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本報記者 王勇 “如果你有殘疾證,達到年齡的話,殘聯都會通知學按摩的。”談到是如何成為按摩師的時候,廣西南寧的盲人按摩師覃師傅表示。 覃師傅的情況并非個例,廣西大學社會工作專業學生李紅、龐煒婷、薛晚等9名本科生組成的“獨具慧眼”挑戰者團隊在為期7個月的實地調研中發現,南寧的盲人就業以及盲人按摩行業的發展遠遠落后于其他省份,就業渠道狹窄、可選擇就業途徑及其有限、培訓內容大多局限于按摩等問題。 2016年10月至2017年4月,挑戰者團隊走訪了南寧市內9家具有代表性的盲人按摩店,通過與43名訪談對象(37名盲人按摩師、3名盲人按摩店老板及2名顧客)面對面深入交流訪談,最終形成了《指尖上的舞者:盲人按摩師的生存狀態考察》研究報告。 從訪談結果來看,很多盲人按摩師提到政府和殘聯的幫扶工作有很大的局限性,主要就是組織一些培訓工作,以及殘疾人日等重要殘疾人節日組織活動(殘疾人參與度不高),發放一些小禮品。 在就業方面,殘聯一般會推薦學習按摩,就業扶持政策比較單一,限制了盲人群體多元就業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盲人終生從事按摩工作。 客觀上說,按摩行業是最“適合”也是唯一“適合”盲人從事的。然而從主觀方面看,選擇這一行業只是許多盲人按摩師的無奈之舉。 在談到對按摩行業的喜愛程度時,許多盲人按摩師給出了“不喜歡又能怎樣呢,只能喜歡”這樣的答案,語氣中的無奈令人唏噓。他們之中的大部分人認為“盲人只能按摩,除此之外別無出路”。 南寧盲協副主席陶進表示:“不是說按摩不好,按摩好,但是要個別性的培養,不能把殘疾人的個性化全部抹殺了、否決了。” 研究報告提出,應促進盲人就業多元化,讓盲人擁有更多的選擇機會。改變目前的單一導向政策,從政策上為盲人的職業選擇提供更多機會,這一改變要從培訓方面入手。可以根據盲人的需求和長處及特質開辦多種多樣的培訓班,考慮到各種培訓班的成本不同,可以根據不同的成本,對各培訓班設置不同的招生標準和不同程度的補貼,從而使盲人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和能力選擇職業。 研究報告還從加強按摩行業監管、完善社會保障、強化社會志愿者服務等方面對提升盲人或盲人按摩師群體生存能力和生活品質提出了相關建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