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9月17日,青海省海東市樂都區壽樂鎮土官村幼兒園。巴才智措帶著全校26名學生早早的站在了學校門口,等待著迎接一群“特別”的老師——來自通用汽車中國的第三批員工志愿者。 這是通用汽車中國連續第三年贊助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的“山村幼兒園計劃”(又名“一村一園計劃”)。 20多名來志愿者走進樂都區的7所幼兒園進行為期四天的支教活動,志愿者們還為孩子們帶來了一份新學期的禮物——通用汽車愛心廚房。 “山村幼兒園計劃”是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自2009年起,面向全國發起的公益項目,截至目前先后覆蓋了青海、云南、湖南、四川、山西、新疆、貴州、甘肅和河北九省份的21個貧困縣,惠及17萬貧困地區兒童。 “山村幼兒園計劃”對于壽樂鎮土官溝村這樣的貧困地區究竟意味著什么?志愿團隊的加入,為這個項目帶來了哪些改變? 《公益時報》記者隨通用汽車中國支教團隊前往青海省海東市樂都區壽樂鎮土官溝村探訪,為您講述背后的故事。 和孩子們在一起 樂都位于青海省東部,距離上海2000多公里,海拔2000多米。這里山清水秀,地處湟水谷底,祁連山懷抱。初到此地的志愿者們并沒有耽于眼前的美景,而是馬不停蹄地奔赴各自的支教幼兒園,迫不及待地想把自己準備的課程教授給這里的孩子們。 公益時報記者隨土官溝支教小組一行共7人,早晨8點從樂都出發,直奔壽樂鎮土官溝村幼兒園。 “近日傍晚總是下雨,路不是很好走,到達學校需要1小時左右的車程。”已經兩年參與樂都區支教的志愿者侯賽向記者介紹道。壽樂鎮土官溝村距樂都城區近30公里,汽車行駛在顛簸的山路上,很容易因不斷搖晃帶來不適感。 一路顛簸搖晃,在抵達土官溝村幼兒園時,早早的等在校門口的孩子們蜂擁了上來…… 土官溝村幼兒園已經建成7年,共有兩個班級,小班和中班各14名學生,大班和一年級12名學生,兩名老師分別授課。村內有60幾戶村民,幼兒園之所以選在如今這個位置,是為了讓孩子們就近入園,并且免費開放。 巴才智措是土官溝村幼兒園的志愿者老師,在這里已經連續執教4年,帶的孩子從3歲到6歲不等,大多是村里的留守兒童,由老人撫養。 巴才智措告訴記者,她帶的小班平時的課堂上主要是帶著孩子們玩,在玩中學習一些道理和規矩,寓教于樂。 據巴才智措介紹,班里有些孩子要走一到兩公里的路才能來到學校。因為路途遙遠,午休時間,他們沒有辦法回家或者家里人也沒有時間給他們送飯。很多孩子的午餐通常就是早上從家里帶的饃饃。 “去年來樂都支教的時候,我們發現這里的孩子午飯吃的是從家中帶來的冷饃,又干又硬,就著一杯白開水。這些孩子最小的才3歲,身體正是需要營養的時候,所以通用汽車為幼兒園捐贈了廚房,希望解決孩子們的午飯問題。”通用汽車中國企業社會責任負責人范嘉宜范嘉宜說。 上午10點,支教老師們教完學便開始張羅著做午飯,讓孩子們可以第一時間吃上熱騰騰的午餐。來自通用汽車工程部的李騰飛是此次午餐的主廚,他系上圍裙,撩起衣袖,動作嫻熟地做起飯來。“此次來支教除了教學外,更想為孩子們做幾天飯,因為這里的孩子午飯是啃冷饃。盡管如此,這些孩子依然陽光、樂觀,讓我感觸很深。”李騰飛說。 在教學方面,此次李騰飛主要參與了給小班的孩子講故事、玩游戲、做手工、繪畫等。志愿者們為7所幼兒園的近140名學齡前兒童精心準備了音樂、數學、科學等課程,以寓教于樂、寓學于趣的形式啟迪孩子們的智力并拓寬他們的視野。同時還為孩子們準備了彩筆、橡皮泥、畫紙等教育用品,緩解幼兒園的教育物資匱乏的問題。 談及參加此次支教的感受,讓李騰飛印象最為深刻的是,他們將帶來的橡皮泥、彩筆等禮物發放給孩子的時候,有的孩子因為沒有見過吃了起來。李騰飛覺得,支教幾天雖然不能改變一些本質的問題,但他希望能夠通過此次的支教活動,盡一份綿薄之力。同時期待有越來越多的有識之士關注這些孩子,呼吁更多的愛心人士伸出援助之手。 范嘉宜表示:“我們關注推動兒童早期教育,同時鼓勵公司員工投入到志愿服務的工作中來,盡最大努力給當地兒童關愛和幫助,讓志愿者精神落地生根。” 據范嘉宜介紹,自2016年通用汽車開始資助山村幼兒園計劃以來,三年共赴17所幼兒園,22個班級,為超過450名學生上課,每年有21至23名員工參加,三年共有65名員工志愿者參加,其中不乏有連續參加了兩年和三年的員工。 “山村幼兒園計劃”進樂都 土官溝村的經濟來源主要靠種土豆和油菜籽,由于受天氣影響,收入來源比較單一,因此土官溝村70%至80%的村民選擇外出務工,將孩子托付給老人照料。這些和爺爺奶奶生活在一起的孩子們,學前啟蒙教育沒有受到足夠的重視。 3至6歲的孩子是接受啟蒙教育的最重要時期,啟蒙教育關乎著一個孩子的語言、認知、記憶等重要領域的發展。錯過了這個時期,會對孩子的成長造成不利的影響。 據樂都區壽樂鎮土官口中心學校校長張發錄介紹,2009年前,土官溝村沒有幼兒園,這里的孩子沒有三年學前教育,直接上小學一年級。“即便是到了6歲,該入一年級上學,還需要學校老師去家中做動員工作,因為家長對接受教育并不是很重視。” 直到2009年,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開始啟動“山村幼兒園計劃”項目,利用閑置校舍,公開招募幼教志愿者,以村為單位,為本村幼兒提供學前教育服務。“那時候的幼兒園,屬于點多,老師少,老師主要通過‘走教’的形式教學,即老師在一所學校上完課后,再趕往下一個教學點授課。由于各個教學點之間的交通不便,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還為老師們配備了自行車。”張發錄回憶道。 由樂都區教育局招聘幼教專業的志愿者,項目試運行的周期為2至3年,在試運行期間幼教志愿者的工資由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發放。當試運行結束后,幼教志愿者的工資由樂都區教育局發放。 “一開始幼教志愿者的報名人數還比較多,到了崗位后,因為薪資待遇、條件較差等原因,很大一部分的幼教志愿者都選擇了退出。現如今幼教志愿者的流動性已經趨于穩定。幼教志愿者的薪資情況,主要同學歷、資歷掛鉤,如今平均工資在2000元左右,且為他們交三險。”張發錄說。 談及幼兒園的課程設計及幼教志愿者的考核體系,張發錄告訴記者,幼教志愿者的考核體系是由樂都區教育局統一制定考核方案,下放至各個早教點,根據各個早教點的實際情況進行增減執行。 課程設計主要是由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提供總體框架,樂都區教育局組織區域內專家進行編織教程。截至目前,教育局共編制了三本教材,分別為手指操薈萃、河湟地區民間傳統游戲選編(老鷹捉小雞、跳房子、丟沙包等)、教師用書三本。學前教育主要以開發學生智力為主,讓學生寓教于樂,讓學生在這里學中玩玩中學。 樂都區學齡前兒童入園率達95% 自2009年“山村幼兒園計劃”在樂都區落地以來,已是第九個年頭,如今樂都區已經實行15年義務教育,學齡前兒童的入園率達到了95%。 據張發錄介紹,如今樂都區的早教點設施設備也在逐步完善,通過基金會的幫扶,愛心企業的捐贈,一些規模達到五六十人的早教點已經可以鋪設草坪,有大型的游樂玩具,并且解決了吃飯、午休等問題。 談及“山村幼兒園計劃”為孩子帶來的變化,張發錄告訴記者:縮小了與城里孩子的差距。孩子們之間的溝通互動促成了一種集體環境,接受過學前教育的孩子在隨后的學習生活中往往表現更加突出。特別是在普通話沒有普及的偏遠地區,沒有上過幼兒園的孩子需要2~3年時間才能完全適應老師的語言教學,學生聽不懂很容易喪失學習興趣,出現厭學的情況,而上過幼兒園的孩子進入小學往往不存在這樣的語言障礙。此外,家長對孩子接受教育的重視度也有了明顯提升。 孩子接受學前教育后發生的變化,得到了學生家長的認可。小班李正杰的母親尼瑪卓嘎向記者透露,3歲的李正杰自從上了幼兒園,性格變得開朗很多,時常會向家人展示他新學習的舞蹈和歌謠,也變得講禮貌,懂道理了。孩子的變化,除了讓尼瑪卓嘎感到欣慰的同時,她更加希望孩子能夠多多讀書,通過知識改變命運,以后反哺家鄉。 “山村幼兒園計劃”帶來的改變有目共睹,今年,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的“山村幼兒園計劃”榮獲WISE世界教育創新項目獎(WISE Award),該獎項由卡塔爾教育科學與社會發展基金會發起,是一個旨在鼓勵和倡導世界范圍內教育創新實踐的國際性大獎,被稱為“教育界諾獎”,這也是對該項目的肯定和鼓勵。 亟待解決的問題 “學校的硬件設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第一年剛來的時候,我們選了六七所學校進行支教,去學校的路都是石子路,甚至更糟糕,如今都鋪上了柏油。很多校舍也進行了翻新,還有一些學校的操場還鋪設了塑膠,教育局還為他們配備了滑梯等游樂設施。”在被問及連續三年參與支教,樂都區山村幼兒園發生的變化時,范嘉宜回答道。 通用汽車除了支教和捐助廚房外,還連續三年資助了幼教志愿者的生活費,談及接下來的規劃時,范嘉宜告訴記者,除了持續開展支教活動外,對于孩子們的其他需求問題也將重點進行關注。今年在捐助了愛心廚房后,有的老師就提到了孩子們的午休問題。后續,通用汽車一定會盡自己所能去解決孩子們的這些需求問題。 通過幾天的運營,此次通用汽車捐贈的愛心廚房獲得了家長的一致好評。據張發錄介紹,樂都區教育局正在積極探討愛心廚房項目的落地方案,經初步討論的方案是計劃落地達到10人以上的幼兒園,由政府聘請一名師傅,由家長每天交三至四元伙食費,讓孩子們每天可以吃上熱騰騰的午飯。 尼瑪卓嘎告訴記者,孩子們能夠吃上熱乎的午飯,家長別提有多高興了。除了感謝外,她還向記者表明了家長們的態度,只要能讓孩子們吃上午飯,無論是讓家長交餐費還是讓家長輪流去學校做飯,他們都非常樂意。 即將離開的時候,支教老師們拉著土官村幼兒園的孩子們一起合影留念,孩子們笑的是那么純真那么燦爛…… ■ 本報記者 李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