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為村”是一個用移動互聯網發現鄉村價值的開放平臺,它以“互聯網+鄉村”的模式,為鄉村連接情感、連接信息、連接財富,通過移動互聯網工具包、資源平臺、社區營造工作坊,引導鄉村基層管理者和鄉建領導者跨越數字鴻溝。 2009年,騰訊基金會啟動“筑夢新鄉村”項目,定點云貴兩縣一州,探索以互聯網企業核心能力助力西部鄉村發展的模式,在貴州省黎平縣、雷山縣、云南省迪慶州的教育、文化、經濟等方面展開系列實驗項目。 6年的鄉村實踐探索發現,中國農村發展的整體滯后,是由于“失連”造成的,因信息獲取的不對稱和資源分配的不平衡所產生的數字鴻溝橫亙在城鄉之間。財富在改革開放以來快速向城市聚集,為謀求財富,鄉村中的青壯年開始向城市遷移,這引發了鄉村的空心化進而造成情感的“失連”,同時也加劇了留守者與信息的進一步“失連”,更加劇了鄉村與財富的“失連”。這三個“失連”相互交織,相互影響,日益消磨著鄉村的活力,也困擾著與農村緊密相連的每一個中國人。 而在鄉村中最缺的不是錢和物,而是人,特別是能夠連接城市的鄉村發展帶頭人。2014年9月項目升級為“為村開放平臺”。2015年8月19日,“為村開放平臺”正式面向全國發布,希望借助這一平臺為鄉村發展整合資源,提供發展和傳播支持,同時用互聯網+的方式為年輕人創造一個進入鄉村創業機會。 貴州省黔東南州黎平縣銅關村是為村項目的第一個試點村。 銅關村由4個自然村寨組成,四周大山環繞,共有居民460戶,1863人,侗族占93%。和全國不少老少邊窮地區一樣,由于山高路險,銅關村青壯年普遍外出打工,只有留守兒童及老人,大部分人不會用智能手機,更不懂什么叫WiFi,村民人均年收入只有2800元。這里還是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侗族大歌的發祥地之一,被譽為“侗歌之鄉”,有著鮮明的文化特色。 從2014年開始,這個過去對互聯網很陌生的小鄉村悄然卷入了一場“互聯網+鄉村”的變革中。網絡,化作了連接山里山外信息、情感、財富、資源的橋梁,給千百年來傳統農村生活模式帶來了一場深刻革命。 2014年11月,中國第一個村級公眾服務號在銅關村正式上線。村寨通知下發、投票調查、活動召集、公共事務意見交流、文化活動分享、特產推薦等等工作,均可通過微信展開。 騰訊公司企業社會責任總監陳圓圓表示:“我們必須要支持他們本村的人,賦予他們互聯網思維,支持他們用互聯網思維展開創業和創新。” 因為有了微信平臺,銅關村村委會的“大喇叭”退休了,村里大小事,在微信群里吱一聲就行;在銅關村,基于“微社區”系統建立的“銅關市集”也已上線。你可以看到有村民在微信上推薦自家做的粑粑、米酒、五色糯米飯和五谷雞蛋,可以通過二維碼、照片和聯系方式來進行購買。 “我們教這個村莊的村民學會互聯網模式。當他完成這個工作,我們認為這個村莊和我們有一樣的能力,我們幫他們對接合作伙伴的資源,讓這些企業以自己的核心能力推動鄉村的發展。然后進行商業方面的培訓,比如說有效溝通、商業談判等等。” 陳圓圓強調。 截至2015年12月2日,全國共有788個村申請加入為村開放平臺,覆蓋除西藏、港澳臺外所有省市自治區。 鄉村“連”城市,為村有三式 ——既有高大上的線上連接,也有接地氣的線下對接。 “為村第一式”:以任務設定和案例指引相結合的方式,引導村莊申請人和村委會成員,學習并掌握以微信群、微信公眾號為代表的移動互聯網功能和基本的運營技巧,可實現村里外出和留守成員的信息和情感溝通,高效、透明地實現村務管理、活動組織、通知下達、輿情上傳等基層工作的移動互聯網化。 完成預設任務并通過“為村”認證后村莊可接入“為村第二式”:資源平臺,通過整合騰訊內外部資源,匯聚來自社會各界愿意為村奉獻的專業企業和個人專家,并按條件開放給已經掌握并可熟練運用移動互聯網工具的村莊,因地制宜地進行資源的連接和匹配,為村莊創造連接信息、連接財富的機會。 將前兩式充分演繹并從眾多村莊中脫穎而出的優秀鄉村可進入“為村第三式”:社區營造工作坊,讓優秀的村莊有機會獲得專家面對面指導,挖掘自己村莊的“一村一品”并完成商業計劃,在模擬商戰中贏得“為村”創投基金的機會,最終實現連接財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