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1月,民政部發布《關于大力培育發展社區社會組織的意見》,提出力爭到2020年,實現城市社區平均擁有不少于10個社區社會組織,農村社區平均擁有不少于5個社區社會組織。4月-12月,民政部聯合公安部開展集中打擊整治非法社會組織專項行動。8月,民政部官網公布了《關于<社會組織登記管理條例(草案征求意見稿)>公開征求意見的通知》。既積極促進,又嚴格管理,社會組織走上規范發展之路。 1. 我國社區社會組織迎來最佳發展時機 2018年1月,民政部發布《關于大力培育發展社區社會組織的意見》。《意見》提出力爭到2020年,社區社會組織培育發展初見成效,實現城市社區平均擁有不少于10個社區社會組織,農村社區平均擁有不少于5個社區社會組織。再過5到10年,社區社會組織管理制度更加健全,支持措施更加完備,整體發展更加有序,作用發揮更加明顯,成為創新基層社會治理的有力支撐。 《意見》明確社區社會組織是由社區居民發起成立,在城鄉社區開展為民服務、公益慈善、鄰里互助、文體娛樂和農村生產技術服務等活動的社會組織。 《意見》強調社區社會組織要在以下四個方面發揮積極作用: 一是提供社區服務。支持社區社會組織承接社區公共服務項目。二是擴大居民參與。發揮社區社會組織扎根社區、貼近群眾的優勢,廣泛動員社區居民參與社區公共事務和公益事業。三是培育社區文化。發揮社區社會組織在完善社區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中的積極作用,豐富群眾性文化活動,提升社區居民生活品質。四是促進社區和諧。發揮社區社會組織在源頭治理方面的積極作用,協助提升社區矛盾預防化解能力。 2. 把社團中的“李鬼”打回原形 近年來,隨著社會組織公信力、影響力的不斷提升,一些不法分子也開始打著“中國”“全國”“中華”“世界”等名義,自稱“協會”“學會”“聯合會”“基金會”“中心”等,有的甚至假借服務國家戰略之名招搖撞騙,損害了廣大社會公眾的利益。 為加大非法社會組織的打擊力度,民政部門不斷暢通投訴舉報渠道,發動社會力量提供線索和證據,有效收集了大量非法社會組織的活動信息。 針對線索,民政部門安排嚴肅查處。對涉嫌為非法社會組織但查處線索不足的,形成名單予以公布,向社會發出警示并征集有關線索信息。據介紹,名單的公布有效擠壓了非法社會組織的活動空間,一些組織主動與民政部門聯系,表明解散;還有一些組織經社會公眾進一步補充線索,被予取締或勸散。 民政部還與公安部聯手,自2018年4月1日至12月31日,在全國范圍內進行集中整治,重點對利用“一帶一路”建設“軍民融合”“精準扶貧”等國家戰略名義騙錢斂財和冠以“中國”“中華”“國際”等字樣開展活動的非法社會組織予以打擊整治,同時探索建立非法社會組織責任人“黑名單”。 一手抓集中打擊,一手抓制度建設。今年8月,民政部公布《社會組織登記管理條例(草案)》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征求意見稿進一步細化了監督管理和法律責任的相關內容,豐富了有關查處手段,規定了未經登記擅自以社會組織名義進行活動等情況的法律責任。 3. 社會組織登記管理立法征求意見 8月3日晚間,民政部發布通知就《社會組織登記管理條例(草案征求意見稿)》向社會各界征求意見,意見反饋截止時間為2018年9月1日。草案征求意見稿發布后迅速引起行業關注,多場研討會在各地召開,各界紛紛提出了意見。 在登記管理方面,社會組織領域原來執行的是《基金會管理條例》、《社會團體登記管理條例》、《民辦非企業單位登記管理暫行條例》。 草案征求意見稿明確,社會組織,包括社會團體、基金會、社會服務機構。 草案征求意見稿強調,社會組織不得從事營利性經營活動。在社會組織中,根據中國共產黨章程及有關規定,建立中國共產黨的組織并開展活動。社會組織應當為中國共產黨組織的活動提供必要條件。 基金會方面,基金會由省級以上人民政府的登記管理機關負責登記管理。設立基金會,注冊資金不得低于800萬元人民幣,且為到賬貨幣資金。在國務院的登記管理機關登記的基金會,應當以資助慈善組織和其他組織開展公益慈善活動為主要業務范圍,且發起人在有關領域具有全國范圍的廣泛認知度和影響力,注冊資金不得低于6000萬元人民幣。 登記管理機關對涉嫌違反本條例的行為進行查處,可以采取下列措施: (一)約談社會組織負責人; (二)進入社會組織的住所、活動場所進行現場檢查; (三)詢問與被調查事件有關的單位和個人,要求其對與被調查事件有關的事項作出說明; (四)查閱、復制與被調查事件有關的文件、資料; (五)查詢被調查社會團體、社會服務機構的銀行賬戶或者被調查基金會的金融賬戶。 擬采取前款第五項規定措施的,須經登記管理機關負責人批準。其中,查詢被調查基金會的金融賬戶,須經本級人民政府批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