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截至5月8日9時 4月26日,第十四屆(2017)中國慈善榜在北京雁棲湖國際會展中心正式發布,榜單以年度實際捐贈100萬元以上的企業或個人為數據采集樣本。本屆上榜慈善家共201位,2016年度合計捐贈74.12億元;上榜慈善企業414家,2016年度合計捐贈71.15億元。 分析這些上榜大額捐贈的動機和關注領域,有助于了解我國大額捐贈的發展趨勢和面臨的挑戰,引導提高捐贈資金使用效率,提升大額捐贈的社會影響力。 從今年的慈善榜來看,北京仍是慈善資源最集中的城市,來自北京的慈善家和慈善企業捐贈數量和總額均超過了榜單總量的四分之一。考察其原因,一方面在于北京的經濟發展水平較高,企業總部多,金融資源多;另一方面,北京的受捐方也多,高校、國家級基金會、地方基金會云集。 而房地產行業成為慈善捐贈來源最多的行業。今年有來自該行業的39位慈善家登上慈善榜,總捐贈額達26億元,遠超上屆的16位、5.35億元;來自房地產行業的慈善企業也有36家,捐贈總額達7.9億元,平均捐贈額2202萬元,遠高于414家企業的平均捐贈額。 觀察大額捐贈的接收主體則發現,越來越多的慈善家和企業開始將巨額捐贈投向高校。除高校外,基金會也是接受捐贈的主力軍,尤其是全國性基金會。分析其原因,主要在于,其一,國家級基金會一般規模比較大,執行力較強;其二,很多全國性基金會的項目并不局限于一地,其覆蓋范圍較廣。 按受益方向來看,教育、扶貧和醫療是大額捐贈青睞的三大領域。今年上榜的慈善家與慈善企業投向教育領域的捐贈占到總捐贈額的三分之一,投向扶貧領域的大額捐贈超過18億元,而且并未包含與扶貧相關的留守兒童保護、殘障、疾病救助等領域,醫療領域總捐贈額也超過10億元。 而日前,北師大中國公益研究院助理院長程芬也表示,不同的捐贈體量,需要匹配不同的慈善策略。對慈善家來說,百萬元捐贈的目標是試驗,重在探索捐贈實務、尋找伙伴、發現問題、積累經驗;千萬元體量的捐贈就有必要進行專業運作、需要好好規劃;而億元捐贈需要長遠規劃和系統設計,要發揮慈善捐贈的杠桿作用、尋求最大化的社會效益和影響力。 本期,《公益時報》與新浪公益、問卷網和鳳凰公益聯合推出益調查,“你覺得怎樣捐,才能讓大額捐贈更‘值’?” 本次調查從5月2日至8日,共有2374名網友參與。 71.43%的網友認為,大額捐贈必須有長遠規劃,使善款發揮最大社會效益。28.57%的網友認為,應該遵循捐贈者意愿,細化環節過多反而使捐贈不暢。 對于大額捐贈者的慈善戰略理念,14.29%的網友表示只有少數人踐行了戰略慈善理念,請專業人做專業事。71.43%的網友表示,多數人的捐贈行為是感性、短期、不可持續的,應強化規劃、規范管理、全面監督。 怎樣才能發揮大額捐贈的社會效益?57.14%的網友表示,國家相關部門應出臺捐贈指導意見,引導有質量的捐贈。42.86%的網友覺得可以由學術機構為大額捐贈量身制定捐贈方案,讓善款更“值”。 ■ 本報記者 張明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