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王名:加快社會組織基本法立法 議案、提案、建議是兩會代表、委員履行職責的重要手段,也是公益組織進行政策倡導的重要渠道。今年的兩會,代表、委員們會發出哪些公益的聲音呢?《公益時報》通過采訪、收集,進行了匯總。本期為大家帶來王名、劉曉靜、李欣蓉、嚴慧英的聲音,涉及到社會組織立法、社會工作、殘疾人融合教育、塵肺病等多個領域。 全國政協委員、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清華大學公益慈善研究院院長王名是著名的提案大戶,他說:“我是公共政策的學者,提案就是我的工作。我基本上把日常的研究、調研和政協提案慢慢結合起來。”來看看王名今年已經形成的幾個提案。 關于落實《慈善法》,加強三類信息平臺的建設和監管的建議: 去年9月實施的《慈善法》規定,要建立健全三類信息平臺,即國務院民政部門統一建立的信息平臺,國務院民政部門統一指定的信息平臺,慈善組織自建網站。 王名建議:第一,在政府所建的信息平臺和社會主體建立的平臺之間,盡快建立一個能實現互相溝通、反饋和彼此對話、協調的機制。第二,加強三類信息平臺的數據標準化建設,為慈善大數據打好基礎。第三,明確以指定信息平臺為重心,將部分監管職能委托代行。對于指定信息平臺的監管問責,政府應盡快建立和完善標準化的運營規范,由慈善組織和社會進行自主選擇,在競爭機制的作用下實現指定信息平臺的優勝劣汰。第四,激活慈善大數據,發揮社會監督和行業監督作用。 關于進程的建議: 王名認為,去年以來,社會組織相關法制建設進入空前活躍時期,但很多重要領域仍然存在立法空白,不同的法律法規之間往往還缺乏有效的銜接,甚至存在不同法律針對同一對象矛盾乃至沖突的規定,其根本原因在于缺乏社會組織的基本法。因此呼吁盡快啟動社會組織基本法的立法議程,加快社會組織立法體系建設,努力形成規范、統一、權威的社會組織法律法規體系。 關于改善服刑人員未成年子女生存與教育狀況的建議: 在我國監獄服刑的156萬名在押犯中,服刑人員未成年人子女總數逾60萬。因父母一方或雙方服刑,監護缺失或無人照顧的未成年人,是目前國內困境兒童中問題與需要最為復雜的一個群體。其父母入獄后,面臨家庭解體帶給他們的精神和物質傷害而導致的心理問題、教育問題尤為突出,這部分人的犯罪率也因此遠高于社會未成年人犯罪率。就我國目前的法律和政策體系而言,在服刑人員未成年子女生存與教育方面還存在明顯的法律空白和政策缺位。基于一些社會組織已經開始的相關服務經驗和國外經驗,建議:支持創立社會組織并積極引導幫扶;司法行政部門購買社會組織專業服務;崇尚寬容,鼓勵對刑釋人員的社會融入;完善立法,構建國家寄養制度。 、 劉曉靜:在中小學設置社會工作專業崗位 全國人大代表、山東藝術學院副院長、博士生導師,山東省音樂家協會主席劉曉靜認為,在專業社會工作人才數量不能充分滿足現實需求的情況之下,應該優先開發與設置學校社會工作崗位,從而更為有效地促進青少年的健康成長。為此她提出了《關于在中小學設置社會工作專業崗位的建議》。 一要轉變教育理念,增強設置社會工作崗位必要性的認識。 對青少年的教育,不能只是進行普遍性的思想教育,更應該是對青少年成長過程中出現煩惱與問題的協助性解決,使他們在解決成長問題的過程之中學會面對與處理問題的方式,突出學校教育中曾經忽略的日常性教育內容。進行個別性問題的專業處理與解決也是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將社會工作作為服務育人的重要崗位,讓其發揮為學生服務的專業優勢,尤其對那些需要幫助與扶持的學生來講,不會因為學業成績不好、父母關系不和等問題阻礙了良好成長的步伐。 二要建立學校社會工作崗位的標準。 可以在廣泛調研的基礎上,借鑒國內外學校社會工作的經驗,對不同層級的學校根據人數設定相應的社會工作崗位或者開展社會工作項目,并對社會工作者的條件要求進行相應的界定,對其職責進行相應的設定與規范,發揮社會工作者在學校工作中問題回應的優勢,使社會工作崗位真正在青少年學生成長過程中起到預防、補救與發展的功能。美國對學校社會工作者在學歷上的要求明顯高于其他領域。我們更應該對學校社會工作者的素質有明確而較高的要求,因為服務對象是人生觀、價值觀與世界觀正在形成的青少年學生。可以先在不同層級學校進行試點探索,形成一定的模式,再進行推廣。 三要加大資金投入。要建立健全財政資金、社會資金等共同參與的多元化投入機制,引導社會資金投向學校社會工作服務領域。要將學校社會工作服務納入政府購買支持范圍,逐步加大財政投入力度。引入社會資金支持學校社會工作的開展,鼓勵和支持有條件的企業和個人設立非公募基金,以多樣化資金來源推動學校社會工作的發展。對于符合服務承接條件的社會工作服務機構,可按照國家稅收法律法規的統一規定享受相關稅收優惠政策。 李欣蓉:建設全納教育支持體系 很多讀者可能還不知道“全納教育”是什么,我們先來普知一下:“全納教育”是指在一切可能的情況下,讓所有兒童一起學習,而不論他們有何種困難和差異,針對特殊需求兒童,需要通過建立專業化干預支持體系以確保他們能夠在普通教育系統中享受同樣優質的教育。在我國,隨班就讀就是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采取的推動殘障兒童進入普通學校學習的安置方式,但與其他國家或地區相比,情況仍不容樂觀。 大家對“學生家長聯名拒絕自閉癥孩子入校”的新聞應該還有印象,根據《隨班就讀師資狀況和家長需求抽樣調查報告》數據,“曾經就讀普通學校殘障學生家長中,有27%表示有被要求退學的經歷”。同時,77%的教師正在或曾經為特殊需要學生授課,然而60%卻從未接受特殊教育培訓,不足30%只接受過零星的特殊教育培訓。 這份報告來自于救助兒童會和全國心智障礙者家長組織聯盟聯合主辦的“2017全納(融合)教育座談會”,多名專家學者、特殊兒童家長代表、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政協委員出席。中華社會救助基金會中華明尚公益基金秘書長、第十二屆全國人大代表李欣蓉參加討論,并在兩會上,就提升全納教育的專業能力及建設支持體系提出建議。 李欣蓉是一位出生于1985年的年輕代表,已經連續幾年為公益慈善領域的問題建言。在今年關注的全納教育問題中,提升全納教育的專業能力及建設支持體系,從教師職前、在職以及學科發展高級研究人才等方向,提升所有教師融合和教育的專業能力成為重點。 嚴慧英:聚焦塵肺病農民工問題 3月1日下午,九三學社中央醫藥衛生委員會、新華網和北京大愛清塵塵肺病服務中心聯合主辦推動解決塵肺病問題研討會,全國政協委員、九三學社第十三屆中央委員會委員嚴慧英,全國政協委員周秉建等多位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政協委員參會。 在政府的支持和經過包括大愛清塵在內的多方社會力量的努力下,今年來塵肺病農民工相關政策不斷出臺,如2015年,國家安監總局發布的《用人單位職業病危害防治八條規定》、國家衛計委發布的《GBZ 70-2015職業性塵肺病的診斷》標準;2016年,十部委聯合發布《關于加強農民工塵肺病防治工作的意見》、國務院發布的《國家職業病防治規劃》等。各地方的相關政策也陸續出臺。 今年,大愛清塵和代表、委員們依然關注政策修訂和落實,如“結合精準扶貧政策救助塵肺病困難家庭”、“建立健全職業安全教育機制”、“將不能納入工傷保險基金的塵肺病治療費用納入醫保基金”等。 嚴慧英告訴記者,她和其他委員們還會繼續討論完善建議內容,并將以聯名或單獨的形式提交建議。 (本報記者王會賢、皮磊/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