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編者按 8月13日,廣西電視臺報道稱,百色市隆林縣王杰以拿個人名義注冊的“百色助學網”為幌子,蒙蔽愛心人士,誘奸山區女童。當晚,王杰被隆林警方控制。 現在,百色助學網已經不能打開,但王杰發布的募捐信息,仍然掛在施樂會的官網上。據了解,其助學金有相當一部分來自施樂會網站的募捐。去年年底,這家網站曾因向求助者收取高額置頂費飽受質疑。 平時討論該如何防止女童被性侵的公益組織從業者們,對自己群體里出了這樣的敗類痛心疾首,對此事的討論也眾說紛紜,并由此引發對于“一對一”助學模式的探討:“一對一”助學應不應該做?助學中間人怎樣監督?怎樣協調捐贈者和受助人?請聽一聽助學實踐者們的說法。 ■ 本報記者 王會賢 觀點1 泛海公益基金會高級項目經理 譚紅波 前兩天百色助學網丑聞被爆出來之后,大家對“一對一”助學群起而攻之,說這種助學方式是“大愛無能”的表現;要耗費大量的人力和財力等成本,收效卻十分低下,是“最低效”的公益;簡單易行,專業性不強,是“最笨”“最懶”的公益;容易使受助人養成依賴的習慣,所以是“最壞”的公益……如果說之前反對“一對一”助學的理由還不那么充分,那么百色助學網丑聞則提供了一個強有力的反對證據——開展“一對一”助學的中間組織極容易不受約束,非法從中謀取利益。 看到大家如此同仇敵愾地數落而且貼了諸多標簽,作為近十年的“一對一”助學組織者和參與者,我默默看著而不敢出聲。而且發現很多“一對一”助學組織基本不參與這種爭論,只是在繼續堅持做自己的事,我覺得他們其實應該更知道這個項目的利弊得失,不過也許和我一樣在內心深處懼怕這個“眾口鑠金,積毀銷骨”的時代。 “一對一”助學和其他很多公益項目一樣,就是一個解決教育發展領域相關問題的公益項目。在實施過程中,肯定也會存在很多問題。比如尋找貧困學生、與資助者和受助者溝通等需要耗費巨大的成本;有些助學組織為了更加“有效”管理,給受助孩子提供反饋信模板;有些受助者形成“依賴”,直接與捐助人聯系索要更多的幫助……這些都是項目執行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需要尋找更有效的方案解決。但不能因為出現了這些問題,就否定這個項目。 有很多捐助人愿意支持并參與“一對一”助學,一方面因為參與門檻比較低,另外就是資金的去向可見、可控。誠信培養和建設需要經歷比較漫長的一段過程,尤其是中國當前的發展階段,不管來自政府還是市場或者第三部門,太多的不誠信使得這個社會的道德信用現狀堪憂。重新建立起信任體系需要從一些簡單的事情做起,公眾的接受和容納,公益慈善組織的專業規范都需要經歷一個漸進的過程。有些“一對一”助學組織就在長期穩定捐助人的支持和幫助下,逐步開展實施了諸如“一對一”心理陪伴、“教師培訓”、“學生安全教育”等項目。 我覺得創新不一定是要否定之前的做法而去尋找新的做法,有些“百年老字號”的公益慈善組織仍然在做“一對一”助學。它之所以有頑強的生命力,說明不管是捐助人,還是受助人,也包括公益慈善組織,其實都有需求。作為回應社會需求的公益慈善組織,有責任和義務設計相應的項目去滿足這種需求。這本身沒有什么值得非議的,也就是說“一對一”助學本身不存在那么多是是非非。我們需要思考的是用何種方法將這個項目管理得更加規范、有效,如何運用一些創新的思維去改進完善傳統的手段。 所以我希望能有更多的人一起來用實際行動幫助“一對一”助學組織,尋找科學的項目管理方法。不僅公益圈包括社會公眾都要對這個行業多一些包容和共存,只要不觸及法律和道德禁忌,就應該用理解和接納的心態鼓勵其嘗試和發展,至少不要隨意去貼標簽。而公益慈善組織自身要正視且不回避任何存在的問題,做好項目和機構的管理。社會公眾,尤其是與此直接相關的捐贈人,要對自己的捐贈行為負責,主動甄別募捐信息的真偽,不能因為幾幅照片、幾段煽情的文字,就一時沖動急于釋放自己的愛心,一定“三思而后捐錢”;捐贈之后保持對所支持項目的適時關注,了解跟進項目的實施情況,盯緊資金的使用。如此才能既幫助到真正需要的人,又推動公益慈善組織不斷完善提高。 (下轉09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