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5月26日,民政部就《民辦非企業單位登記管理暫行條例(修訂草案征求意見稿)》(以下簡稱征求意見稿)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此次公布的征求意見稿是對1998年國務院頒布的《民辦非企業單位登記管理暫行條例》(以下簡稱《暫行條例》)進行的修訂,征求意見稿共9章65條。 “民辦非企業單位”終結 征求意見稿對民辦非企業單位的稱謂作了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慈善法》已將民辦非企業單位更名為社會服務機構。為保持一致,征求意見稿將“民辦非企業單位”修改為“社會服務機構”。 對社會服務機構進行了重新定義。《暫行條例》對民辦非企業單位的界定是“企業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和其他社會力量以及公民個人”、“利用非國有資產舉辦”、“從事非營利性社會服務活動的社會組織”。征求意見稿對社會服務機構的界定是“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為了提供社會服務”、“主要利用非國有資產”、“設立的非營利性法人”。 將“企業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和其他社會力量以及公民個人”修改為“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主要考慮到這樣表述更全面規范。 將“利用非國有資產”修改為“主要利用非國有資產”,主要考慮到這類機構在設立過程中利用了包括國有土地在內的部分國有資產。 將“從事非營利性社會服務活動的社會組織”修改為“為了提供社會服務”、“設立的非營利性法人”,主要考慮到非營利性活動難以界定,而非營利組織是《企業所得稅法》明確的概念。 調整管理體制 征求意見稿對雙重管理體制進行了調整完善,規定對科技類、公益慈善類、城鄉社區服務類社會服務機構實行直接登記,設立其他社會服務機構,應當先經其業務主管單位審查同意。同時,為了加強對社會服務機構的行業管理,征求意見稿規定,社會服務機構開展服務需要取得行業許可的,應當按照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向有關行業審批機關申請行業許可證或者批準文件。 統一了組織類型 征求意見稿取消了個體型、合伙型,將社會服務機構統一為非營利性法人。一是與《民辦教育促進法》的規定保持一致。《民辦教育促進法》明確規定民辦學校為法人組織,目前,個體型、合伙型民辦學校已完成主體資格變更,轉為法人組織形式。二是使申請人的權利義務對等。按照非營利組織的基本要求,社會服務機構的申請人不能從盈余和剩余財產中分配,但個體型、合伙型組織出現財務問題卻要承擔無限連帶民事責任,顯失公平。三是要求社會服務機構遵循法人治理結構和運作方式,有利于保持其非營利性。對存量的個體型、合伙型民辦非企業單位,可以通過2年過渡期實現主體資格變更。 規范管理 《暫行條例》規定“民辦非企業單位不得設立分支機構”,征求意見稿擬限定在縣級人民政府民政部門登記的社會服務機構可在其住所地縣級行政區域范圍內設立分支機構。 征求意見稿增加了組織機構、活動準則和財產管理2章,對社會服務機構財產的管理和使用、接受和使用捐贈、會計和審計監督、注銷和清算程序提出了明確的要求,以引導社會服務機構自我管理、依法自治。 年度工作報告制度 征求意見稿參考商事制度改革中變年度檢查為年度報告和公示的做法,將年度檢查調整為社會服務機構應當履行的年度工作報告和信息公開義務,同時,登記管理機關通過實施隨機抽查,將不履行年度工作報告和信息公開義務的社會服務機構列入異常名錄等方式,加強監督。 ■ 本報記者 張雪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