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新經濟 新動力 新責任 當前,世界經濟復蘇乏力,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連續六年降低了全球增長預期。今年上半年,中國經濟增長7%,殊為不易。中國企業起到的作用至關重要。 大背景下,企業社會責任將成為經濟全球化以及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議題。未來經濟全球化將更為深入,全世界都面臨能源、環境、社會等各方面的挑戰,單一的經濟體不能完全解決這些問題。 在中國,互聯網成為提供公共服務的重要手段,網絡經濟與實體經濟協同互動的發展格局基本形成。原有“自上而下”的形態被打破,政府的簡政放權擴展了企業參與社會治理的空間。 新經濟時代,企業必須要尋找新動力、承擔新責任。 20世紀初,企業社會責任的理念開始在西方企業中萌芽,西學東漸,逐步引入中國。改革開放以后,隨著跨國公司大批進入中國市場,中國的企業社會責任漸成體系,同時與國際并軌。在這一過程中,中國企業履行社會責任在形式上大體經歷了三個階段: 2000年以前,中國的公募基金會、慈善會等有官方背景的公益組織依托政府自上而下的渠道優勢,匯聚了大量資源,成為企業履行社會責任時的首選合作伙伴。企業主要采取現金捐贈的方式,善款流向希望工程、春蕾計劃等老牌公益項目。 2004年,《基金會管理條例》頒布實施,打開了非公募基金會發展的大門。越來越多的企業家不滿足于資金捐贈的簡單訴求,進而希望將多年的經商理念帶到公益領域,在將財富轉化為公共利益的同時,愿意花時間花精力思考如何讓資本保值增值,如何更專業、更持續地將公益項目運作下去。由企業出資注冊成立的非公募基金會不斷涌現,活躍在教育、科學研究、醫療救助、扶貧、環保等多個領域。 如今,中國本土企業在外資企業的影響下,除捐贈外,承擔的社會責任已擴展到股東、環境、社區、供應鏈等各個方面,并開始對公益信托等最新的履責途徑進行探索,更重要的是,隨著對公益行業的認識加深,眾多企業逐漸擁有了自身發起的企業社會責任項目。 企業有參與社會治理的 權利和能力 在過去,社會形態靠政府主導,政府管理社會。隨著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軌,二十多年的歷程證明,應對社會形態,起主導作用的不光是政府,還有社會組織和企業。 2016年,是中國實施“十三五”規劃的第一年,中國領導人的決心和主張不容置疑。輿論普遍認為,在建設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的同時,將有更多創新舉措用于全面深化改革。從加強社會管理到創新社會治理,越來越多的社會力量被鼓勵參與到社會領域各項工作中。 今年九月,李克強總理在夏季達沃斯論壇上提出:中國政府將持續推進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等改革,減免小微企業稅費,建立創投引導基金,推動“互聯網+”行動,實施“中國制造2025”等。 企業家在中國,真正開始擁有了參與社會治理的權利。 同時,“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趨勢,讓企業參與社會治理成為可能。將來社會上的大部分人都要在企業里生存,他們的生活狀態、價值取向和工作方式都跟企業息息相關。而這一切,都與社會形態緊密相連。 事實上,我們的企業家已經開始有意識地參與到社會管理中。據全國工商聯開展的全國私營企業抽樣調查顯示,76.76%的企業認為“企業應該參與社會管理,這是企業應盡的社會責任”。廣州、珠海等地推廣的企業認購社區公益項目的模式,讓社區、社會組織和企業實現了多方共贏,實現了政府治理和社會調節、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動。 民營企業的大額捐贈之路 捐贈,無疑是民間力量參與民生改善尤其是社會救助的一種重要方式,也是企業社會責任的直觀又重要的體現。由公益時報社發布的“中國慈善榜”已連續多年對上一年度中國慈善捐贈情況進行總結,發現中國的民營企業家在近五年表現愈發突出。 2010年,民營企業在捐贈上的表現開始與國有企業比肩。在2010年全年捐贈過億的36筆捐贈中,民營企業的數量占到了一半,首次出現了國企與民企旗鼓相當的局面。而此前,國有企業的捐贈總額一直占據領先地位。 2011年,房地產企業與壟斷行業的捐贈最為突出,在本年度超億元的企業捐贈中,房地產及關聯行業個人及企業捐贈,約為48億元,位居所有行業第一。據中國慈善榜辦公室統計,無論是上榜數量還是捐贈總量,民營企業都遙遙領先,在605家上榜企業中,民營企業達392家。以曹德旺、黃如論、王健林為代表的企業家群體,帶領中國慈善進入了2.0時代。曹德旺因在2011年捐贈價值35.49億元的等值股票而蟬聯中國“首善”稱號。 2012年,億元及以上的大額捐贈成為亮點。年度捐贈億元及以上的慈善家和慈善企業總共40個,合計捐贈總額近65億元。互聯網企業開始嶄露頭角,騰訊公司2011年度捐贈近億元,并持續表現良好。 2013年,中國的捐贈格局發生變化,捐贈模式不斷創新。民營企業和外資企業成為慈善捐助的主力。這一年,企業法人的捐贈占我國年度捐贈總額的近七成,其中民營和外資企業的捐贈總額又占企業捐贈的90%以上。海航集團宣布將20%的股份逐步捐給慈善事業,價值85億元。這意味著接受捐贈的慈航基金成為了海航集團的第一大股東。股權捐贈,保證了捐贈人所在企業的穩定性。 2014年,單筆大額捐贈愈發突出。據中國慈善榜辦公室的統計,超過20位捐贈者貢獻了1億元及以上額度的善款,且多數都是單筆捐贈。從行業上看,從事房地產行業的個人或家族捐贈仍居所有行業前列,但數量已明顯低于往年。這一年,“中國首善”的得主為捐贈124億人民幣的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馬云。 從使命高度看企業行為 中國和諧社會的構建,早就對企業社會責任提出了更高的期望和要求。我國在教育、醫療、養老等方面存在覆蓋面偏窄、保障水平偏低的問題。企業承擔社會責任,參與社會公益事業,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社會保障的不足,同時,利用商業手段有效解決了社會問題,成為推動和諧社會建設的重要力量。 期間,產生了眾多優秀的、有借鑒意義的企業社會責任案例。2010年,《公益時報》開始著手對這些案例進行整理,建立企業社會責任優秀案例庫,并于2011年成功舉辦了首屆企業社會責任優秀案例發布會。 近五年,我們對國有50強企業、民營50強企業和外資50強企業主導開展的企業社會責任項目進行了考察,重點跟進了房地產、IT與互聯網、金融等13個領域,收集并整理數據如下。 按行業分布來看,有16%的企業社會責任項目是由IT與互聯網企業發起,是發起數量最多的行業。今年7月,國務院印發《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提及,到2025年,“互聯網+”新經濟形態初步形成,“互聯網+”成為經濟社會創新發展的重要驅動力量。 其次,依次為汽車(14%)、金融(12%)、設備制造(12%)和食品飲料(10%)行業;電子(7%)、零售(6%)、日用品(6%)、房地產(5%)和石油石化行業(5%)排名靠后,主導開展的企業社會責任項目還不夠多;而醫療(3%)、物流(2%)和咨詢(2%)行業仍處于觀望態勢。 按關注的公益領域來看,31%的企業社會責任項目集中在教育領域,在數量上遙遙領先其他項目;此外,扶貧(13%)、兒童(12%)和環保(11%)也是企業熱衷開展項目的領域;醫療(7%)、社工與社區建設(6%)類項目處于起步階段;養老(4%)、救災(4%)、創新與創業扶持(4%)、倡導(3%)和志愿者服務(3%)項目都還有待開展;零星可見助殘(1%)、文化保護(1%)領域的項目。 不難發現,企業作為社會的組成部分,其公益行為的態勢與政府倡導的態勢高度吻合。 2014年底,《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動員社會各方面力量參與扶貧開發的意見》發布,要求培育多元社會扶貧主體,其中第一點要求就是“大力倡導民營企業扶貧”。鼓勵民營企業到貧困地區投資興業、培訓技能、吸納就業、捐資助貧,參與扶貧開發。伴隨著“2020年7000萬農村貧困人口要全部脫貧”目標的提出,也將有更多企業參與到扶貧事業中來。 (新聞編輯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