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12月8日,2017魯迅文化論壇在全國政協禮堂召開。論壇由中國文聯指導,魯迅文化基金會和《公益時報》社聯合主辦,主題為“以公益力量,助文化發展”。來自文化公益領域的200多位嘉賓圍繞主題進行了分享和研討。《公益時報》社頒發了魯迅文化公益貢獻(推動)獎,魯迅文化基金會啟動了大型文化公益項目“燈火計劃”。 致辭:以社會倡導喚醒國民公益之心 中國社會工作聯合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公益時報》社社長劉京在發言中指出,我國的公益事業自2008年以來迅速發展,每年的捐贈額已經穩定在1000億元以上,去年社會組織接受捐贈總量接近800億元;社會組織總量已經超過76萬,其中專業從事公益慈善的基金會超過7000家。公益行業不再簡單追求一次性的幫扶,而是更看重受助者的可持續發展。社會倡導與公益理念的傳播得到了越來越多的重視。 為了進一步提升我國的公益慈善水平,必須從社會倡導入手,喚醒國民的公益之心,讓更多人接受公益文化。因此,《公益時報》社和魯迅文化基金會聯合舉辦了本次論壇。 “今后我們雙方還將繼續一起推動更多社會力量投入到公益倡導中去,投入到繼承、發揚中國文化的事業中去,喚醒社會上更多‘善’的意識。讓魯迅先生筆下的‘孔乙己、閏土、祥林嫂、阿Q’們都成為有尊嚴、有個體價值的人。”劉京強調。 魯迅文化基金會會長周令飛在致辭中表示,文化是整個國家民族精神的精華,是前進的動力,是一種公共資源。文化不應當是少數人和特權階層的專利,它可以而且應當是公益資源,應當讓全民共享。但目前我國文化資源的社會分布和消費機制,是很不平衡的。 周令飛提出:“要讓文化成為一種公益,讓文化資源傳播到老少邊窮,傳播到大山深處,傳播到社會底層,傳播到社會的所有角落,讓國民精神所發的火光,照亮國民的前進方向。” 分享:社會力量參與文化公益的實踐 究竟該如何推進文化公益事業,提升全民公益、文化素養呢?論壇邀請4位嘉賓進行了分享。 文化部原副部長、國家文物局原局長,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理事長勵小捷以基金會為例展示了如何“以公益力量促進文化保護與傳承”。 據勵小捷介紹,在文化遺產保護領域,已經出現了廣大的志愿者、社會組織、公益機構積極投身中國文化建設的勢頭。現在全國有五六百個從事文物保護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 “隨著人們自我意識的提高不可回避,會有越來越多的人思考問題,也會有越來越多的人投入到文化公益事業中來。”勵小捷強調。 蓬蒿劇場創辦人王翔用豐富的視頻和圖片闡述了“為什么說藝術是最大的公益”。據王翔介紹,蓬蒿劇場已經獨立出品100余部、上演500余部、3千余場戲劇,發起和連續承辦了中國最大的國際戲劇節北京南鑼鼓巷藝術節。 他認為,一個人最高的生命表達是藝術表達,最后的收獲是付出。藝術、豐富、超越的人將溫暖傳遞、奉獻給所有的人,也收獲了所有人的溫暖,這是公益最大的核心。 六小齡童講述了自己眼中的“魯迅,《社戲》,紹劇”。他表示,公益路上大家都是行者,都要取得真經修得真果。“下一步我會成立美猴王的基金會。” 六小齡童強調。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戰略發展聯盟秘書長華慶分享了非遺扶貧的中國實踐。 第一,要進行非遺的挖掘和整理,中國是一個非遺的資源大國,但大部分非遺資源還埋在土里,沒有很好的傳播渠道來進行傳播,大眾的認知度非常非常少。 第二,是授人以漁的問題。我們前幾年做了一個嘗試,讓一些貧困的山區人跟紫砂壺大師去學藝。幫助貧困的山區跟我們的大師進行對接,通過兩年實踐,效果非常好,因為這一些貧困山區孩子能吃苦、坐得住、熬得住。 第三,是加快非遺小鎮的建設,它能夠做的是什么?就是特色旅游,非遺產內容是一個很好的載體,能夠吸引人來進行消費,進行精準扶貧。 第四,是加快非遺扶貧的政策建設。目前來說,我們非遺的政策建設還遠遠落后于2020年脫貧的目標。 頒獎:錢理群榮獲魯迅文化公益貢獻獎 為了表彰那些身體力行傳承魯迅基因,在文化公益領域做出杰出貢獻的人物和單位,《公益時報》社特別推出了“魯迅文化公益貢獻獎”(含魯迅文化公益推動獎),并在論壇上予以頒發。 魯迅文化公益貢獻獎表彰的對象及標準包括: 1、在文化領域具有巨大影響力,為中國文化傳承發展作出重要貢獻的個人或集體; 2、組織實施文化公益項目,長期參與文化公益活動,在文化公益領域有正面影響的個人或集體; 3、持續投入資源推動中國文化發展,在文化公益領域作出突出貢獻的個人或集體; 4、研究、推廣魯迅思想,立足魯迅基因傳承,關注底層民眾生存與發展,鼓勵文化藝術創新,作出一定貢獻的個人或集體。 5、積極弘揚魯迅精神,支持、參與魯迅文化基金會公益項目,為魯迅文化基金會做出一定貢獻的個人或集體。 從事魯迅與現代知識分子精神史研究近40年,致力于魯迅思想與精神傳播,始終關注弱勢人群的魯迅研究專家、北大教授錢理群榮獲魯迅文化公益貢獻獎。 錢理群在致辭中表示:“第一我堅信魯迅是一位具有原創性與民族精神源泉性的思想家、文學家。他集中了20世紀的中國經驗,是中國現代思想文化傳統的主要代表之一。第二我堅信魯迅是活在當下中國的,魯迅不僅是歷史的存在,更是現在進行式的存在。第三我堅信魯迅是屬于中國青年們的。第四我堅信魯迅是現代漢語文學語言的大師,他把漢語的表意抒情的功能發揮到極至又極富個人性和創造性。我始終認為我們對魯迅、對當代中國和世界中國的現在和未來的認識還是遠遠不夠。為了促進民族、國家世界思想文化的發展,我們應該宣揚魯迅精神。” 北京銀行、紹興市委宣傳部、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等單位榮獲魯迅文化公益推動獎。 榮獲魯迅文化公益推動獎的個人包括: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戰略發展聯盟秘書長華慶,原北大資源美術學院院長柯良,寶鋼集團有限公司原副董事長、黨委書記,中國馬克思主義研究基金會顧問劉國勝,蓬蒿劇場創始人王翔。 啟動:“燈火計劃”為文化普及點亮心燈 為了推動文化公益的發展,論壇還啟動了大型文化公益項目“燈火計劃”。 該項目由魯迅文化基金會聯合中國華僑公益基金會共同發起,通過向社會募資,招募文藝志愿者,到偏遠鄉村、文化洼地、工礦軍營,去開展短期文化培訓,把文化藝術送到基層,滿足基層民眾各方面文化渴求,提升國民文化素養,豐富文化生活,改善文化藝術落后地區的面貌,促進中國文化事業的均衡發展。 公眾可以在“燈火計劃”官方網站上發起文化藝術方面的需求,社會愛心人士可對項目進行捐款,每個項目捐贈滿1萬元后,將聯系合適的文藝工作者(即“點燈人”)派駐到基層,進行為期一周的免費文化藝術普及教育工作。 著名相聲表演藝術家、中國文學藝術基金會副理事長姜昆表示:“中華民族需要文化精神的盛宴去滋養,所以我們大家要一起共同承擔這一個責任。” 論壇最后,魯迅文化基金會還對為基金會各項工作做出貢獻志愿者進行了表彰。 出席論壇的還有中國文聯黨組成員、副主席、書記處書記左中一,著名舞蹈藝術家、中國文聯副主席白淑湘,紹興市委宣傳部副部長黃愛芬,北京銀行宣傳中心主任孟元輝等。 ■ 本報記者 王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