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作為一名70后,我經歷了國家快速發展的時期。但我覺得,我們有很多資源沒有得到很好的利用,仍有一些社會福利問題沒有得到解決,國家對公益慈善事業的投入還遠遠不夠。我們也不能把公益當成只是花錢而沒有收益的事情,事實上,公益事業的收益是非常大的。” 在剛剛結束的2016中國公益年會上,荷福慈善基金會理事長、上海荷福控股(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周錦霆接受了《公益時報》采訪,他認為公益應該成為培育公民素養的核心內容,他說:“當一個國家的公民把公益當作生活的一部分,那么這個國家的人口素質就會得到極大提升,國家的整體發展也會很快。因此,我覺得發展公益事業必須提升為國家戰略,而不是可有可無的東西。” 據了解,近年來,周錦霆累計出資一億零八百萬元投入荷福慈善基金會,該基金會下設上海荷福慈善基金會、四川荷福慈善基金會、河南省荷福希望基金(公募)和荷福泰心先心病救助基金。 除了企業家和公益人的身份,周錦霆還擔任很多社會職位,在他看來,不同身份的疊加有助于通過不同途徑傳播公益理念。周錦霆表示,通過理念、行動、資源等多要素的聯合,公益行業就會變得非常強大,而且也會凸顯自身優勢,真正讓公眾受益。 包括電子科技大學荷福研究院院長、電子科技大學荷福云計算科技成果轉化應用研究院院長、電子科技大學客座教授、四川大學客座教授、四川省江蘇商會常務副會長、四川省上海商會常務副會長等。 潛移默化中傳播公益理念 《公益時報》:作為科技領域的領軍人物,你是從什么時候開始關注公益事業的?荷福慈善基金會主要關注哪些領域? 周錦霆:我從1999年開始關注并參與公益慈善,當時我們和上海市民政局、上海市兒童福利院合作成立了上海市兒童福利基金,這可能是中國比較早的一個專項基金了。基金專門救助福利院里的患病兒童,比如先心病兒童。我們為這些孩子提供治療費用,安排他們到醫院進行治療。不過當時還沒有形成體系,也沒有形成規模。荷福慈善基金會則主要關注兒童以及貧困家庭的醫療、教育等問題。 《公益時報》:目前基金會做得比較好的項目有哪些? 周錦霆:我們做得比較好的項目有以下幾個。一是針對貧困家庭的兒童先心病篩查,和天津泰達心血管醫院合作,為患兒提供免費的救治康復。天津泰達心血管醫院是一家公立醫院,但他們非常看重公益慈善,專門開辟了兩個樓層用于救助貧困家庭的先心病兒童,而且還會解決陪同家長的衣食住行問題。我們和他們合作成立了荷福泰心先心病救助基金,開展針對貧困家庭兒童先心病的篩查救治。 另外,我們和河南省青少年發展基金會合作成立了河南省荷福希望基金(公募),這個是針對貧困地區教育的。目前我們已經建好了三所希望小學,援建了1000多個“希望課堂”。貧困地區缺乏師資力量,特別是體育、音樂、美術等藝術類的教師非常缺乏。我們在當地原有的基礎上提供資金、資源,發動志愿者或招聘老師為他們開展這些課程,彌補當地教育資源的不足,并為這些學校中貧困家庭的孩子提供免費午餐。這個項目我們計劃分五年去做,覆蓋全國108個貧困縣。 《公益時報》:你擔任了很多社會職位,包括電子科技大學荷福研究院院長、荷福云計算科技成果轉化應用研究院院長、客座教授,四川大學客座教授,四川省江蘇商會常務副會長,四川省上海商會常務副會長等,這些工作是否影響了你的公益理念? 周錦霆:當然,這些職位和工作對我從事公益事業的影響非常大。比如,同樣是去給學生講課,如果能在授課的過程中、在與學生交流的過程中,把公益的理念在潛移默化之中傳遞給他們,那么我們培養出來的就不光是技術人才,也是有公益心的人才。因為相對來說,青年學生還很單純,他們受老師的影響是非常大的。如果老師教給他們一些急功近利的東西,他們也會吸收,也會非常歡迎,但這些東西對他們今后長遠的發展其實并沒有好處。我希望所有的教師都能有公益情懷,這樣對人口素質的提高也會產生很大的幫助。 人心比科技更加重要 《公益時報》:2016年3月,你向母校電子科技大學捐贈1億元用于在校內建設“眾創空間”,鼓勵高校師生創新創業。為何如此關注青年學生群體?在這方面,基金會還有哪些行動? 周錦霆:作為一名科技行業的從業者,我覺得創新精神是非常重要的,因為跟科技發達的國家相比,我們最主要的差別就是創新精神不足。所以,通過類似的活動激發青年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意識,提高他們的創新能力,非常有必要。我覺得在這方面的投入也是我們的責任和義務。 我們與電子科技大學簽訂了多年的青年人才培養計劃,這個“眾創空間”是目前我國高校里規模最大的一個,之所以建設眾創空間,就是為了搭建一個參與實踐和融入社會的平臺,幫助大學生在就業時盡快適應職場氛圍、在創業時少走彎路。2016年11月,荷福慈善基金會還為2016年“創青春”全國大學生創業大賽捐款400萬元。這項活動在全國范圍內可能有上千所高校的近萬名學生參與,可以說是目前我國規模最大的一項青年創新創業比賽。 《公益時報》:荷福慈善基金會聯合四川上海商會會員企業打造了全國首個云教育系統,該系統將如何助力公益? 周錦霆:目前,云計算在辦公領域應用比較多,比如大家熟知的阿里云。這個技術最大的優勢就是能夠實現遠程教育、遠程醫療。遠程教育就是設置一個主課堂,然后再分散到各地;遠程醫療就是通過一家三甲醫院帶動幾家二甲醫院,實現同步的數據鏈共享,讓大醫院優質的醫療資源覆蓋到低等級醫院。現在我們正在試點做云醫院,如果成功的話就可以應用到云教育上,因為醫院的要求比學校更高更嚴。 我們準備從2017年開始,通過云計算技術,實現云課堂教育,把“希望課堂”的內容科技化。因為不管怎么努力,教育資源始終是有限的,我們要覆蓋108個貧困縣,可能會涉及上萬所學校和課堂,教師的壓力會非常大。采用云教育的話,當一所學校的優秀教師在上課的時候,通過在線教育就可以讓貧困地區的孩子同步上課。這樣不僅能夠節約大量人力,效率也會提高,對于提升教育質量及可控性更有優勢,我們希望通過科技的力量實現這個目標。我覺得公益和科技的結合是一種潮流,比如騰訊網捐平臺等,但最重要的還是人心,因為人心可以彌補很多技術上的不足。 公益應提升為國家戰略 《公益時報》:在你看來,我國的公益事業如何才能實現更好的發展? 周錦霆:我覺得公益就是能夠讓公眾受益的事業,如果大家不聯合起來、各自為戰,不僅不能形成共同的價值觀,也會造成資源的浪費。通過理念、行動、資源等要素的聯合,我們的公益事業就會變得非常強大,而且也會有優勢。而且聯合起來之后,主流的公益價值觀就能夠遍地開花,形成星火燎原之勢。我覺得這是聯合的價值所在。 國家相關政策的出臺,以及民政部門對公益組織的引導,對公益事業的發展都非常重要。我覺得任何好的事物都是由好的政策推動產生的,一個好的政策出臺必然會導致一個好的結果,《慈善法》的出臺就是我們的公益慈善事業走向正規化、國際化、專業化的一個里程碑。相信今后會有更多與國際接軌的法律法規出臺,對公益慈善事業將產生更大的影響。 《公益時報》:今年基金會有什么計劃,有哪些重點關注領域? 周錦霆:我們并不想做得太多或太大,因為那樣會影響項目的效果。在2016年的基礎上,我們首先希望能夠全面推進“希望課堂”,爭取把云課堂落到實處。另外,我們計劃擴大先心病兒童的救助規模,爭取將救助人數擴大一倍以上,由此前的200多名擴展到500名左右。我們還將關注其他領域需要救助的兒童,比如腦癱兒童。我們準備和河南的腦癱診療醫生合作,成立一個關注腦癱兒童的基金,爭取讓更多腦癱兒童過上正常人的生活。 按我個人的理解,公益慈善一定要落到實處,僅僅是捐一筆錢、辦一次公益晚會還不夠,我們還要知道資金用在了哪里、救助了誰,這是非常重要的。我覺得對于規模不是很大的公益組織來說,大家各自專注一個或幾個領域,把它做好、做到實處,能夠真正幫到別人,這樣才是有價值的,必須要杜絕那些打著公益的名義為自己謀名利的組織或者個人。 (皮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