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677萬人次捐贈、3643個公益項目上線、3.05億網友善款捐贈總額,這是今年99公益日交出的成績單,與去年逾200萬人次捐贈1.27億相比,人數增長了3.3倍,善款提高了2.4倍。 規則的調整,企業配捐的加入,催生了又一次的公益盛宴。從網絡募捐平臺到99公益日,騰訊在用自己的方式改變著中國傳統公益領域的玩法,但是,在改變一些事物的時候,總不會是一帆風順,即便如騰訊這樣的互聯網科技巨頭也不例外,如今,公益行業公開透明這個老話題成為了騰訊迫切希望解決的新問題。 “騰訊式”公開透明 有人認為公益行業的公開透明是一個偽命題,關于公益組織如何公開透明、公開透明到什么程度的討論很早便開始,而基金會中心網早在2010年就已經在建立基金會的透明度指數,當中獲得滿分者有,不及格的也不在少數,但在實際過程中對于公益組織的實際影響并不明顯,因此才出現了探討眾多卻進展緩慢的情況。 此時重提公益機構的公開透明,在騰訊公益慈善基金會副秘書長孫懿看來,是行業需求、也是公眾期望,“騰訊用技術實現了公益組織與公眾的廣泛連接,也讓捐贈更加便捷,捐贈之后理所應當向公眾公開透明真實的項目進展情況、資金使用情況等具體細節,這是公眾的期望;另一方面,公眾捐贈比例的不斷提升,改變了公益機構原本的善款來源結構,如果無法取得公眾信任,公益機構是沒辦法發展的,這是行業發展需求。”孫懿說道,“騰訊作為中間的連接者,需要滿足雙方的需求。” 《慈善法》中,要求進行公開募捐的慈善組織要在法定時間對募捐情況及項目進展情況進行公開披露,每年年底要提交年度工作報告和審計報告,對于這些法定披露,孫懿認為還遠遠不夠,她說:“現在政府所要求的法定披露,在一定程度上還只是對行業內部的合規性的一種要求;另一方面,公眾想要了解這些法定披露的成本很高,并不能夠便捷、直觀地看到公益項目的進展情況。” “騰訊希望實現的公開透明,是‘主動披露’。”孫懿表示,除了法律法規所要求的法定披露之外,公益機構應該認識到公開透明對自身的好處,“其實經過數據對比,項目運作過程中越主動的披露,公眾的復捐率越高。” 既然越公開、越透明,對公益機構自身帶來的好處越大,那為什么在公開透明問題上遲遲沒有很大改善,孫懿認為是在公開透明成本以及公益大環境兩個方面。 “首先,公開透明是有成本的,公開透明的多少與投入成本直接相關,很多公益機構或者受到自身能力限制,或者受到法定成本管控限制而不愿意在這方面更多地投入;另一方面,目前的公益大環境,多數公益機構還僅僅停留在了法定披露環節,帶頭的很少,大環境的影響其實是很大的。” “我們要讓公益機構真切感受到主動披露能夠為他們帶來實際效果和好處,從而讓他們自覺的公開透明項目信息。給予更多的資源,包括優先審核通過,資金支持等等;而對于不盡職履行公開透明的,我們會限制其在平臺上獲得的資源,這是一種獎懲機制,也是一種倒逼機制,因為騰訊并沒有權利強制要求公益機構進行項目的公開透明,所以我們只能根據我們的優勢來建立相應的規則。”談到如何切實推動公開透明體系的建設,孫懿說道:“受眾、流量是騰訊非常大的優勢,如果公益機構想要在我們平臺獲得這些資源,就要按照我們所要求的,積極、主動披露信息,盡可能多的公開透明。”“其實我們是為了通過平臺捐贈善款的公眾在爭取,可以讓公眾捐錢以后,也可以通過我們平臺實時、全面地了解項目的進展情況。”孫懿補充道。 對于之前網上質疑99公益日眾多項目在籌集資金后便再無反饋的情況,孫懿回應道:“其實這也是我們推動公開透明體系建立的一個原因,我們也確實感受到在用戶體驗方面,做得還不夠好,包括在項目呈現方面,我們目前基本上都是常規的9張宣傳圖配一段文字,這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公益機構呈現更多信息,之后會通過改進,讓更多的項目全面地展現自己,也會增加’財務披露模塊’、’機構信息展示’等等功能,讓各個項目更加透明,做到可追蹤、可追溯、可記錄、可沉淀,這樣,也在行業需求、公眾期望的同時,把我們平臺能力做起來。” 不應該以競爭的姿態面對 捐贈人數據 越來越多的公益機構把公益項目放在互聯網募捐平臺進行公開籌款,公眾在平臺上綁定個人信息后向公益機構捐錢,成了公益機構的直接捐贈人,相關信息卻掌握在平臺方的手中的情況。對此,很多公益機構表示希望能拿到捐贈人的信息,以便維護公益機構與捐贈人間的聯系。 “我認為在用戶數據方面,公益機構與騰訊不應該是一種競爭對手的關系,而是協力合作,讓這些數據更好地發揮作用。”孫懿表達了自己的觀點。 “首先,用戶通過我們平臺綁定個人信息并完成捐贈,是基于騰訊在技術方面對個人信息能夠做好良好的保護,在不了解公益機構是否具有大規模個人數據儲存、保護能力的情況下,騰訊不能冒風險;其次,我們認為公眾既然選擇了通過我們平臺進行捐贈,而不是直接捐贈給公益機構的方式,這個過程,公眾其實已經做出了選擇;最后,很多公益機構都提出想拿到捐贈者數據,但卻沒有一個具體的操作方案顯示想要用這些捐贈數據開展什么工作,我們也沒有辦法冒然提供。”孫懿說道。 對于之后在這方面的計劃,孫懿透露:“我們在這幾年的實踐過程中,積累了一定量的用戶數據,今后我們將搭建平臺,讓這些數據能夠更好地服務于公益機構。” 我們要做公益的的創聯者 在騰訊、阿里巴巴等一批互聯網科技公司的帶動下,新思維、新技術的加入讓我國的公益行業迎來了一次大發展,而在這當中,對于騰訊所扮演的角色,有人說是聯合勸募方,也有人說是提供募款服務的平臺方,而在孫懿看來,二者都不是,騰訊要做的是中國公益行業的創連者。 “創連,就是一方面要對公益行業創新實踐,另一方面要連接社會公眾。”孫懿闡述了騰訊對自身定位的理解,“騰訊最大的優勢就在于社交和技術;就社交而言,我們擁有龐大的受眾;正如小馬哥所言,最重要的連接人,讓’指尖公益’融入每個人生活中,而不是僅僅局限在籌款層面;就技術而言,除了搭建平臺讓公益機構和公眾更好地對接,我們也推出了‘捐步數’、‘捐聲音’等等創新型輕公益,利用技術把公眾的碎片化時間充分地利用起來,除了善款捐贈外,能夠真正地參與到公益項目中成為志愿者、項目監督者,并把對項目的了解通過我們平臺展現給更多的人,成為‘能動方’,從而實現我們人人可公益的創聯者的目標。” 談到騰訊這些年的努力,孫懿坦言:“改變是需要時間的,無論是騰訊樂捐平臺,或是99公益日,都是在一步步實踐中尋求創新改變,因為雖然我們希望實現新的突破,但是我們應該在保證原有的公益生態系統穩定的情況下進行,所以我們也走得如履薄冰。” ■ 本報記者 菅宇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