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截至11月21日10時 在“互聯網+”的大背景下,鄉村教育正在發生著極大的改變。互聯網與鄉村教育的結合越來越緊密,不少教育機構和公益機構都以這種形式探索改變農村教育的面貌。 “互+計劃”教育公益項目,就是以中小學網絡課程共建共享的形式,使偏遠貧困地區實現教育資源共享。通過此項目,不僅大山內的學生可以即時聆聽來自各地優秀教師為他們精心準備的課程,各地教師也可方便地進行跨地域交流和聯合教研。 與此類似,阿里巴巴鄉村教育公益行,以淘寶教育的優質在線直播課程為基礎,以遍布全國農村的村淘合伙人站點為出口,建設“淘寶小課堂”。預計這種模式在年內會推廣到600個村落。 對于互聯網在鄉村教育領域掀起的熱潮,國務院參事湯敏認為“互聯網課程最終可以打破教育不公平的問題”。他說:“如果這個工具(互聯網教育)率先、全面用到鄉村學校的話,那么可以減少教育不公平,否則,可能會進一步拉大城鄉教育水平。” 此外,湯敏還表示“農村老師沒有被邊緣化,反而得到的收獲比學生的更大,不但將網上的優秀方法吸收,而且還結合農村的情況,摸索出適合農村孩子的優質教學方法”。 然而,也有不少人對此持謹慎態度,認為“互聯網教育開展得再好,也不足以取代學校”,不少人表示,互聯網參與鄉村教育的形式缺少教師與學生的互動性,在學習過程中,學生缺少自覺性,注意力不能長時間高度集中,容易出現走馬觀花的現象,無法達到真正的教育目的。 就此話題,《公益時報》聯合新浪公益、問卷網和鳳凰公益推出本期“益調查”——你認為,互聯網能帶來鄉村教育的改變嗎?調查自2016年11月18日至11月21日,共1006名網友參與。 調查結果顯示,約有46%的網友認為互聯網課程可以隨時隨地查詢,彌補了線下教育資源的不足;有42%的網友認為雖然互聯網課程可以隨時隨地查詢所需內容,但部分內容還需要老師當面進一步講解;僅有12%的網友更傾向于面對面的教學。可以看出,與傳統的面對面教育相比公眾更傾向于互聯網課程。 對于互聯網參與鄉村教育是否能帶來現狀的改變,48%的網友認為有很大作用,互聯網能把鄉村與城市的優秀教育資源相對接,讓更多偏遠地區的學生享受到優質的教育;45%的網友認為作用有限,互聯網參與鄉村教育的形式缺少教師與學生的互動性,不能達到很好的教育效果;僅有7%的網友認為沒有作用,學生缺少自覺性,光靠互聯網無法達到教育目的的。 對于應該如何完善互聯網參與鄉村教育的形式,39%的網友表示,互聯網參與鄉村教育的形式應該更多地面向鄉村教師,因為教師水平的提高更能為當地學生帶來直接的變化;49%的網友表示,應提高互聯網教育的互動性,使遠程教師第一時間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以此調整課程內容,也使學生的困惑得到及時的解答;12%的網友表示,要讓項目在資金、技術、師資和課程內容上可持續化,努力將其變為常態。 網友留言: 思惟豐富思:互聯網教育必須得重度投入,因為這是一個有前景的領域。 暗之圣域:個人覺得再好的互聯網教育都不能替代線下教育,人與人交流效果是任何工具無法替代的,打鐵還需自身硬,像歐美,日韓等強國,踏實做好教育設施和質量才是正道。 勒夫的鼻屎:在教育條件落后的情況下,對于信息辨別能力不能達到城里孩子的水平,互聯網教育上的大量信息是否能發揮積極作用? C的現在:互聯網教育對于沒有自覺性的孩子來說起不到多大作用,最主要還是靠父母與老師。 ■ 見習記者 王心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