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本報記者 高文興 剛剛過去的5月,社會輿論再次將焦點放在了個人求助平臺之上。 “小鳳雅”的不幸離世成為了這場輿論的發端,其家人在水滴籌平臺上籌得醫療善款后的實際用途遭受公眾質疑,雖然家屬方、平臺方和當地警方的回應打消了公眾大部分的疑慮,但至今,“小鳳雅”家人是否存在“消極治療”仍然難知真相,而善款是否可用于購買食品和衣物仍然被公眾所爭論。 “小鳳雅”事件仍在發酵之余,又有媒體以實測方式發現了目前個人求助平臺的審核漏洞。5月30日,水滴籌、愛心籌、輕松籌三大個人求助平臺被發現可用偽造的診斷證明及住院證明通過審核,發布籌款求助信息并成功提現。 …… 從《慈善法》正式實施后即爆出的“羅爾事件”至今,多起備受質疑的個人求助事件如針般刺痛了愛心人士和公益從業者的心。 無疑,在《慈善法》將個人求助與公開募捐區別開來,并不將前者作為規制對象之后,對于個人求助的審核、監管就一直是公益圈乃至整個社會關心的話題,善款流向所引發的問題更是重中之重。 我們是否無從對個人求助的善款流向進行規制?個人求助平臺趁勢而起的今天,在不扼殺社會慈善熱情的同時,如何能夠規范個人求助?醫療信息紛繁復雜,個人求助平臺如何能夠與院方共享足夠的信息,來保證個人求助項目的真實性? 日前,《公益時報》記者分別致電水滴籌、愛心籌和輕松籌,了解個人求助平臺漏洞相關問題之余,也試圖尋找出個人求助平臺的發展正軌。 “實測”何以通過審核? 5月30日,在“小鳳雅”事件的余波尚未徹底平息之時,有媒體發文表示,其記者用“實測”的方式,憑借灰色市場上購買的蓋有三甲醫院公章的虛假疾病診斷證明書和虛假的住院證明,以“重型再生障礙性貧血患者求助!”為標題,成功在水滴籌、輕松籌和愛心籌這三家個人求助平臺上發起籌款30萬元至40萬元不等的項目,并均在未提供善款去向的情況下,提現成功。 就此事,《公益時報》記者聯絡了以上三家個人求助平臺,詢問“實測”為何能夠通過平臺審核,并成功提現。從三家的回復來看,個人求助的流程審核很大程度上基于社交網絡上的舉報、投訴,而沒有實現傳播的“實測”也因此得以繞過審核。此外,“實測”籌得金額極小,因此被判定為低風險項目,也是成功提現的另一原因。 輕松籌平臺向《公益時報》記者表示,“實測”在平臺實際工作中極為罕見,其跟基于“強社交關系”的“真實”籌款行為略有差別。“大病眾籌本身是基于‘強社交關系’的籌款行為,所以,基于‘強社交關系’的舉報功能也是審核的一道重要屏障?!陛p松籌公關總監梁帥指出,“‘實測’因為繞過了對外的求助環節,沒有實現擴散和傳播,沒有進入熟人證實和群眾舉報的流程,所以也就能提現成功?!?/p> 對此,愛心籌平臺也給出了類似的回答。 北京愛心籌網絡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馬緒超說:“整個項目(實測)在我們平臺上籌了10元錢,只有兩個人進行捐款,沒有任何的社交媒體分享傳播,只是以私信的方式給了他(發起人)的朋友,他朋友應該知道這是個測試項目,所以捐了款。如果是一個真正項目的話,它要通過熟人社交的方式去做分享,他的熟人圈子就會承載投訴這一環節?!?/p> 對于為何可以提現成功,馬緒超補充說道:“這種數額比較低的項目屬于低度風險項目,我們就沒有進行強干預?!?/p> 水滴籌在5月31日對外發布的聲明中也表示:“該籌款總計成功提現25元,期間共有17人訪問,收到了4次捐款,未見社交媒體分享行為,也無社交舉報,系統評判為低風險案例?!?/p> (下轉09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