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本報記者 張明敏 當前,互聯網公益慈善給予公眾的實惠與日俱增。 5月16日,在廣州舉辦的第三屆中國互聯網公益峰會傳出以下數字:截至今年4月,騰訊公益平臺上已有超過2.2億人次捐出善款近53億元,款項已幫助了1萬家社會組織的5萬多個公益項目;80%以上的公益項目服務于扶貧濟困和基層群眾,給老百姓帶來切實幫助。 騰訊主要創始人、騰訊公益慈善基金會發起人兼榮譽理事長陳一丹在開場致辭中表示,從公益2.0到理性公益,騰訊公益不斷推動理念和實踐的創新。過去20年,騰訊自身也不斷成長,通過技術應用、信任構建和文化沉淀,為中國的脫貧攻堅與公益事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助力。 過去10年,“互聯網+公益”讓公眾參與公益的激情被釋放。未來10年,應更多探討或思考在互聯網公益的環境下,多方機構如何思想碰撞、共創方法、彼此成長。 眼下,公益慈善正與互聯網日益深度融合,形成了鮮活的“中國樣本”,并不斷走向世界。 讓公眾公益權利多一重保護 根據騰訊公益統計數據顯示,2018年“99公益日”期間,有超2800萬人次的愛心網友為5498個公益項目獻出愛心,公眾參與度翻了一番,創造了新的“溫暖記錄”。自騰訊公益平臺成立以來,其歷史善款總額累計突破49億元人民幣,歷史捐贈人數突破2.12億人次,并持續以指數級速度增長。 同時,騰訊公益近年來先后推出捐款“冷靜器”和“透明組件”,讓捐贈人在捐款前“多想一秒”,并實現專業披露和加強對項目的審核等,在理性捐贈、透明呈現上作出諸多嘗試。 當前,“理性公益”理念已被行業普遍認同。有行業觀察者認為,“理性公益”理念的提出,使公益熱潮從網絡活動向全社會共同參與推進的過程中多了一份冷靜與思考。 騰訊公益慈善基金會秘書長翟紅新在接受《公益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我們提煉出的理性公益理念,事實上,在公益行為的實施過程中本身就存在,這是騰訊公益本身比較受用戶歡迎的重要原因之一。騰訊公益平臺建立之初就強調項目透明、項目進展、資金使用的多重反饋。” 2018年“99公益日”啟用一系列最嚴苛的方式(包括“冷靜器”)使得募捐不降反升,這說明公眾對公益行為嚴苛方式的認可,公眾也需要這種嚴苛的方式來更好地行使公益的權利。 翟紅新認為:“理性公益包括三方面。第一,在平臺中增添功能讓公眾行使公益權利的時‘多想一秒’,這是平臺能做到的,也是平臺的責任。第二,公益伙伴在這個過程中也能身體力行地去做這件事情。公益伙伴在設置項目目標和后期籌款中,根據機構執行能力和實際情況來確定目標,讓項目執行更為有效,以及資金使用更加到位。第三,企業在推動公益透明、理性、高效的方向上更為努力,這使得理性公益在這個過程中就逐漸形成了。” “冷靜器”讓捐款不降反升 去年“99公益日”被號稱有史上最高的項目準入門檻、最嚴的財務披露規范、最繁瑣的項目進展要求、最克制的產品交互設計。最終,捐款總額不降反升,證明了“理性公益”的理念得到了愛心網友們真實而直接的支持,也讓整個行業收獲到信任的饋贈。 從數據上來看,“冷靜器”不但沒有澆滅或減少一名用戶支持、捐贈某個項目的熱情,反而成為了“助推器”。 騰訊公益團隊在上線“冷靜器”產品之時內心有過擔憂,因為這增加了用戶支付門檻,讓用戶多一份思考——是不是真正“想捐”某個機構或項目。但最新數據表明,這種擔心有些多余,2019年一季度,項目復捐率(即“再捐贈率”)達到24.56%,比2018年同比提升8.39%。 翟紅新表示:“如果我們要注重數字的變化,我們就不會上‘冷靜器’,互聯網的產品經理都知道上‘冷靜器’,多點擊一次鼠標,就意味著用戶的流失,這是互聯網的特性。推出‘冷靜器’意味著不看重數字,希望用思考來進行理性捐贈,讓用戶對自身捐贈行為負責,捐贈后更加關注項目進展,這同時也起到了對項目的監督作用,這對公益行業及整個捐贈文化的建立有幫助。” “平臺的洞察,第一,透明是公益的基石。當公益組織把更多信息披露出來后,用戶更愿意選擇去相信,公益與用戶之間產生一種信任連接。我們所倡導的公益不是‘一錘子買賣’,不是一次性行為。小額捐贈、公益行為,可以成為每一個有愛之人的生活方式,成為隨時隨地就可以去做的事情。”翟紅新說。 “小游戲”程序倡導行為公益 2018年12月8日,騰訊用戶開放日(T-DAY)在深圳寶安開幕,26個產品和業務的前沿應用匯集,涉及智慧醫療、人工智能、功能游戲、科學探索獎、社交娛樂、技術公益等領域的最新進展,幾乎所有展項都是創意化的互動裝置。 創意互動帶來行為公益實踐。 “登山行動”是一款為偏遠地區孩童照亮上學路的公益游戲,通過故事融入游戲進行體驗,讓用戶在場景中思考公益項目背后到底有著怎樣的一群孩子。 騰訊小游戲事業部負責人張嘯表示,游戲并不只是讓用戶體驗完成就結束,里面會有部分真實項目照片露出以及騰訊公益籌款頁面的跳轉。對公益組織來說,關鍵點在于傳播能否有效輸出,對項目落地是否有所推動。 根據“登山行動”項目統計,2018年上線后不到3個月就有10萬用戶捐款,獲得200萬元善款,讓項目所對接的20789個山里孩子在上學路上有了路燈。 “小游戲有著讓用戶從感動到行動觸發的力量。”張嘯說。 最近,騰訊公益也推出了一個叫“全民愛公益”的平臺,用戶進入界面的時候,可以很清楚地看到這些小游戲, “(公眾)平時對小游戲可能有些誤解,認為只是為了娛樂消遣,但更多的是通過游戲讓行為公益形成,參與游戲也是在做公益,甚至一個轉發告訴朋友和親人,讓其跟你一起參與公益。”張嘯說,“小游戲本身對于場景的傳達,以及它在社交上的連接,能夠讓公益在一種輕松的氛圍當中變得更有趣,更日常、更觸手可及。” 行為公益并不一定要跟游戲結合在一起,也不僅僅是通過小游戲這樣一種工具。 張嘯表示:“融媒體時代,所有的形式都可以是一種行為公益,可以通過屏幕參與,也可以通過日常小小的行為。小游戲作為行為公益的一部分,去助力傳播,但并非小游戲就是行為公益本身,或者我們想要去定義這個概念。” WeCare計劃賦能公益組織 在當天的中國互聯網公益峰會上,小游戲“WeCare公益計劃”再度升級,投入億級資金激勵開發者,從研發、推廣、運營、品牌等方面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助力科技向善。 “WeCare公益計劃”是由騰訊公益聯合微信小游戲、騰訊追夢計劃發起的公益激勵計劃,希望開發者能基于小程序/小游戲的能力,用高創意的互動體驗形式,用技術激發公眾的公益熱情,讓公益更有趣。 張嘯對《公益時報》記者表示,WeCare首先是一個標準流程,開發小游戲、小程序,所有的開發者都會明白,有一個非常完善的流程。在開發公益小游戲的過程中,公益組織有故事、有IP或其他元素提供給開發者,這中間需要開發者的加入。 在WeCare計劃中,公益組織先行提供策劃案,騰訊方面評估并找到合適的開發者。張嘯強調:“公益組織提供的故事非常重要,應該擁有打動人的重要的元素,故事有了后,找到開發者。” 目前,該計劃已經有超過10萬名的小游戲開發者。 WeCare計劃并非騰訊小游戲單獨發起,它聯合了騰訊公益和騰訊追夢計劃。騰訊公益為小游戲提供公益背書、篩選和認證,從公益專業的角度看待公益組織。 如果公益組織無法自帶資源,WeCare計劃還可以幫助其進行小游戲開發嗎? 張嘯表示:“歡迎公益組織自帶開發資源和方案而來,有想法的公益組織最好。一是該項目有公益價值,二是創意比較動人,WeCare計劃能夠給予公益組織從研發、推廣、運營上面提供支持。如果公益組織無法自帶資源,我們會建議它們聯系騰訊公益基金會。從另外一種角度來看,如果公益組織不能從開發者的角度去參與計劃,可以跟騰訊公益作為品牌合作方進行線上入駐,讓公益機構提出項目,專業開發者提供他們的技術支持,最后由整體計劃來提供資金支持。” 在談到WeCare計劃為公益組織賦能時,翟紅新表示:“其一,產品具有易用性,讓其很方便地使用,從管理、籌資上能夠實實在在推動機構內部發展,這使得伙伴們可以主動去用。其二,十年間,伙伴們對互聯網新應用、新產品感興趣,會比較積極、努力地去嘗試,動員周邊人士去參與,驗證產品是否有效。我們相信,好產品本身就會說話,用到公益領域也是一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