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如果沒有微信,也沒有99公益日,那么互聯網公益該怎么做?相信很多人都會在心里畫上一個大大的問號。 7月19日,來自全國各地的企業捐贈方代表、明星公益粉絲團、政府部門代表以及公益組織代表等走進寧夏固原,對中國綠化基金會“幸福家園暨網絡植樹”生態扶貧公益項目寧夏項目地進行了實地探訪。“幸福家園支持的村莊,村民全部提前脫貧。”這是當地人對該項目最簡單卻也是最中肯的評價。 2007年,中國綠化基金會聯合相關單位啟動了“幸福家園暨網絡植樹”生態扶貧公益項目,以10元一棵樹的小額捐款模式,借助互聯網面向海內外募集善款。十年來,項目影響并帶動全球超過3500萬人次捐贈5500余萬元,援助中國西部偏遠貧困地區種植生態經濟樹超過1500萬株,綠化荒山荒地面積超過11萬畝,貧困地區受益農戶達15000戶。 十年前,互聯網信息技術遠沒有今天這么發達,社會上關于“生態扶貧”的聲音也比較弱;通過十年的摸索實踐,該項目逐漸融合了生態建設和消除貧困兩大難點,開創了自然保護與扶貧開發相結合的可持續公益新模式,對其他扶貧項目也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將生態保護和扶貧結合起來 我國西北部地區干旱少雨,土地荒漠化、沙化現象比較嚴重,這對農民生產生活造成了很大影響。靠天吃飯是很多地方農民生活的真實寫照,也是導致當地農村人口貧困的主要原因之一。與此同時,在一些貧困地區,向自然要地的情況也十分嚴重,過度開墾山地、林地的現象時有發生,導致生態環境遭到破壞。 如何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同時改善農民的生活水平、提高農民收入,是一個十分復雜的問題,也是很多公益機構在探索的方向。 中國綠化基金會希望通過“幸福家園暨網絡植樹”生態扶貧公益項目,動員社會力量,支持西部貧困地區生態環境保護與扶貧開發,幫助當地貧困家庭實現勞動脫貧、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可持續發展目標,并進一步增進全社會對環境保護、扶貧減困的認識,使生態建設與扶貧減困等行為成為更多公民的自覺行動。 甘肅省通渭縣是該項目的首個試點地。據了解,通渭縣是甘肅省18個干旱縣和全國41個扶貧開發重點縣之一。全縣46.82萬人中,貧困人口為10.49萬,人平均年純收入不足900元。該縣縣域內溝壑縱橫,資源稟賦較差,農民基本處于靠天吃飯的狀態。同時,過度開墾山地的情況屢屢發生,導致生態環境急劇惡化。 (下轉07版) ■ 本報記者 皮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