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守著大山無吃喝,牛糞成堆無法下腳,靠著墻根曬太陽,全靠老天栽玉米。”一年前,村支書楊明這樣介紹云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馬關縣仁和鎮的大嘎吉村。 2019年1月,再看大嘎吉村:村民家門口清理得干干凈凈,早已不見了牛糞的蹤跡;村里成立了苗族婦女繡娘隊、蘆笙隊、少年志愿服務隊等村民組織;村民們自主組織起來共同為家鄉的發展努力奮斗;少年志愿服務隊還參與了村里的人居環境整治,用自己的力量去帶動村莊衛生的改變、組織關愛老年人的活動;大嘎吉的小廣場每天都是載歌載舞熱鬧非凡,村民們歸屬感、幸福感不斷提升……這些變化,都是脫貧攻堅工作給大嘎吉村帶來的。 文山州是民政部首批“牽手計劃”在云南省選定的5個受援地之一。為探索符合文山特點的社會工作助力脫貧攻堅的路徑,文山州民政局精選在本地有服務基礎的第八天青少年事務社會服務中心(簡稱“第八天”)作為受援機構,并把國家級深度貧困縣——馬關縣的仁和鎮大嘎吉村作為項目實施地,該村離中越邊境直線距離只有3公里,居住著苗、彝、漢等5個民族,少數民族人口占全村總人口的80%。 文山州民政局從州本級福彩公益金補助20萬元,作為項目的啟動資金,并加大培訓力度,組織村委干部、受援社會工作機構人員參與社會工作和脫貧攻堅業務培訓,促進社會工作專業與脫貧攻堅工作相融合。 第八天青少年事務社會服務中心是一家致力于兒童保護的社會工作機構,在“牽手計劃”開始前就曾在大嘎吉村開展過兒童暑期英語夏令營活動,得到村民的一致好評,有較好的群眾基礎;而援助方上海市浦東新區社會工作協會則是一家致力于推動社會工作專業化和職業化發展的機構,在社會工作者培訓、社工服務項目研發、政策咨詢以及對社會工作機構的服務和培育方面擁有非常豐富的經驗。“牽手計劃”落地后,雙方機構充分發揮各自優勢,明確以兒童服務為切入點,探索“兒童友好村莊”的創建。 大嘎吉村里有一座老式學堂“云端書院”,社會工作者在此建立了文山州第一個鄉村社工站,打造睦鄰中心。從兒童服務入手,逐步挖掘邊境村莊苗族文化,組建苗族婦女繡娘隊、苗族蘆笙隊,豐富文化生活,增強文化自信,拓寬脫貧途徑。 為打造兒童保護陣地,社會工作者還在大嘎吉村建立了兒童之家,發展兒童骨干,推動成立兒童志愿服務隊,引導本村兒童參與鄉村人居環境整治,參與鄉村公益服務,目前,兒童志愿服務隊已經自主開展活動3次。 文山州脫貧攻堅進入決戰階段,鞏固脫貧攻堅成果、促進貧困縣脫貧摘帽的任務刻不容緩,解決這些問題,需要關注人的發展尤其是兒童早期發展。文山州民政局、上海市浦東新區社會工作協會、云南農業大學人文科學院社會工作系、第八天四方合作,聯合開展“高校老師指導+社工督導+一線社工帶領+大學生志愿服務”的暑期“沐童計劃”活動,整個活動服務7874人次,成為當地的“社工+志愿者”服務品牌項目。 通過以上活動,村民內生動力得到挖掘,自主意識得到提升,有效帶動鄉村文化、鄉村治理、鄉村經濟融合發展。 為鞏固“牽手計劃”成果,助推文山本土社工機構、人才發展,文山州民政局抓住機遇,成立文山州社會工作促進會,邀請上海浦東社工協會長期督導,協助文山州社工組織提升內部治理、專業服務、資源整合和組織發展能力,促進社會工作專業人才互助成長,探索一套適合本土的社會工作人才培育體系。 “牽手計劃”實施1年,大山里的大嘎吉村悄悄地發生著變化。來自上海市浦東新區社會工作協會的社會工作者發現:2018年1月到大嘎吉調研時,是村委會副主任王明璽帶著他們走訪;而到了2018年12月,再到大嘎吉時,已是王明璽15歲的女兒帶他們走村串巷。短短一年時間,這個孩子已經成長為大嘎吉村的兒童志愿服務隊的骨干了。 (據《中國社會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