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行動啟動后,輕松籌將與國家職能部門和社會各方共同發力,向假病歷‘黑產’和惡意發起項目等不良行為揮出重拳,共同守護好每一份愛心,讓它們都能流向真正需要幫助的人。” 8月16日,在人民網一號演播廳,隨著主持人宣布一項名為“輕松助善”的公益行動的開啟,國內最大健康保障平臺輕松籌面對上百家到場媒體正式發布“打假”宣言,向“假病歷”黑色產業鏈和惡意發起項目等不良行為宣戰。 成立近4年來,輕松籌借助互聯網技術,首創借助“熟人社交”網絡特點的大病眾籌體系,收獲注冊用戶5.5億,為160萬個家庭籌集超過200億元的善款,創造了不小的網絡健康扶貧奇跡。 進入今年以來,以假病歷騙捐和惡意發起項目等不良行為嚴重干擾了以輕松籌為代表的大病眾籌平臺。輕松籌此番發布“打假”宣言,并通過升級具體手段盡可能杜絕“騙捐”等丑惡行為,對關乎生命的大病救助行業可謂一項及時之舉。 連續出臺“打假”舉措 7月23日,輕松籌發布大病救助領域首份“黑名單”,購買假病歷、違背社會公序良俗、惡意發起項目等被公示用戶,將不能在輕松籌上發起人任何項目,這一做法得到了同行企業的紛紛響應。未來,大病救助領域將有望促成黑名單共享機制,并與衛健委、網信辦等相關部門共同促進懲戒措施落地。 而在此之前的近兩個月時間內,輕松籌就多次向上述影響精準健康扶貧的不良社會現象揮出重拳,引起了同行業企業及社會的共鳴,為精準健康扶貧打造良好環境的呼聲因此不斷高漲。 5月31日,輕松籌宣布整改措施,將在醫院溝通、增加審核申報材料、增加現場真人視頻驗證、強化先行賠付等方面投入更大的精力。 6月29日,輕松籌針對假病歷“騙捐”的現象發表聲明,倡議向假病歷黑產和騙捐宣戰,讓捐款流向真正需要幫助的人。 7月23日,輕松籌發布了行業首份黑名單,對于購買假病歷、違背社會公序良俗、惡意發起項目的發起人,將不能在輕松籌上發起任何項目。 “如何面對惡意發起的項目,如何面對每一個普通網民的愛心,是我們需要解決的問題,也是我們應當扛起的責任。”8月16日,輕松籌創始人、CEO楊胤表示:“希望不斷完善相關政策,打造一個良好的社會環境、輿論氛圍,吸引更多的愛心人士,讓社會善心成為習慣。” 假病歷困擾行業發展 “從一開始,輕松籌最大的敵人就是假病歷‘黑產’等詐捐行為。我們一直投入大量精力、技術和財力去研究防范、分辨假病歷。”輕松籌聯合創始人、COO于亮直言不諱。 假病歷由何而來?是來自醫院本身嗎? 盧道培醫療集團CEO路陽對此明確否定,他說:“病歷是醫院最基本的質量管理,也是向患者收費的依據,假病歷只能來源于‘患者’自身仿制。” 據《南方都市報》等知名媒體報道,市面上有為數不少能夠仿制醫院門診病歷、診斷書的中介,許多中介甚至可以仿制三甲醫院的病歷,這些病歷多數用來騙取假期,更有甚者則流入大病救助領域,套取社會愛心人士的善款。 2016年,《慈善法》出臺,但并未對個人求助領域進行調整,這也為這一領域埋下了隱患。但北京大學法學院院長助理、非營利組織法研究中心主任金錦萍認為,若通過專門的法律條文對個人求助進行規制,很有可能對這一領域的發展造成傷害,現有的《民法》《刑法》其實也可對“詐捐”等行為起到懲戒作用。 輕松籌“打假”三部曲 針對這些困擾大病救助行業的不良現象,輕松籌啟動的“輕松助善”公益行動除了發布“打假”的決心外,更向外界公布了三種具體的“宣戰”手段。 首先,通過技術升級,嚴把審核關,在輕松籌大病求助通道發起的項目須通過人工、大數據等手段審核通過后才能發起籌款,上線了現場視頻驗證等手段; 第二,在行業內首推“黑名單”制度,輕松籌將“黑名單”與同行業平臺共享,并上報網信辦、衛健委等相關政府部門,通過多方聯動,讓黑名單發揮最大效果,懲戒不法行為,維護行業環境; 第三,暢通舉報渠道,輕松籌與國家有關部門的舉報電話均可作為舉報渠道,同時輕松籌還公布了項目頁面舉報、微博,微信等新媒體舉報渠道,依靠群眾、全民監督,形成國家、企業、群眾多方聯動,齊抓共管的局面。 輕松籌呼吁社會各界人士共同監督,積極提供舉報線索,讓“騙捐”完全失去生存土壤,讓每一份愛心都能流向真正需要幫助的人。 ■ 本報記者 高文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