業參與其中,邀請獲獎的選手到廠家表演,選手又獲得了經濟上的改善。”甄鶴說。 社區公益要求及時性和有效性,但聯和街道面積較大,離“家綜”較遠的社區難以被有效覆蓋。因此,中大社工服務中心建立了廣州市首家社區級家庭服務中心——聯和街玉樹社區家庭服務中心,定位是“工友之家”。 自2009年成立以來,中大社工服務中心已經擁有5個“家綜”、兩個社區服務中心、兩個服務專項。這5個“家綜”分別在老城區、繁華區、未來城區布局,每個“家綜”緊跟當地需求,依托當地資源。 “在老城區荔灣和越秀,我們更多發揮街坊幫街坊的功能,關注社區發展和鄰里互助;在都市圈天河區以公益為主題,做‘自閉癥’兒童項目;在未來城區的黃埔蘿崗,則關注產業工人融合。”甄鶴介紹道。 隨著廣州社區公益的發展,公益組織將更多的精力放在社區服務、理念倡導、技能提升之上,而非傳統的捐款捐物。甄鶴認為,“直接給錢給物”式的公益方式雖然存在,但不能使公益持續、長久。“我們會立足在社區、地區的需求之上去延展,讓服務走向深度的時候,多元化地跟慈善資源對接”。 探索募捐模式 長遠來看,政府不會成為慈善組織最主要的資源支持,社會才是其最重要的資源籌集場所,國際上的慣例一般都是開放符合條件的社會組織的公募權限。讓廣大慈善組織在更加公開、透明的公平競爭環境下直接向社會公眾募集資源,成為廣州現代慈善組織體制改革的一個重要突破口。 2012年5月1日《廣州市募捐條例》開始實施,廣州地區的公益性社會團體、民辦非企業單位和非營利的事業單位,特別是扶老、助殘、救孤、濟困或者賑災領域的機構,經申請取得募捐許可后,可在許可的地域范圍和時限內開展募捐活動。作為首部放開慈善組織公募權的地方法規,它打破了長期以來由少數有政府背景的社會組織獨享公募權的壟斷局面,規范化運作的民間公益組織均可經申請取得募捐許可。 廣州市穗星社會工作服務中心(以下簡稱“穗星”)是首家獲得廣州市民政局頒發“募捐許可證”的民辦非企業單位。穗星總干事何俊華告訴本報記者,通過“募捐許可證”收到的近20萬元,全部用于“堅持的希望”貧困重癥患兒家庭社工幫扶項目。 穗星做貧困重癥患兒項目兩年多,除了通過“募捐許可證”的方式籌資,主要還是為個案申請適合的基金,以及發動社會企業及個人力量募捐,共籌集至少200萬元。 “公眾的募捐意識還沒有形成,他們會奇怪,為何捐的錢不是直接用于患病兒童,還要支付一部分錢給運營與行政?”何俊華笑著說,算起來,“募捐許可證”收到的錢甚至不足以支付相關社工工資,但他們還是將資金全部用于患病兒童家庭,機構自行補足虧損。 穗星目前主要的資金來源還是政府購買“家綜”服務,“社會籌集資金占10%~15%左右”。何俊華認為,隨著社會認識和機構能力的提升,政府資源和社會資源占比能達到“六四開甚至五五開”。 一些“家綜”未顧及的項目,就需要籌集社會資源完成。如穗星為環衛工人設計的服務項目,選擇從健康管理入手進行關懷,為百名環衛工人爭取到價值300元的免費體檢機會。從體檢機構,到汽車公司,穗星一一談合作,“借力打力”。 今年春節后,穗星聯合廣州市慈善會成立“廣州慈善穗星百家基金”,何俊華認為“這是社區公益基金的雛形”。基金放在市慈善會旗下,需要用錢,穗星提出申請即可。 如何構建“漁場” 中山大學中國公益慈善研究院智庫中心主任胡小軍認為,社區公益要構建3個體系。第一是捐贈體系,包括發動本地資源,建立社區公益基金、社區基金會,在社區開展“微創投”活動,使小額資金注入社區社會組織,激發能量;第二是服務體系,不僅包括社工給居民提供服務,而且還要發動居民參與志愿驛站服務,參與居民自助或者互助過程中,建立志愿者團隊;第三是組織體系,發揮各類樞紐型組織、一線社工服務機構的作用,促進社工、社區、社會組織的“三社聯動”。 “授人以魚是傳統慈善,授人以漁是關注發展,而‘漁場營造’和‘漁業革新’才是社會創新。”胡小軍說。 在“漁場營造”層面,廣州慈善事業改革的經驗可以概括為“志愿參與、激發活力、政社合作、官民共治”。 廣州在全國率先全面放開慈善組織登記。特別是在2014年10月30日,廣州市政府頒布了《廣州社會組織管理辦法》,這是在全國地級以上城市率先以政府規章形式制定出臺的社會組織管理辦法,使廣州公益慈善組織迎來又一個發展“黃金期”。 在這次中國慈善論壇廣州峰會上,由廣州市慈善服務中心編寫的《廣州市公益慈善事業發展報告(2015)》(以下簡稱“報告”)公開發布。報告顯示,截至2014年年底,廣州市登記注冊的社會組織有7067個,相比2013年增長10%左右。社會組織專職工作人員數量持續攀升,每個組織平均擁有專職工作人員達5.6名。共有108個市本級社會組織具備承接政府職能轉移和購買服務資質,220個民辦社會工作機構、70多個民辦福利機構承接政府購買服務,為群眾提供了方便快捷的專業化服務。 從2012年開始,廣州的政府購買服務資金成倍增長。按照每個街道“家綜”每年200萬元的購買服務標準,僅“家綜”投入就超過2.5億元。2008年至2014年,廣州市、區兩級購買服務的財政投入每年都有大幅增長。 2013年、2014年兩屆廣州市慈善項目推介會,共有210個慈善組織參與,對接770個慈善項目,累計募集項目捐款7.47億元。通過兩年的實踐,推介會已經成為公眾廣泛參與的慈善資源供需有效對接的重要平臺,成為廣州地區最廣泛的綜合性慈善盛會和廣州慈善的品牌。 (據《中國青年報》) 鏈接 2015廣州慈善項目推介會 4.5億元對接資金創紀錄 6月10日上午,第三屆廣州慈善項目推介會展示對接大會在白云國際會議中心舉行,對接資金創下逾4.5億元的紀錄。 廣州市慈善會相關負責人指出,線上的慈善捐贈、慈善傳播、慈善互動尤其活躍,成為本屆推介會不可忽視的亮點之一。據統計,截至6月3日,去年以來有超過420萬元的大眾資金通過網絡途徑涌入廣州市慈善會相關慈善項目(不包括社會公益組織自行募捐的資金在內),其中微信捐贈占了大頭。 “別小看這420萬元,它預示著慈善生態的結構性變化。”廣州市慈善會相關負責人指出,“互聯網+慈善”正在重塑廣州慈善的格局。 據了解,中國慈善信息平臺(廣州市分平臺)、“廣州慈善”微信平臺的推出,與廣州通“廣州慈善”鏈接、公益寶APP的上線運行,加上社會公益組織自行開發的各類網絡通道,讓已經擁有“廣州慈善會”微信平臺及廣州慈善網等網絡渠道的廣州慈善界,形成了四通八達的慈善“高速公路網”。這些網絡平臺全面涵蓋了統計、監管、捐贈、推介展示、信息發布和實時互動功能,為永不落幕的線上慈善愿景搭建了堅實的硬件基礎。 事實上,各類網絡平臺的搭建,僅僅是廣州“互聯網 慈善”的硬件基礎。而讓眾多網友走上慈善舞臺,成為慈善主角,才是重塑廣州慈善格局的本質內涵。單向募捐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多元互動才是題中之意。廣州慈善界的有識之士甚至提出,未來的慈善領域,一切慈善項目的設計應圍繞網友的需求及特點而定,不斷推出網友喜歡的慈善項目和慈善方式,這將在慈善事業中發揮巨大能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