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在2004年盼望已久的《基金會管理條例》出臺后,2005年,中國公益事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關注。鼓勵和提倡行善成為政府鮮明的政策方針,在此背景下,企業公民理念開始被提倡,政府與民間殊途同歸。 當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溫家寶總理第一次提出國家“支持和發展慈善事業”。《中共中央關于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決定》中第一次提出:“健全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福利和慈善事業相銜接的社會保障體系。” 有關部門也正在有意識地主導和營造中國慈善事業大發展的氛圍。這一年,開創慈善事業發展新局面成為民政部的重點工作之一。時任民政部部長李學舉2005年4月1日在《求是》發表名為《加強社會建設和管理促進社會和諧與發展》的署名文章稱:“要加快慈善事業立法步伐,通過完善和落實稅收減免等優惠政策,有效地激發各類組織和人士參與社會捐贈的積極性。要加強慈善組織的能力建設,提高慈善機構的知名度、公信度,創新募捐方式,建立長效機制。通過多方努力,使我國慈善事業走上規范、健康、持續發展的軌道,為我國的社會保障增添新的社會資源,為促進社會公平構建‘第三次分配’方式。” 2005年11月20日,中華慈善大會在京召開,時任國務院副總理回良玉出席大會,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次由政府與民間慈善組織共同舉辦的慈善大會,也是政府首次向社會發出支持慈善事業的強烈信號。會上,民政部公布了我國第一部《中國慈善事業發展指導綱要(2006—2010)》。時任民政部辦公廳時任副主任、法制辦主任王來柱發表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慈善事業促進法》立法構想”。 政府層面的鼓勵如何成為現實,這需要民間力量的實踐。作為民間社會資源的主要組成部分之一,民營企業的表現開始引起重視,中國企業社會責任時代來臨。 2005年6月1日,在《基金會管理條例》實施周年之際,香江集團拿到了民政部允許香江集團成立國內首家國家級非公募基金會——香江社會救助基金會的批文。2005年8月,“香江社會救助基金會”正式成立,原始本金5000萬元。“香江社會救助基金會”遞交申請并獲得批準的非公募基金,標志著中國社會私人捐贈制度化的開始。 6月2日,《公益時報》推出企業公民專刊。11月16日,中國社會工作協會企業公民委員會第一次會員大會在人民大會堂召開,由《公益時報》和該委員會主辦的首屆中國企業公民論壇也同時召開。 這標志著中國企業開始走出單純的經濟盈利模式,轉而以一種經濟和社會責任兼具的群體形象出現于世人面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