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捐紅包,做公益。”春節期間,不少公益組織及公益人士都發出了捐紅包支持公益的號召,希望大家從過年期間收到的紅包中捐出一小部分,支持自家機構或者一些好的公益項目。 據《揚子晚報》2月2日報道,今年大年初一,鎮江“一分鐘公益”組織發起人、鎮江知名網友“我愛劉德華”聯合該市婦聯、團市委在朋友圈發起了“每人五元錢——為環衛工人送口罩”活動,希望網友從自己在過年期間收到的紅包中捐出一小部分用來支持公益。短短幾天時間,該活動就籌集“口罩款”近2000元。“我愛劉德華”表示,大年初七上班后,他將把包含著諸多網友愛心的紅包款,購買防霧霾口罩送到環衛工人手中。 此舉得到了很多網友的支持,卻也引來一些質疑。部分網友認為,這一做法更像是作秀,且紅包能否真正用在環衛工人身上也很難保證。不過,不可否認的是,近幾年來“捐紅包做公益”已成為一種趨勢,甚至成為很多公益機構新的籌款模式。 據媒體報道,2016年春節前,騰訊公益發起了“遇見更好的未來”新春紅包項目,其中包括“新年給山里娃送新衣”“過年啦捐個老師吧”“貧困孤兒助養”等20個項目。用戶可以通過“發紅包”的方式給上述項目中的受助人捐款,由對接的公益機構籌措物資送上關懷。短短一個月時間內,超過321萬人次參與了上述活動,共捐出3197萬元紅包。 2015年2月9日,免費午餐發起人鄧飛利用微信朋友圈召集人們加入“青螺營”;2月12日,鄧飛揭曉任務——“搶紅包捐午餐”,號召大家將搶到的紅包捐給“免費午餐”公益項目。來自全國各地的“青螺營”網友共籌集到近182萬元善款。 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有分析稱,在紅包公益中,參與者不只是公益項目的資助者,還可以成為勸募者。作為參與者之一,網友除了將搶到的紅包捐出去之外,還可以發起“一起捐”或者轉發募款鏈接,為公益項目籌款。更重要的是,通過紅包公益,參與者還可以傳遞公益理念,加深公眾對于公益事業的理解。 然而,隨著紅包公益的流行,不少人也擔心,善款能否真正用到需要幫助的人身上,善款的使用該由誰來監管。就此話題,《公益時報》聯合問卷網、鳳凰公益和新浪公益共同發起了本期益調查——你愿意捐出春節紅包做公益嗎? 調查從2月9日14時發起,截止到2月13日9時,已有1065名網友參與。數據顯示,近七成網友參與過捐紅包做公益活動,其中12%的網友經常參與。30%的網友則表示沒參與過類似活動。 對于如何看待公益組織或者個人發起的“捐紅包做公益”倡導,36%的網友認為這是一種非常靈活的公益籌款形式,可以號召更多人支持公益事業;37%的網友表示,由于紅包數額較小,其公益倡導意義大于實質意義;20%的網友則認為需對發起方的動機和善款使用加強監管。 如何確保“紅包公益”不變質,真正幫助到需要幫助的人?37%的網友表示管理部門應加強監管,完善相關法律法規;48%的網友表示,發起方必須做到公開透明,及時向社會公布善款的使用情況;另有15%的網友希望通過微信、QQ等第三方平臺,引入社會監管,讓更多人監督善款的使用情況。 ■ 本報記者 皮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