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華南師范大學公共管理學院講師 褚鎣/文 近日,讀中國紅十字基金會副理事長劉選國的新作《中國公益的修煉:從優秀到卓越》,思量頗多。想來,這一兩年來,業界對現代慈善事業討論頗多,卻極少對我國之慈善現狀有系統性的反思。而事實上,如果在改革前,不做此類反思,實在是可能造成方向性的混亂。 筆者以為,這至少要做了兩個方面的反思:第一,對我國現代慈善事業的發展形態的反思。我國的慈善事業到底應該是一種專業性的慈善事業,還是百花齊放的慈善事業?這一問題關涉到我國慈善事業業態的構建,更關涉到社會領域話語體系的構建。我國的社會是要確立資本精英的主導地位,構建分層性的社會形態,或者建立以清教徒式共同體為模板的單一化社會形態,還是要在維持傳統的社會架構下實現互融共存?這是一個極為嚴肅的命題,絕不能簡單對待。 在這方面,筆者以為,我們需要做的“應當是多元化的慈善,應當允許慈善形式的百花齊放”。我們不能僅咬定現代慈善事業之趨勢,卻不對我國社會傳統與現實給予尊重與認同。這種做法并非是對我國社會未來發展方向的一種遠見卓識,而是一種對現實缺乏冷靜與客觀的做法。其所可能造成的禍害是深遠的。 第二,對我國慈善傳統的反思。令人慚愧的是,我國的慈善業界言必稱英美,仿佛西方的慈善事業是我國的不可替代的模板。我國的慈善事業只能做成英美式的。但是,問題是,慈善事業是社會性的,社會是立足于不同的文化傳統的。所以,如果慈善事業要發展成為英美式的,那么我國的社會是否也要構建成為英美式的呢?那么生活在社會中的人是否也要融合清教徒理念和功利主義,變成一個洛克式的“善人”呢?就筆者看來,中國人既不可能接受嚴格理性的清教徒理念,實現對自我主體地位的絕對否定,過一種加爾文主義式的生活,也不可能繼承邊沁和塞繆爾的遺志,將道德體系融合入自助理念之中,實踐功利化的理性生活。 相反,中國人只能成為中國人,結合中國傳統,履踐中國式的道德傳統。所以,我國的慈善事業現在最為缺乏的不是對西方先進慈善技術與模式的模仿,而是對我國傳統慈善文化的發掘與梳理。比如,我們需要重新了解湖北善堂的盛衰、紅卍字會的興亡、愚齋義莊的風雨飄搖。這絕非僅是為了領會一個偉大時代的過往,更是為了重新打開專屬于我國慈善事業的寶藏,為我國慈善事業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如果我國的慈善事業不能向傳統吸收精華,而是希圖在平地上另起高樓,那么結局也就是可想而知的了。但是,令人遺憾的是,目前,這類回溯是幾乎沒有的。 對上述兩個問題缺乏思量,對我國慈善事業之發展是有害的,更是不利于我國社會之平穩發展的。所以,當我們將要邁向下一個發展階段之前,我想,我們應首先問自己這么一個問題:慈善的未來在哪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