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美國社會工作者協會首席執行官Angelo McClain : 我們要為社區和可持續發展發聲 從一個社工的角度來說, 我們希望能夠將我們的服務給到每一個地區,給到每一個角落,同時要確保我們的社會公平、社會正義以及包括經濟的發展。我們需要有相關的住房能夠給到每個人,同時要降低我們的碳足跡,能夠盡量減少對于環境的破壞。 首先是為老年人發聲。每個社區都必須要能夠保證老年人有自己的生活,有相應的尊嚴,他們能夠加入到我們的社會各個方面。 我們要站起來為宗教自由、信仰自由發聲,宗教自由應該是每個人所享有的權利。我們應該站起來為移民發聲,要讓移民進入社區、使用資源。我們要確保有清潔的空氣、水、好的路況以及包括安全的環境。我們要為女性權利發聲,這對于我們的社會來說也是非常重要的。我們要為可持續性發展來服務。 我們要為社區而發聲,要確保社區的包容性,社區要能夠為人們提供培訓,能夠讓人們了解如何更好地借用自己的經驗更好地發展社區。 我們要為社區合作伙伴發聲,和政府攜手,和其他的學科和領域攜手,更好地做到社區合作伙伴關系的搭建。 我們希望為教育下一代來發聲,來確保我們的下一代不會在可持續發展上和我們犯同樣的錯誤。 我們要為保護地球上的資源而發聲。為什么環境的可持續發展也是我們社工的使命之一呢?我的答案是:第一,我們全世界都是互聯互通的;第二,我們未來的子子孫孫都在寄希望我們來保護這個地球的資源,他們有需求,他們需要資源,所以我們必須要保護這些資源;第三,現在全球人口正在爆炸式的增長,十年以后世界的人口可能要突破70億大關。 中國社會工作學會會長王思斌:中國社會工作的發展與挑戰 中國社會工作的發展有一個很顯著的特點,就是在1988年之后出現的社會工作教育首先帶領了中國社會工作的發展。后來政府支持、理解了社會工作教育群體對于社會工作發展的理念和方式,所以決定來推動、支持社會工作的發展。政府的主導和政府的政策指引,是中國社會工作發展不可替代的一部分。 在這個大背景下,我們需要討論政府、社會機構及教育等部門合作的問題。這個問題是磨合也是創新。所謂磨合和創新是指,如果政府不能很好地回應社會需求,我們的社會工作教育就不能發展好,我們也就不能很好地回應民生發展的需要,也不能實現社會和諧。所以在這個意義上,社會工作教育和社會工作實踐就實現了良性互動,而政府在這個情形下也能夠回應或者適應社會發展,推動社會工作的發展,支持社會工作教育的發展。 在這個意義上,我們怎么看待中國社會工作進一步發展,是我們面臨的挑戰。我們社會工作本土化還有很多問題,我們社會工作職業化的也有不少的問題。在社會上社會工作還不是大家都認可的專業和職業。而中國社會工作的職業化怎么發展,有賴于政府怎么樣去審時度勢,把專業社會工作、社會工作職業化和社會工作本土化放在一起。 另外,中國是一個有14億人口的國家,是一個以農業為主的國家,正經歷著由農業社會走向工業社會,我們的服務對象很多是從農業社會走出來的人。這些人怎么回應你提供的服務,你提供的服務是有效的嗎?你提供的服務和西方發達國家、工業社會里面所實行的方式是一樣的嗎?也就是說,在西方發達國家形成的社會工作的理念、實踐、方法是否可以搬到中國來。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香港理工大學副校長阮曾媛琪:一帶一路倡議對國際社會工作伙伴發展的機遇與挑戰 社工在“一帶一路”倡議中可以扮演很多的角色。在過去整個地區是分化開來的,但是現在他們都緊密地聯系在一起。難民問題、人口販賣問題、跨境賣淫以及包括跨境婚姻等,這些問題事實上都需要各個國家之間的共同攜手和合力。 對于社工來說是很好的機會。社工能夠和人建立聯系,同時能夠幫助我們最終跨越這些相關的人和人之間溝通的鴻溝。現在有越來越多新的資源,能夠讓社工真正地開展起我們的工作,來不斷地支持和輔助相關的發展。 對我來講,我現在倡導的是包容性的發展和參與性的行動計劃,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進行社工實踐,這里有幾點我們要注意: 第一就是要尊重多樣性。因為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有這樣那樣的社會、經濟、文化、宗教信仰的不同。 第二我們必須要鼓勵和解和包容。因為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有許許多多的沖突、緊張和對抗,所以作為社工,我們如何去和解差異并且解決這些差異是很重要的。 第三就是能力建設,我們必須要幫助本地人進行能力建設,而不是以一個外來者、權威者的角度來給他們賦予能量,所以我們必須要從下而上地幫助他們構建能力。最后我認為我們的措施都應該是可持續的,可以持續很多年。 中國社會工作教育協會會長徐永祥:當代中國社會工作教育的歷史使命及實踐走向 中國的社會工作已經有一百多年的歷史,早在上世紀第一個十年,大陸已經有了社會工作教育和實務發展。中間因為各種原因基本停下來了。 1978年中國實施了改革開放,使得中國社會工作有了恢復與發展的土壤,又呼喚著社會工作教育和實踐的發展。1988年,在民政部的支持下,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吉林大學等三個學校首先試辦社會工作與管理的本科專業。到了上世紀90年代以后,更多的學校開始了社會工作教育。從上世紀末到本世紀2006年,我們教育發展很快,今天我們可以自豪地說,在亞太地區我們社會工作的研究、我們的教育乃至我們的實務已經處于第一方陣了。 到了2006年底,我們一共有329所大學開設了社會工作的學士學位教育。到去年年底有105所大學開設了社會工作專業碩士課程教育,同時一些學校還開設了社會工作學術碩士。目前全國有將近20所大學開始了社會工作博士的項目。 從80年代開始,中國社會工作教育界就開始國際交流。發展到今天,國際交流是越來越多。我們5月份專門召開了中國社會工作教育協會和美國社會工作教育協會的7+7國際合作項目,我們合作了五年,非常成功。 最后我特別要強調,社會工作要獲得本國人民的認同、本國政府的認同,那你就要參與一些重大事件。在這方面,值得提出的是,我們中國的社會工作教育界積極參與重大事件的干預,比如2008年汶川大地震中,上海、北京、廣東許多大學都深入災區,開展了實踐,應該說效果非常好。參與重大事件對擴大我們社會工作學術界、教育界、實務界在整個社會當中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