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17年12月13日,以“”為主題的“2017中國公益年會”在北京國家會議中心舉行,年會發布2017年度十大公益新聞,一批優秀的公益人物、公益企業和公益記者在會上受到表彰,成為本年度中國公益行業的代言者。 作為中國公益界的年度盛會,2017中國公益年會由《公益時報》社聯合中華少年兒童慈善救助基金會、騰訊公益慈善基金會、中國華僑公益基金會、老牛基金會、中國兒童少年基金會、河仁慈善基金會、中華社會救助基金會、傳化慈善基金會、中國扶貧基金會、荷福慈善基金會和中國社會福利基金會等11家行業中堅力量共同主辦,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長江商學院協辦。 《公益時報》社社長劉京在致辭中談道,2017年中國公益變革的圖景漸次展開,公益行業的發展路徑逐漸凸顯“從窄眾走向大眾”、“從單一走向多元”、“從線下走到線上”等趨勢和特點。基于當下互聯網公益的杠桿效應被激活、傳統公益模式不斷被挑戰甚至面臨被顛覆的背景下,公益從業者須保持開放心態、突破窠臼,不斷尋找解決社會問題的驅動因素,建立公眾能夠深度參與的社會動員體系。 本屆年會上發布的“2017年度十大公益新聞”由《公益時報》社整理,綜合專家評審及網絡投票后產生。 這十大公益新聞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外非政府組織境內活動管理法》正式施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公布,確立營利法人與非營利法人兩類法人;“人人公益”“善心匯”等平臺假借公益之名實施犯罪被查處;第十四屆(2017)中國慈善榜發布;騰訊99公益日總計募集善款金額超過13億元,“一元購畫”項目刷屏微信朋友圈;《志愿服務條例》12月1日起實施;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康曉光發表題為《駁“永光謬論”》的文章,引發“公益市場化”“社會企業”等話題大討論;第24屆亞太地區社會工作區域聯合會議在深圳舉辦;黨的十九大報告多處涉及社會組織、慈善事業、志愿服務等內容,在協商民主、社區治理、環境治理、基層黨建等方面將“社會組織”納入其中;美的創始人何享健公布60億元捐贈計劃、阿里巴巴投入百億脫貧基金、高校過億捐贈接連發生,大額捐贈引發持續關注,更多資源進入公益領域,有力推動行業發展。 年會揭曉的“2017年度中國公益人物”涉及學術、科研、政界、商界、文藝、醫學等多個領域,其評選主要依據個人年度公益行為的影響力、持續性、美譽度、號召力等因素,獲獎者不僅在其所屬行業有所建樹,更積極投身公益事業,組織或參與具有社會影響力的公益活動。 完美中國、碧桂園集團、蘇寧控股集團有限公司等一批積極履行社會責任、投身公益慈善的企業獲得了“2017年度中國公益企業”的殊榮。這些企業因其公益行為的影響力、創新性、發展性、公信力和企業多年履行社會責任等綜合特質成為企業公益的代表者。 “2017年度公益記者”的榮譽則由來自人民政協報、光明日報、新華網等46名活躍在一線的公益記錄者共同分享。 本屆年會大咖云集,演講嘉賓以其各自領域的學養和積淀,共同為與會者奉獻了一場公益領域的思想盛宴,眾多來自一線的公益工作者也分享了他們投身公益的心路和經驗體會。 其中,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院長姚洋闡述的《公益是企業的一種競爭力》強調了“社會企業責任”對于企業健康發展的重要性;中國公益創新研究院院長康曉光以《義利之辨——基于人性的關于公益與商業關系的理論思考》為主題,重申經濟變革轉型期下的中國公益更不可偏離初心;中國金融博物館理事長王巍以自身多年投身金融領域的感受和經驗,剖析了《什么是好的金融》;長江商學院EMBA項目副院長朱睿的主旨演講《行為科學助推中國公益》則從理論層面對公益行業的進步與提升給予了建議和參考。(本報編輯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