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本報記者 皮磊 “目前,中國有超過8500萬的殘障群體,這個龐大的人力資源庫相當于德國的總人口。”6月30日,中國殘障與可持續發展論壇暨聯合國中國促進殘障人士權益項目結項研討會在北京舉行,國際勞工組織代表提到了上面一組數字。 “殘障人士也是寶貴的人力資源”,這一觀點引發了很多人的共鳴。事實上,殘障人士和其他人一樣,也能夠為社會的發展創造巨大的價值。然而很長一段時間以來,企業和公眾并沒有正確認識殘障人士的能力和貢獻,針對殘障者的歧視和偏見普遍存在,造成殘障人士就業困難重重。 要改變這一現狀,就必須打破存在于全社會和勞動力市場中的壁壘,消除隔離,讓殘障人士融入社會,為他們享有正當的工作權利開辟道路。支持性就業或許是最佳選擇。而如何推動針對殘障群體的支持性就業,推動殘障和商業融合的網絡,需要社會組織、企業、政府以及學術機構等各方參與。 這是一個系統工程 支持性就業起源于美國。簡單來說,就是在充分考慮殘障人士的能力、興趣并保持其選擇權利的前提下,在開放融合的狀態下,幫助殘障人士融入社會大環境,讓他們持續就業、穩定就業,并且獲得公平的勞動報酬。目前其他國家發展支持性就業,首先著眼于中重度的智力障礙者和發展障礙人士。1999年,北京聯合大學特教學院教授許家成將支持性就業概念引入中國。隨后,一些社會組織開始了支持性就業的探索。 北京市豐臺區利智康復中心是一家民辦非企業單位,創辦于2000年8月,主要服務15歲以上的心智障礙者。截至目前,該機構支持性就業的個案已經上百個,而真正在社區里成功就業且穩定就業半年以上、簽過勞動合同的成功案例已有85人。他們的收入不低于北京市最低基本工資標準,甚至比最低基本工資標準還要高一點。 “成立之初,我們做一些職業訓練。”利智康復中心業務主管楊超介紹,“2003年只有一名心智障礙者在社區成功就業,在我們院里開小餐廳,社區擺早點攤。我們做了很多庇護性嘗試,結果障礙者不買單,說你們玩的是假就業,一個月干下來才發兩三百塊錢。那時候我們意識到,要把支持性就業做好,還要解決好前端服務提供者實際的生存困難,要有一個強有力的支持。” 2004年,機構嘗試走出去,利用社區賓館、超市等資源,帶著心智障礙者先見習、再實習,再談就業。“這是一個很曲折的過程,我們沒有收任何費用,你要收費的話他們就會覺得你是騙子。”楊超談道,2013年左右,政策層面出現了一些利好因素,國際勞工組織、中國智力殘疾人及親友協會(中智協)、中國心智障礙者服務創新聯會(心智聯會)等,各方一起系統地推動支持性就業,利智也把十幾年來支持性就業的經驗整理成了操作指南,去年10月份正式出版。 在心智聯會秘書長宋頌看來,支持性就業是一個系統工程,有很多幕后推手。“比如,中智協負責協調殘聯內部政策倡導,國際勞工組織主要協調政策關系,我們負責落實培訓這部分,承接一些具體的培訓工作。” 目前,心智聯會開展的工作主要包括三方面:開展就業輔導員培訓;制作培訓手冊及宣傳頁等技術方面的工作;探索建立就業輔導員服務數據庫、殘障人士求職崗位庫和企業招聘庫等網絡服務系統。 機構從日本、馬來西亞和我國臺灣等地區引進了支持性就業輔導員國際通訊課程,截至目前共培訓了480多名就業輔導員,在長沙、廣州、大連都開展了支持性就業輔導班。 “總的來說,我們面臨很多困難,但是我們的野心很大。”宋頌談道,“其實為殘障者提供支持只是支持性就業的一個方面。我們之前了解過,雇主在雇用殘疾人的時候,可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比如說他們對心智障礙者并不了解,對如何管理和使用也不了解,因此我們還需要給雇主提供支持,另外家長也需要我們的支持。所以說支持性就業是一個全方位系統性工作,不是簡單地把殘障求職者能力訓練好,讓他們自己會坐車、會花錢,就可以有穩定的工作,這背后有一系列的工作要做。” 要讓他們認識自身價值 除了社會組織,很多企業也在積極嘗試雇用殘障人士,并探索出了自己的模式。據中國企業聯合會調查顯示,目前跨國公司、外企在雇用殘障人士方面做得比較好,這跟其母公司所在國家的氛圍、文化有很大關系。但另一方面,由于國家政策推動、企業領導人社會責任意識的提高,國內企業最近幾年在雇用殘障人士方面也有很大進展。 來自以色列的Marina Kalnitski是太倉市中德善美實業有限公司的就業輔導員,她的工作是幫殘障人士融入社會,讓殘障人士和外界正確認識自己的價值。目前該公司有近20名員工,其中大部分都是智力障礙者。 “太倉市有250家德國企業。三年前,這些企業發現中國殘疾人的就業特別是智力障礙者的就業有點差,所以他們按照德國的模式開了一家公司。”Marina Kalnitski談道,這家企業主要做組裝電線,最簡單地就是把兩個東西連在一起。員工每天工作5小時40分鐘,分為四班,每班每人做不同的工作。 “我們最大的目標就是改變周圍人對殘障人士的觀念。除了生產,我們還有其他服務。首先是職業培訓師學院,我們希望幫普通企業雇用殘疾人,但是他們擔心產品質量,我們就幫企業建立車間、做培訓,再把員工輸送給他們。其次,我們還做殘障人士的培訓,我們希望他們明白大家首先都是人,明白自己的工作是有價值的,殘障人士不用一直依賴他人,他們也可以去幫助別人,支持自己的家人。” 從性質上來看,善美實業目前還是庇護性就業、福利工廠,但目前該公司已經開始推動學員到其他企業工作。與之類似,重慶遠大印務集團以前也是一家福利企業,但現在已經擴展到競爭性就業。該集團成立于2012年,旗下有三家公司,集團現有612名員工,其中殘疾人有205人,占整體的32.4%。 集團殘障人力資源部負責人唐瑜表示,針對殘障員工的具體情況,他們會設計合理的工作崗位,比如肢體殘障員工可以從事印后和后勤崗位,聽力殘障員工可以安排印后、搬運以及后勤的崗位,智力障礙員工有后勤和庫房的崗位。除了設計合理的工作崗位,公司也十分注重員工知識的培養。 “另外,我們為殘障員工提供了特別生存福利,也采取了相應的政策制度保障。公司員工同崗同薪,我們還給每個殘疾員工每月300元殘障補助金。對外面的員工,公司幫助他們申請廉租房,提供宿舍。公司還成立了助殘員工的實習基地,和多個學校開展就業實習工作。今年6月份,我們生產線安裝了第一套自動語音翻譯軟件和攝像系統,為殘障員工提供便利。此外,我們設立了重慶市殘疾人聯合會12385熱線,接受咨詢和建議……我們做這些都是為了幫助殘障員工實現自身的價值。”唐瑜談道。 與前兩家公司不同,偉創力是一家跨國公司,總部在美國。幾年前,偉創力珠海公司開始雇用殘障人士,目前有230名殘障人士在珠海公司工作。這些人主要被安排在后勤、組裝等崗位,公司還招聘了兩名手語翻譯員,同時公司的圖書館也雇用了殘障人士,采購方面也開發出了殘障人士的工作崗位。實際上,偉創力在其他國家的工廠也都雇用了很多殘障人士,這也是他們的全球戰略。 偉創力中國企業環境與社會責任部負責人Sarah Albert表示:“平常我們可以接觸到的東西,偉創力都有無障礙示范點。做這些合理便利無障礙的調整,并不是只為了殘障員工,其他員工也很喜歡。其實三年前開始做的時候,我們是沒有任何經驗的,但所有的項目一開始都會有挑戰,我們堅持下來了。” 僅憑一方力量無法實現 雖然支持性就業的概念進入中國已有近20年的時間,但目前并沒有多少人理解這一概念的真正含義,甚至在殘聯等行業內也還有很多人不太清楚,認為殘疾人就業就是庇護性就業、撫慰性就業,對于支持性就業怎么實現基本沒有概念。 近幾年,在中智協等方面的努力和推動下,支持性就業被納入了殘聯的“十三五”規劃中。殘聯將在2020年前,在全國范圍內培訓2500名就業輔導員,并通過支持性就業幫助兩萬名智力和其他類別重度殘障人士實現就業。 然而,不論是對社會組織還是對企業來說,推動支持性就業都面臨著不少困難。比如,支持性就業到底是為殘障人士服務,還是為家長服務。“我們也經常反思,我們到底是在服務殘障者還是服務家長,內部也討論了很多年。結論是我們在服務家長,不是服務障礙者,因為家長很強勢,殘障者的聲音永遠是弱勢的,家長說孩子不懂,我知道孩子需要什么。因此,只有建立殘障群體家庭整體支持系統,才能幫助他們更好地實現就業。”楊超表示。 而由于缺少職業發展空間、待遇太低等原因,培養及維持穩定的輔導員隊伍也是目前社會組織面臨的一大現實問題。北京融愛融樂心智障礙者家庭支持中心總干事李紅談道,“雖然政策上劃開了口子,要培養2500名就業輔導員,但最后服務品質怎么樣,仍然是個大大的問號。我們的就業服務體系目前仍是非常的零散化、割裂化,從教育到就業再到家庭支持都是分開的。這就需要教育、民政、人社等多部門聯動,一起推動職業化體系、考核體系建設。” 另外,目前企業在雇用殘障人士方面存在很大的信息壁壘。解決殘障人士就業涉及到很多專業的議題,比如員工融合度問題。由于企業里大多數人沒有殘障專業的視角、知識儲備,很容易在一些事情上犯錯誤,導致殘障人士在工作環境中被隔離。比如單位吃飯聚餐不叫殘障員工,把他一個人扔下。因此,對于健康員工的培訓,也是在推動殘障人士就業過程中必須要考慮的問題。 李紅表示,如何給企業更系統的支持也是社會組織亟待探索的問題。“企業能幫助我們做出合理便利的調整,包括工作環境和工作時間的調整。而企業員工在輔導員的培訓下,能夠形成對殘障就業者自然的理解,在輔導員退出以后,愿意給他身體力行的支持。我也希望能夠積極動員學術研究,充分了解支持性就業這件事,了解其真正的社會影響力和經濟價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