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中國公益慈善事業經過這么多年的發展,2016年,其實處在一個歷史最重要的轉折關頭。今年3月份,在中華民族歷史上第一次有這樣一個系統和國際接軌的慈善界根本大法慈善法就要誕生了。這將是一個里程碑式的事件,如果說,中共中央、國務院在2004年、2005年打開了發展慈善事業的政策大門,2008年社會開始積極響應創造了中國公益事業的元年,那么經過這么多年的努力積累,現在中國的慈善事業到了一個非常高端的階段,到了一個重大的歷史轉折點。在這個轉折點上,其實我們要回答一個最基本的問題,什么是公益,什么是公益慈善? 慈善是事業嗎?是產業嗎? 大家知道,千百年來,其實我們都知道公益慈善好,但是對它定義不夠,都說是好事,但是這到底是什么樣的好事呢?其實我們沒有細致地用數量化,用一個有形的概念來把它進行定義。我覺得在這個關頭,我們要回答兩個問題,就會很簡單地知道什么是公益慈善。 首先,慈善是事業嗎?我覺得很容易回答,大家覺得慈善事業很順口,但接著要問的是,慈善是產業嗎?我們很多人就會立即感到,難道慈善是產業?它怎么是產業呢?這個問題到現在,我認為我們還沒有系統地分析解決這個問題。 其實要回答是不是產業,我覺得只要從兩個方面一看大家就知道了。公益慈善能不能創造GDP?另一個,也可以說,公益慈善有沒有一定的資金體量存在?GDP很明顯,美國、歐洲乃至全世界都知道,有兩個最明顯的數據。一個是就業,一個是志愿服務的數量。在美國、在歐洲,許多國家慈善就業,一般在整體就業人口的10%左右,有的高一些,有的低一些,就業是要產生GDP的。志愿服務更產生出大量的社會服務。大體上,公益慈善事業占的GDP,5%左右是沒有疑問的,這還是比較保守的估計。 所以慈善是不是產業?毫無疑問是產業,是一個非常大的產業,它能產生就業,它能產生GDP,它能產生各種各樣的多樣化的服務。同時另一方面,我們一定要感到,慈善是一個產業,有很大的資金體量。有人要捐贈百億,有人要捐贈幾十億,有人要捐贈股權,有人要捐贈建筑物,所有這些,作為一個產業,它不可能立即把錢捐出去就完了,不是發給窮人就完了,不是這樣的。它有各種各樣的事業,包括現在有社會企業、社會創新等等。如何投入,如何保值增值,世界各國已經創造了很多方式。 人才是最大挑戰 現在,中國慈善界恰恰有了百億捐贈,有了幾十億的捐贈,公益基金會有幾百億上千億的資產,那到底怎么做?在這個歷史轉折關頭,我們回答了公益慈善可以是產業,當然是事業,更應該進一步發展,使這個產業更健康,在社會上發揮更大作用的時候,我們要思考一個問題,我們現在的挑戰是什么? 現在最大的挑戰,我們在座的都會意識到是人才。我們沒有大量的杰出人才投入到公益慈善事業中間。一百人不夠,一千人也不夠,13億的人口,需要大量的大大小小的人才進來,就像克強總理說的萬眾創業,公益慈善也需要萬眾創業,到今年這個萬眾創慈善之業的時機到了,但是我們的人才建設還有很多障礙,歸納起來四個方面非常突出: 第一,培訓機制,我們不像商業,有系統的商學院,全世界非常系統、大量的、經常有的各類培訓很多。第二,沒有過得去的薪酬體系,大家不愿意說利,好像君子就不應該談利,但是沒有資金保障,沒有薪酬,怎么能駕馭幾十億、幾百億、幾千萬的公益資金呢?各種各樣的事怎么做?第三研究、設計,包括咨詢等。第四,組織,專業化的人才組織也少。我們有秘書長協會,有投資募款的協會嗎?沒有。 到現在這些方面幾乎不存在,所以現在中國公益人才的成長機制、支撐系統非常脆弱。 今天在這樣的歷史轉折關口,我們這些多年努力致力于推動中國慈善公益事業發展的人在這里聚會,包括媒體界的朋友們,我們應該認識到一個問題,慈善事業大發展的時機來了,國家的政策和法律給了我們廣闊的空間,慈善是產業,是事業,是一個非常好的實體,大家都已經有了共識,但是我們的民間、社會支撐系統還相當脆弱,當前集中矛盾是人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