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18年1月8日,阿里研究院發布阿里巴巴平臺商家公益報告。2017年,阿里巴巴平臺上產生捐贈的商家高達178萬家,這一數字是2012年的16.4倍。2017年,阿里巴巴平臺上參與公益的商家善款總額達2.46億元,這一數字是2012年的31倍。2017年,阿里巴巴平臺上捐款超過店鋪總營收金額千分之三的商家,也已達6.5萬家。 互聯網公益中的活躍群體 阿里巴巴平臺商家參與公益的方式和類型較多,以“公益寶貝”為例,“公益寶貝”源于2006年,當時是為不幸身患絕癥、身處困境但自強不息、感動了無數網友的“魔豆寶寶小屋”(賣家周麗紅)籌款。賣家在上架商品的時候,可自愿參與公益寶貝計劃并設置一定的捐贈比例,在商品成交之后,將會捐贈一定數目的金額給指定的公益項目,用于相關的公益事業。目前,公益寶貝已經成為了商家直接、便利地參與公益的一個重要工具。 另外,越來越多的商家,開始主動參與到“千分之三”的計劃中來。2017年,阿里巴巴平臺上,捐款超過店鋪總營收金額千分之三的商家,已達6.5萬家。 2017年4月,阿里巴巴公益曾發布了上一財年(2016.04.01-2017.03.31)商家參與“公益寶貝”計劃的情況,在過去的五年間,通過公益寶貝捐贈的商家數量增長7倍,捐贈的善款增長了18倍。最新的數據顯示,2017年,阿里巴巴平臺上產生捐贈的商家高達178萬家,這一數字是2012年的16.4倍。商家廣泛參與公益的現象,也是人人公益的直接體現。 捐贈金額6年上升31倍 2017年,阿里巴巴平臺商家和消費者通過阿里巴巴公益平臺捐贈善款2.98億元,平臺上參與公益的商家善款總額達到2.46億元。2017年平臺商家的捐贈金額是2012年的31倍,其發展速度也遠遠超過了中國網絡零售的歷年增速。 海量化、小額化、高頻化、日常化,是互聯網產品和服務的主要特性,隨著近年來互聯網向經濟和社會生活的滲透,人們在互聯網上的行為更加日常化了。這一點,在互聯網公益領域同樣有著顯著的體現。 2017年公益寶貝的捐贈次數達59.8億次,這一數字是2012年的72倍之多。從消費者角度來看也是如此,2017年有3.5億買家支持了商家的公益行動,人均購買公益相關的商品17次。 另從公益寶貝的單筆捐贈金額來看,2017年的單筆捐贈金額平均為0.04元。這一小額化、日常化的特點,顯示出了互聯網公益時代下“人人參與、日常參與、公益就是生活本身”的重要特性。 眾多地區、眾多領域受益 2017年籌集的善款,覆蓋了扶貧助困、教育助學、環境保護、動物保護、疾病救助、災害救助等全領域的公益項目。通過合作慈善組織扎實的項目執行工作,善款可使全國31個省(直轄市、自治區)以及緬甸、埃塞俄比亞、蘇丹受益,累計幫助了超過297萬的弱勢群體。 并初步向海外延伸,如國際微笑兒童項目是通過公益寶貝平臺支持的援助國際饑餓兒童的供餐項目。自2015年6月上線以來,國際微笑兒童共通過公益寶貝平臺籌集善款657萬元。2015年~2017年,國際微笑兒童項目共為蘇丹、埃塞俄比亞13所學校5842名學生免費提供食物,共計支出575萬元,結余善款將繼續用于供餐項目。 公益意識不斷增強,在互聯網時代,公益是每個人、每個機構都有能力去實現的行為。互聯網平臺有效支撐公益行為,為公益項目的開展,提供了信息服務、金融服務、物流服務等的極大便利。這一點,體現在商家數量、捐贈金額等的持續上升,也體現在很多突發性的事件中。2017年7~8月,先后共有44萬個商家,參與為南方洪澇災害和九寨溝地震緊急救助捐款,累計捐贈3000萬筆,有效支撐了突發性災難的應對。 主體海量化、機制開放化、行為日常化 主體海量化。人人參與越來越成為現實。2016年,全球約一半人口成為了網民,實現了向數字新大陸的遷徙。阿里巴巴平臺,匯聚了約1000萬的商家和創業者。臉譜網的用戶超過了20億,微信用戶也超過了9億。凡此種種,都為海量主體參與公益,帶來了巨大的可能性。2017年9月5日,為促進公眾廣泛參與,阿里巴巴等發起了首屆“95公益周”,向全社會發出了“人人3小時”的活動倡議。截至9月10日中午12點,共有2.7億人次響應參與公益行動,為預期目標1億人次的2.7倍。 機制開放化。公益領域有著較強的專業性。在社會大眾、商業機構、公益機構和互聯網平臺之間,通過開放化的機制設計及相應的保障體系,一方面有助于吸引最大多數的主體參與進來,另一方面也可以全面提升公益覆蓋的領域和人群,同時也能讓公益的捐贈者和受益者的匹配更加精準化。 行為日常化。在線商業、在線公益、在線生活,都已經全面興起。通過踐行“社會責任內生于商業模式,公益的理念和商業的手法”等理念,基于越來越便利的在線工具,我們相信,商業、公益、生活,這三者之間的關系,將更加無縫對接。 ■本報記者 王會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