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16年6月,北京朝陽區“‘居民提案’激活社區自治細胞”被評為2015年度中國社區治理十大創新成果。作為居民提案活動的一部分,7月26日,北京三里屯街道舉辦了“首屆社區創享計劃成果展示暨第二屆社區創享計劃啟動儀式, 在過去的一年,通過政府資金的支持,三里屯街道引入社會組織支持社區居民不僅解決了身邊的公益需求,還培育出38家社區社會組織。政府+社會組織+社區居民的公益模式已經初步顯現。 最繁華地段的公益需求 提起北京的三里屯,大家腦海中想到的往往是繁華、國際、時尚等一連串高大上的形容詞。在堪稱中國最繁華的地方、平均房價在每平方米五六萬元的地界,會有公益需求嗎? 東三里社區,已經92歲的王大梅老人住在5樓,對上下樓不方便的她來說,理發成了大問題。街道專門動員了轄區的理發美發企業定期為居民提供免費的理發美發服務,但專門的上門服務,對企業來說沒有這個義務也不可能滿足——三里屯地區60歲以上的老年人口超過了22%。 幸福二村東外30號樓,樓前的2個存車處,堆滿了廢舊單車、剩余建筑材料、雜物垃圾,導致存車處無法正常存放單車。涉及不同的居民財產,政府處理很容易引起矛盾,不處理其他居民利益受損,也不利于環保工作。 東三里社區,50多位殘疾人,50多位空巢老人;白西社區,高齡老人多,沒有門禁系統和門衛,各種人員可以隨意出入…… 在三里屯這樣的地區,其實錢并不是太大的問題。如果把公益等同于慈善,局限于扶貧濟困,那么確實沒有什么需求;如果把公益解讀為公共利益,是政府和市場難以或不愿解決的事情,那么這里就不僅有著大量的需求,而且是從基層、從居民生發出公益力量最好的地方。 源自于居民的公益力量 居民的多元化訴求如何滿足,社區里的公益需求如何應對?在創新社會治理的大背景下,三里屯所在的朝陽區提出了讓居民自己解決涉及到公共利益的事情的方案——居民提案計劃。 社區居民針對社區存在的問題,提出“金點子”、形成提案,通過評選并適合自治的,支持居民自我解決。區委區政府每年拿出不少于1600萬元經費支持。 據朝陽區社會辦社會組織科科長劉棟介紹,目前已經征集了12000多個“金點子”、2555個可參與提案、451個資金支持的提案。 自2015年6月起,三里屯街道在全部7個社區啟動了這樣的社區創享計劃。 截至今年6月,通過“金點子”征集、提案優化,提案評選共產生108個關注社區發展的“金點子”、59個促進社區建設的提案申請書、42個優秀提案項目及團隊、151位積極參與社區建設的居民帶頭人,發展了約800位社區居民志愿者,服務受益約15000人次。提案項目包含社區文化、社區環保、社區服務、社區融合、社區安全、社區管理六大類。 針對老年人理發問題,東三里社區的張桂英組織起了一支15個志愿者組成的東三里陽光理發隊,邀請理發技師王彩芹義務教授理發技術后,每周定期在社區開展義務理發。對于行動不便的老人則約定時間定期上門理發。 針對“僵尸”自行車等堆積物,幸福二村社區的孟昭亮組織志愿者開展了專門的清理活動,不僅清理了“僵尸”自行車100多輛,還解決了院門口五年多都沒有解決的機動車亂停放問題。 “政府的能力是有限的,不能做全能政府,必須讓渡居民自治空間。社區創享計劃從實施之初就特別注意以居民為主體的理念,從問題的提出到項目書的編寫直至項目的實施,我們都特別強調要以居民為主體,讓居民作為活動的組織者而不是活動的參與者。”三里屯街道社會辦副科長王春虎強調。 做到這一點并不容易,王春虎說:“有些社區主任、書記一開始并不理解,也不支持,我們需要一對一地做工作。后來項目實施以后,項目的效果得到了社區的認可,他們才轉為支持。” 社會組織孵化社區組織 這些居民的努力之所以能夠成功,一方面來自于政府的支持,另一方面則離不開部分社會組織的參與。 三里屯街道第一屆社區創享計劃,政府共提供了10萬元的支持資金,企業贊助了20萬元。這些資金并沒有都給到居民,而是按照6:3:1的比例進行了分配。 “60%給了居民用于執行提案項目,30%給了支持的社會組織,10%給了社區協調員。”王春虎表示。 王春虎提到的社會組織是恩派和民和社工事務所,在第一屆社區創享計劃實施中,被引進提供項目支持。 據王春虎介紹,引入社會組織參與,目的在于為居民提供技術支持,如社區調研,方案撰寫指導、實施指導等。通過這兩家組織,協調實施了社區提案大賽和增能計劃,不僅完成了項目,還提升了居民的組織能力和公益能力。 從組織小組活動在社區征集金點子、發現社區帶頭人,指導提案居民開展社區調研、撰寫項目書,組織提案大賽,到幫助團隊進行內部建設,指導實施項目,恩派和民和的工作人員全程參與了整個計劃。 對于某些提案人未能實施下去的項目,社工則主動承接實施了下來。 從自益到公益 隨著第一屆社區創享計劃的結束,第二屆社區創享計劃也開始實施,恩派的項目負責人介紹了具體實施計劃。 在恩派的項目設計中,第一屆創享計劃被看作種子期。對社區居民來說,是一種參與的初體驗,居民的自主能動性、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第二階段是萌芽期,居民參與將實現常態化。計劃將實現便捷參與、多方支持、全程陪伴、居民共享等目標。居民既可以發起提案,實施項目,或者參與項目活動,又可以報名成為項目志愿者、居民協調員、居民監督員。 恩派、民和等社會組織不僅會支持新提案的實施開展,比如一對一優化、跟進輔導、全程陪伴等,還會支持已有項目的升級改造,包括優化升級項目、持續資助支持、發展品牌服務與團隊。 與此同時,參與支持的社會組織已經增加為恩派、民和、新途社區健康促進社、梧桐學苑公益發展中心、斯福社區安全服務中心等五家,分別負責統籌、部分社區、健康互助類、教育融合類、環保安全類項目。 第三階段則是成長期,居民參與自主化。 這一發展定位和政府的想法是一致的。王春虎就表示:“下一步我們也準備推動這些草根組織向社區備案社會組織甚至是注冊社會組織發展。” “今年的活動希望能夠更加規范,增強規則意識,實現公益轉型。從沒有組織到有組織,從小組織到大組織,從自益到公益,實現從服務自己及團隊成員到同時使社區其他群體能夠受益的轉變。”劉棟強調。 實際上,三里屯街道的社區創享計劃只是朝陽區“居民提案”工作的一個范例。今年6月,朝陽區“‘居民提案’激活社區自治細胞”被評為2015年度中國社區治理十大創新成果。 從社區公益到居民自治,普通居民發起成立組織,解決政府和市場無法解決的涉及自身、社區利益問題的模式,已經在北京顯現,雖然這一模式不一定適用于中國所有的地方,但其精神值得肯定。中國公益的未來也許就在這里。 ■ 本報記者 王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