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本報記者 王會賢 隨著我國社會老齡化程度不斷加深,養老產業發展日益被重視起來。隨著一系列國家利好政策的推出,大量資本開始涌入養老產業,金融行業也紛紛推出各類與養老相關的金融產品。但另一方面,卻又時常曝出養老機構大面積虧損的各類新聞,大量的養老服務機構掙扎在生存線上。養老市場究竟是怎樣的狀態?近日,一家社工機構發布了《社區居家養老行業發展研究報告》,再次引起了人們關于養老產業的熱烈討論。 樂齡老年社會工作服務中心在億方公益基金會資助支持下,歷時一年完成的《社區居家養老行業發展研究報告》于11月12日發布。 《報告》對廣東、河北、山東、上海、北京5個地區30家不同類型的養老組織進行了研究分析。結果顯示,其中2/3都處于虧損的狀態中,由于調查樣本有限,這個比例擴大到全國未必準確,但仍有很大參考價值。 社區居家養老機構的資金來源分別是什么?資金不夠的原因又是什么?有哪些良策建議?《報告》也給出了部分答案。 誰在做社區居家養老? 做社區居家養老的機構有哪些?根據性質來分,包括企業和三類社會組織;從服務內容來看,就是基本生活照料、物質設備支持、精神慰藉服務以及醫療服務;還可從居住方式分為全托型、日托型和上門型,但大部分的組織的服務都同時涉及多個服務內容。 此《報告》的研究對象包括了21家民非、4家企業、2家社團、1家基金會和2家未注冊組織。可見民非是占大多數的,原因一是登記注冊政策的放開,二是政府對養老事業支持力度加大,民非在爭取政府補貼和政府購買服務上占有優勢,被訪的民非中部分享有政府提供的免費或低價場地、設施或水電等,節省大筆支出。民非多由社區組織發展而來,群眾基礎、與街區行政層面的關系也更好些。 此外,民非具有很大的市場空間。貧困老人的養老由政府負責,有經濟能力的老人更傾向于企業型養老組織,中間絕大多數則選擇收費居中的民非。 企業作為養老市場的另一主體,目前處于參差不齊的狀態。一方面養老企業的資金支持較有保障,有資本引進市場上最新的研究成果,并可快速轉化為產品。市場競爭使得企業對自身服務的專業性要求較高,服務質量有保障。但另一方面企業沒有政府補貼,在自負盈虧的情況下面臨很大的生存壓力。目前中國養老市場尚未成熟,需要企業很大程度投入資金和人力進行市場培育。 基金會在對養老服務的介入上資金壓力較小,可以充分發揮自主性進行社區為老服務,但另一方面基金會為老服務的專業性有待提高。同樣的還有社會團體,由于主要人力來自志愿者,自主性較高,而面臨專業性不足的挑戰。 未注冊組織因為無法取得民非營業執照很難得到政府、街道以及居委會的支持,在資源整合和資金基礎方面面臨較大壓力。 這幾類組織在人才方面存在著競爭關系。留人難、員工流失率高是多數組織都面臨的問題,正如北京某企業負責人所說:“現在的年輕人一聽到是做老年人服務行業的就不愿意來。”對民非來說,隨著政府鼓勵市場資本進入養老行業,不少企業同時開設民非單位承接政府項目,并且出高價從民非單位挖人。民非為了留人只能漲薪,又提高了生存難度。 人才質量上,大約70%以上組織的員工學歷在本科及以下,個別專業性較強的組織會有一些專業的人才以及專家,但缺乏高水平和高素質的從業人員仍是目前行業內的現狀。 上海、廣州政府支持力度更大 《報告》提到,上海和廣州地區,政府對于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的財政支持力度較大,所以上海和廣州的社區養老服務中心發展相對較好,設施齊全,老年人參與度也高。北京市政府目前對于社區日間照料中心的支持力度不夠,所以為老服務形式呈現多樣化的特點,不僅有社區為老服務中心,還有各種企業以及基金會,服務內容也不僅僅是對老年人生活的照料,還有對于老年人的心靈和精神的慰藉、老年人的健康管理等多方面的內容,并且這些服務形式很多組織也是剛剛涉足,目前發展得并不完善,很多組織也是在探索中前進。 通過訪談可以了解到,北京的社區居家養老組織類型偏向“專精型”,不同的組織各自有擅長的領域,服務的范圍和服務人群數量都較上海、廣東要小。上海和廣東則大多與政府合作密切,有豐富的資源和服務范圍,因此其員工的數量也更多。 但是不管政府的財政支持力度有多大,所有組織都面臨一個共同的問題就是資金來源的持續性和穩定性的問題。因為政府購買服務,而服務是有活動的期限的,所以組織想要獲得長久的發展,還是需要考慮提高自身的優勢,創新活動形式與內容,保障資金來源的穩定性。 收費標準怎么制定? 影響收費標準的因素主要有兩個,一個是服務對象的富裕水平,另一個是組織的發展狀況。目前一般中端養老服務,社區居家養老組織收取的費用相對于市場價格來說較低。 北京某養老企業表示:“將價格定得低一些是為了把服務面做大,先把自己品牌打出去”。如果組織服務的對象是中高端的老年群體,則價格也會稍高一些,同時服務質量和專業程度也會相應更高。 除了一些政府承接的完全不收取費用的服務以外,對于收費的服務來說,行業內目前沒有一個具體的標準,各家組織也都是參考市場價格來制定收費標準的。 收費標準還與政府支持的力度有關,將上海和北京的兩家組織來做對比。上海某組織由于政府支持力度大,收費也較之北京有明顯降低。轄區內的日間照料中心,老人每月象征繳費100元,早午餐另收費,午餐為外訂敬老院餐食,每份9元。而北京的這家組織收費更市場化,同樣拿日間照料服務做比較,標準為60至100元每天,根據老年人自理能力具體確定。 現階段老人付費意愿低 中端養老市場的潛力是巨大的,但這部分老人對于自身非剛性需求的付費意愿是比較低的,不到萬不得已的情況下幾乎不會向養老組織來尋求幫助。在很大程度上,這和中國人的傳統觀念有關系,中國的傳統文化和政府一直所倡導的,是以家為核心和聯結的互助方式,強調關系的重要性,只要是有子女的老人就會讓子女來養老,有房子的老人就不愿意去組織養老。 但是對于子女來說,他們是希望老人進到組織養老的,訪談時組織負責人談到,很多子女在照顧老人這個問題上面覺得不堪重負,但是老人又不愿意去機構養老。所有對于人的觀念的轉變是提升需求的關鍵,由家為本轉變為以社會為本。 給行業和政府提建議 社區居家養老行業目前良莠不齊,服務質量和水平各不相同。國家制定了相應的組織準入制度,同時也應該設立退出機制。制定組織評定審核標準,定期對組織進行篩查,對于不合格的組織予以撤銷行業資格。 政府需要借鑒國外相應的結果評估體系,制定出適合國情的評估標準,嚴格控制評估的質量。當前許多組織把活動當成服務在做,而持續性強的服務反而因為不符合政府的“創新性”要求而得不到支持。服務的持續性與創新性不應該相互排斥,當政府認定項目符合創新標準時應該給予持續的支持,而不是另尋新的項目,為了創新而創新。 有分析人士認為,目前養老機構的資金來源主要包括政府購買服務、收費、捐贈三部分。一方面,機構需要提高自身的資源整合能力,有效地整合與自身相關的政府、社會、企業等各方資源,使之可持續并優化組合不斷增長。另一方面,機構需要反思自身是否具有承接資金提供相應服務的能力。像前文提到的上海、廣州那樣的支持措施其實在很多地方都在逐步推出,動輒千萬甚至上億的支持資金需要與資金量相匹配的服務機構承接。在此之前,如果機構無法提升自己,那么只能是臨淵羨魚,徒嘆奈何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