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一個社會的文明與進步,離不開社會主流媒體的引導、責任企業的支持和每一個社會公眾的身體力行。然而當三者相遇,又將激發出怎樣的能量呢? 4月11日,來自全國各地40多家主流媒體代表和熱心公益的平凡好人,共計百余人在阿里巴巴的邀請下匯聚浙江省德清縣,參加2017第五屆“媒體公益與社會責任”研討會,圍繞“成就自我,溫暖世界”這一主題,展開深入交流。 這次相聚只為聊一聊公益,聊聊怎樣把這件暖心的事做得更好。 公益需要喚醒機制 2008年,中國汶川地震發生后,引發國人捐贈熱潮,捐贈數量井噴.有統計表明,這一年的社會捐贈總量在1000億元左右,同時這一年也被稱作中國公益的元年。而這一數字在2007年、2006年、2005年分別只有300億元、100億元、50億元。但從2008年至今的9年時間,社會捐贈總量基本維持在每年1000億元左右,并無太多增長。 有專家做過統計,每年1000億元捐贈之中,100萬以上的捐贈者接近93%,1萬元以下的捐贈者不到7%,不難看出,在中國基本為大額捐贈。而美國卻恰恰相反,社會捐贈總量維持在3700億美元(約2萬億人民幣)左右,其中70%來源于家庭和個人捐贈。中、美兩國的7%和70%的區別,分別勾勒出了捐贈群體的不同。 對此,《公益時報》社總編輯趙冠軍表示:“公益領域捐贈呈現冰火兩重天態勢。一方面,大額捐贈不斷涌現,幾億元、幾十億元、上百億元。捐贈形式與越來越多樣化,股權捐贈、股票捐贈、藝術品捐贈、房產捐贈等非現金捐贈都開始出現。但不管現金還是非現金這些捐贈大多來自于精英階層。他們關注這個社會,寄希望于通過捐贈讓公眾能夠參與進來,讓公眾具有社區服務的意識。” 2016年9月1日,《慈善法》正式實施。按照基金會中心網統計數據顯示,當天中國基金會數量為5000多家,社會捐贈量為1000多億元。 趙冠軍覺得這表明政府給了民間更多的空間,將有利于促進公眾通過參與慈善組織進行社會參與,提升公眾的慈善參與度。 “早期,社會倡導大多來自于行政力量。比如,政府倡導控煙,很快出臺控煙條例,全國境內18個城市很快就將控煙推進,取得了不錯的效果。行政力量的強大不代表民間的熱情,我們需要喚醒民間的公益精神。”趙冠軍說。 多年前,公眾公益大致遵循三條路徑。一是跟著行政力量、行政命令走;二是隨著社會精英人士倡導走;三是追尋明星號召走。但公眾自主意識如何去建設?這需要回歸本位來思考。 “現階段,公眾公益除了跟隨外,我們應該探討一種社會動員機制,就是要回歸本位去思考。”趙冠軍說,“中國社會動員機制,除了行政力量、精英人士還應該有整個社會的互動。有情懷的媒體人可以成為支點發揮杠桿作用。” “阿里巴巴‘天天正能量’項目獎勵的都是凡人善舉,當凡人善舉參與其中的時候,當社會每一分子意識到自己有責任的時候,社會的美好未來就會來到。”趙冠軍補充道。 公益的核心在于社會問題 2004年以來,中國公益領域發生了本質變化。早期,企業給社會組織捐贈,政府購買社會組織服務,社會組織就得聽令于他。后來,社會組織開始轉變,出現了自己的公益品牌,如,“希望工程”、“愛心包裹”等,在品牌基礎下與企業合作,品牌目的性很明確,這使得社會組織減少了對企業、政府目的性需求的單方面依賴。 現階段,公益組織將很快進入第三個階段,尋著社會問題發展而推進。 “社會問題應該怎樣找尋?”趙冠軍反問道。 “當前,推動社工行業的發展已經上升為國家國策。到2020年,政策要求社會工作者持證數量達到150萬人,現已有76萬人持證上崗,全國社會工作機構數量在6000多家,社工在社區里就是做好基層服務,很容易發現社會問題,這就給了公益市場,也成為了公益的第三階段。”趙冠軍說。 如何挖掘社會問題?來自杭州媒體《都市快報》副總編輯姜賢正也給出了自己的看法。 在傳統意義上,媒體參與公益的方式,只是作為公益的觀察者、報道者、傳播者,現在不僅做到以上,還要做公益的踐行者、探索者、引路者。 “如何挖掘社會問題?這取決于媒體的專業性,媒體應該成為政府、社會或相關機構提供解決思路。媒體本應跟公益天然結合在一起,如果媒體做公益與社會組織手段、方法一樣,那就失去了媒體公益的價值。做公益一定要有開放的心態,不要只把自己當一個媒體人,一定要有想法。”姜賢正說。 2014年,姜賢正的團隊以媒體身份開始運營自己的公益項目,不在僅為公益項目進行傳播,并運用專門經費,從前期調研、專業力量參與到后期整合執行,均由團隊共同完成。 公益生態圈已經形成 從一個idea(好創意)到IT(信息時代)再到生態圈,如何打造公益的價值鏈和生態圈?姜賢正的問題引起了與會者的思考。 姜賢正說,價值鏈好理解,看整個鏈條上的利益價值。生態圈一定是大家都可以參與的事情,跟所有資源都能夠匹配的事情。早期,做公益靠創意、靠想法,現在靠信息技術,公益能做的事情太多,媒體公益前途光明,公益的剛性需求已成為政府、企業和媒體的剛需,但現階段公益的專業性還很弱,處于社會轉型期的社會問題越多,媒體公益的機會就越大。 應該讓公益與商業相結合,資金、人脈和需求均加入其中,在這之中每個人都應該有“利”可圖。公益主題講座、公益資質培訓、公益資源嫁接、公益創投、公益信托都可以嫁接過來。媒體公益的專業性體現在,傳播力的專業性、公益技能的專業性和商業的專業性,能夠給公眾提供一個解決問題的方法、路徑和理念。 趙冠軍也表示:“公益是無邊界的,能夠連接任何領域。從某種意義上來說BAT已經營造了一個公益生態,在阿里團隊中有一些有情懷、有夢想的人在做一些公益的事情,這種公益生態并不來源于精英階層,而是源于我們對社會底層最基層好人好事的關注。” “媒體公益一要有理想主義,二要有浪漫情懷,三要有職業精神、四要有一支好筆。”趙冠軍總結道。 70后80后成正能量主力軍 根據會議當天阿里巴巴發布的“天天正能量”大數據顯示,自2013年天天正能量項目啟動至今,已累計投入公益金3179萬元,總計直接獎勵人數已達3500多人,其中“70后”、“80后”的比例分別達到了24.84%和23.18%,幾乎占據了總獎勵人數的半壁江山,他們已經成為社會正能量的主力軍。 從獲獎人群分布來看,最具正能量的五大群體分別是醫生、學生、教師、警察和農工;獲得最多肯定的正能量行為分別是救人、自強、敬業、孝親和誠信。 從地域分布來看,河南、浙江、山東、四川、江蘇、重慶、湖北、陜西、遼寧、海南成為獲獎正能量最多的十大省份;鄭州、重慶、西安、成都、武漢、昆明、杭州、南昌、濟南、天津則成為全國獲獎最多的十座城市。 過去4年,除獎勵凡人善舉外,“天天正能量”還發起各類公益活動300多次,投入公益金1800多萬元,直接參與人數50多萬人,孕育出“江河衛士”、“長腿叔叔·留守兒童關愛計劃”、“廣場經典誦讀”等多個明星項目,在保護水資源、關愛留守兒童、弘揚傳統文化等領域摸索出諸多可復制的模式。此外,天天正能量還充分發揮阿里電商平臺優勢,發起20多個電商公益創新項目,聯動40多個愛心商家,籌集公益金及愛心物資近千萬元,直接受益人群7.3萬多人。 規劃顯示,2017年阿里巴巴將在繼續獎勵社會正能量的基礎上,聯合各地責任媒體,啟動“品牌公益項目共建計劃”,通過與各地媒體展開深度合作,深耕具有地域特色的品牌公益項目,全力推動公益模式的創新升級。 此外,為了更好地營造區域公益氛圍,天天正能量還計劃聯合媒體成立“區域正能量聯盟”,通過區域媒體強強聯手,打造有區域特色的創新公益模式。同時,充分利用新媒體的傳播特性,設計更富有感染力的傳播形式,打造全媒體立體化的傳播渠道。 總編公益語錄: 《公益時報》總編輯趙冠軍:政府、公益組織、企業是公益事業的鐵三角。近幾年來,《公益時報》編制發布中國慈善榜,正是在推動三方力量的不斷角力。 《都市快報》副總編輯姜賢正:公益活動是媒體最好的調動社會資源、與讀者拉近距離的方式。媒體作為社會問題的觀察者和提升者,通過資源整合,可以探討一些社會問題如何進行有效解決,不斷提升公益專業性,進一步打造公益價值鏈和生態圈。 《齊魯晚報》總編輯支英琦:從獎勵保護水資源不受污染的“江河衛士”到挖掘水文化的“君子觀水”,從創意無限的公益廣告大賽到溫情脈脈的“找到你”欄目,我們優勢互補,資源共享,一起踐行者社會責任,也廣泛傳播著我們的品牌影響力。 《內蒙古晨報》執行社長、總編輯馬凱:公益,不是簡單的一次捐助,而是可以觸動人內心最柔軟的地方,試一次心靈的救贖。正是基于對公益的理解,那份感動、心動,我們決定打造內蒙古地區第一份公益周刊,希望將它打造成為公益創新平臺,構建一個公益的生態圈。 《北京晨報》副總編輯光煒:2017年北京晨報的公益之路會繼續堅定地走下去,計劃繼續聯合阿里正能量開展江河衛士等公益活動。另外,還將舉辦10公里助盲跑活動,舉辦鄉村教師的提升計劃,組織鄉村和城市的教師結對幫扶,提升鄉村孩子的教育水平,開展尋找“京湛”傳承人助力計劃等。 ■ 本報記者 張明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