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16年3月29日,由全國婦聯、中國兒童少年基金會、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中國人民大學、中國投資協會、智聯招聘以及黃曉明工作室聯合發起“青春啟航”——大學生就業創業大型公益項目暨大學生就業創業主題峰會啟動儀式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旨在通過政、企、社三方聯動共同解決這一問題。 啟動儀式上,智聯招聘發布了《2015年大學生就業力診斷報告》。 評估結果顯示:在通用能力方面,“海歸”通用能力強于“本土制造”,而且畢業生能力與院校實力成正比關系,即院校實力強,畢業生能力也相對優秀。在行為特征方面,港澳臺院校的畢業生“軟實力”更強,而國內,西北地區院校畢業生的“軟實力”明顯處于優勢。而在職業期望方面,大學畢業生對工作和就業的認知停留在理想層面,更關注職業發展平臺和培訓機會、良好的同事關系、公平公正的工作氛圍以及工作能否提供給自己施展才華的機會,不夠現實。通過對畢業生就業意向表分析發現,大學畢業生求職意向與個人特不理想,對于工作和就業環境了解較少,妨礙畢業生做出正確的職業選擇,亟需專業的就業指導。 作為本次公益項目的發起人,智聯招聘CEO郭盛說:“如今,我們都在說大學生就業難,難在哪里呢?我認為難在兩個方面:第一,難在大學生擇業,作為擇業的主角,大學畢業生自己不清楚所學技能、知識適合什么樣的職業,自己的能力、性格適合什么樣的職業,更不知道該如何進行選擇;第二,難在企業招聘選擇,目前企業對于畢業生的招聘,緯度非常單一,由于絕大多數大學畢業生的工作經歷欠缺,導致企業在選擇時只能依靠畢業生的簡歷進行篩選,更直接的講就是選擇畢業生所畢業的高校,但這是四年前的結果,四年的時間可以讓一個人改變很多,卻無從體現,因此大學生在現在的就業模式下無法真正地展現自己的能力,企業也不能夠真正地發現需要的人才。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智聯招聘聯合黃曉明在2016——2017年間向中國兒童少年基金會捐贈1000萬現金及價值7000萬元的物資用于成立“青春啟航計劃”公益項目,將為中國5個省份200多所高校的100萬大學生免費提供“全國就業能力測評系統”,對高校畢業生能力進行測評,讓大學畢業生通過測評系統了解自身能力及特點,并針對性地將能力測試結果進行精準的崗位推送及實習機會對接,讓企業可以通過能力測評結果選擇合適的畢業生。郭盛表示,“青春起航計劃”通過整合政、企、社三方資源,致力于探索推動大學生就業創業問題精準化解決和創新模式,形成大學生就業創業能力測評、學校骨干就業創業指導教師培訓、大學生就業創業資源精準對接平臺搭建的閉環鏈條,推動大學生就業創業問題的有效解決。 作為本次公益項目的形象大使以及創業導師的黃曉明,他說:“曾經我的夢想是當一位科學家,與我現在演員的身份差距很大,也曾迷茫過、懷疑過,但如今作為演員,我通過努力創造出了屬于自己的價值,這可能是我努力成為科學家所創造不了的。所以,我們每個人難能可貴之處就是清楚地認識自己,找到自己真正的特長和愛好,并且為之努力。” 對于“青春啟航”公益項目的具體操作流程,智聯測評研究院院長肖婷接受《公益時報》專訪稱:“本次向中國兒童少年基金會(以下簡稱:兒基會)的捐贈主要分1000萬的現金捐贈和7000萬的物資捐贈,現金主要用于兒基會此后在執行項目時的高校篩選調研、開發測試成本、場地租賃等。而7000萬的物資,主要是根據‘就業能力測評系統’研發成本以及后期為100多萬大學生免費測試的成本核算的。” 作為“青春啟航”項目的執行方,中國少年兒童基金會秘書長朱錫生表示,攜手公益組織,利用公益平臺整合企業資源、社會組織資源以及社會公共管理資源,共同解決大學生的就業創業問題在發達國家非常普遍,并且行之有效。美國的很多大學都與政府機構、企業、社區、社會盈利性組織、民間團體等建立了廣泛合作關系,為學生提供多種形式的服務機會,并與上千家企業和機構如福特、微軟等保持長期的合作伙伴關系,為大學生提供了大量的實習機會。這種形式已經在美國700多所院校開展,有25萬大學生參加,鍛煉了大學生的實踐能力,并為日后創業打下了良好的基礎。“青春啟航計劃”同時兼顧到了這一點,中國兒童少年基金會將更好地發揮我們自身在政府機構、社會組織以及企業資源的廣泛連接作用,將更多的優勢資源引入青春啟航計劃,讓更多的大學生能夠從中受益。(菅宇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