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一次因事務拜訪南都公益基金會,在交談過程中南都公益基金會理事長徐永光對社會企業、美國社區基金會、聯合勸募侃侃而談,延伸出不少有趣的話題和觀點。 社會企業:要么死,要么活,沒有第三條路 公益時報:公益機構和社會企業相比,存在哪些不如企業形式的基因? 徐永光:商業只有一條路,行就生存,不行就倒閉,可是公益機構可以好死不死地茍延殘喘,你會發現確實有一些公益機構做不大也做不好,但是還占用資源。所以要做成社會企業,就是要讓自己只有兩條路,要么死,要么活,沒有第三條路——不死不活,其實就是不要給自己留后路,那樣會把整個行業的門檻和水平拉低了,甚至這種寬松的環境給了很多人可乘之機,有一些機構定位不清楚,項目做不好,但是兩頭吃,總能搞到一些錢。 《公益時報》:現在中國發展社會企業,到了成熟的時機了嗎? 徐永光:公益和社會的目標使命是非常清楚的。一個社會有三個部門組成,政府、企業和第三部門?,F在很多社會問題其實是企業制造的,環境問題、勞工問題等,在理論上叫做市場失靈;在某些地方,政府和企業一起在制造社會問題,那叫政府失靈。這種情況下,NGO出現,是來彌補政府和市場的失靈。但是中國的NGO,第一很弱小,第二能力也不夠,第三我覺得觀念也有一些問題,或者說效率并不高,是不是也存在著叫志愿失靈或者非營利部門失靈的問題? 總而言之,就是說有一些社會問題的解決,恰恰需要一種新的組織形式出現,這樣的組織和非營利機構有相同的地方,也有很大的不同,公益組織實際上需要消耗資源,但是社會企業它不是消耗資源的,它一邊解決社會問題,同時還在創造社會財富。 原來一提到商業和公益,真是涇渭分明,可是現在越來越可以共融,公益需要商業的思維,需要商業的競爭和解決問題的方式,越來越多的公益人意識到公益要發展,需要市場化、專業化、商業化。 《公益時報》:南都現在對于初創期的社會企業有哪些針對性的支持計劃?為什么要這么做? 徐永光:南都現在對公益行業一批剛剛起來的服務性機構或支持性機構,有配比資金支持計劃,比如NGO要選擇社會企業的服務的時候,可能會遇到些經費困難,而社會企業要起步運轉,也要按照市場來收費。那怎么辦?比如這類服務是3000元,那么NGO拿出1500,我們拿1500,其實這是同時支持了兩類組織的發展。 另外還有一個支持計劃,南都公益基金會在2015年社會投資平臺上繼續設立無息貸款項目,采用公益創投的理念,通過提供資金、智力等深度支持,幫助那些能夠帶動行業發展的社會企業,突破發展瓶頸、擴大規模、提升影響力,從而帶動社會問題系統和規模化的解決。該項目將為社會企業提供為期三年、總額不超過50萬元人民幣的無息貸款。 我們這么做,是因為社會企業,尤其是服務于公益行業的社會企業,對整個行業的推動和能力提升是十分重要的,排在優先位置。社會企業善于發現商機,市場意識比較精準,而且這意味著市場細分,市場細分促進效能提升,專業的事情要交給專業的服務機構去做,通過這種分工進而會刺激公益行業的效能提升、發展和市場化形成。 社區基金會:走聯合勸募之路 《公益時報》:大量的社會企業發展,最終會達到什么效果?比如美國的慈善行業是什么形態? 徐永光:美國的10萬多家基金會,90%的基金會沒有專職人員,很多都是托管或者服務外包。比如南都基金會的財務已經外包給一個社會企業,資金使用上節約了一半,效率和透明度卻大大提升。比如我曾在2009年去拜訪硅谷社區基金會,當時基金會自己有1個億,另外十幾億來自于200多家社區基金會,他們委托硅谷基金會幫助他們管理自己的錢,來做投資、項目等等,他們收管理經費1.5%,所以他們養得住一個七八十人的團隊,其實就像一個慈善資產管理集團,需要什么服務我就提供什么服務?,F在我們國家一些家族基金會,已經出現了這樣的趨勢。 《公益時報》:最近有一個新聞,7月份,南京市宣布將在2015年年底,各區將至少建成一個社區型基金會,實現以協商民主為基礎的“行政資本+社會資本”的治理共同體,全市建成不少于400家社區型基金。你怎么看? 徐永光:這個不得不說是一個社區基金會的大躍進式增長,有點快,但是也反映出社區基金會將成為一個很重要的發展趨勢。我來更多地說說美國社區基金會怎么做的吧。 美國有兩個大型的公募機構,一個是由全國700多家小型機構集合在一起做的社區基金會,另一個就是United Way聯合之路,我就很好奇這樣兩家會不會打架,他們跟我說不打架,分工很清楚,募款對象非常明確,配合得很好。 聯合之路走的是企業勸募路線。每年一兩個月內的勸募期內,會把當地的公司地攤式的一網打盡,其他時間聯合之路會在內部做大量的準備工作。他們產生的原因呢,就是當地小型的社區機構去公司募捐,每年一個企業要接待好幾撥,他們就說你們能不能派一個代表來,后來就有個這個聯合勸募的代表出現。這個代表也是通過民主投票出現的,現在就有很多年輕人愿意通過競選來爭當聯合之路的主席,為什么?因為他們當上主席后就有機會和企業的老總直接對話,他們是平等的。 社區基金會是幫富人做慈善。比如說,紐約社區信托現在有2000多個遺產捐贈,給我印象比較深的是一位委托人,她是一名舞蹈家,她的信托受益對象就是舞蹈演員的大腿。再比如夏威夷社區基金會,他們說現在掌管5個多億,其中一部分是遺產捐贈,另一部分是公司或個人在這里建立的專項基金,本錢不動,用增值來做公益項目,另外他們還在托管12家家族基金會。 所以將來的發展趨勢,一定是各個領域都要細分,財務的、法律的、人力資源的,甚至籌款的等等,公益機構才能更專注地去做好他該做的事情;社區基金會也要發展,但是是要和草根公益機構聯合在一起,走聯合勸募之路。 ■ 本報記者 閆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