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本報記者 王勇 目前,各全國性社會組織均已不同程度參與了扶貧工作。據不完全統計,正式立項開展脫貧攻堅的全國性社會組織共有686家,2018年共開展扶貧項目1536個,扶貧項目總支出約323億元,受益建檔立卡戶約63萬,受益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約581萬。 6月28日,民政部舉行社會組織參與脫貧攻堅工作專題新聞發布會,民政部社會組織管理局副局長黃茹在會上介紹了全國性社會組織參與脫貧攻堅工作的具體情況。 目前全國性社會組織參與脫貧攻堅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開展了工作: 一是產業扶貧。據統計,2018年,全國性社會組織開展產業扶貧項目達到404個,投入資金達24億元,引導各類企業產業投入超過了100億元。如中國優質農產品開發服務協會、中國蔬菜協會和中國農產品市場協會,從北方當地實際情況出發,推廣科技產業大棚,助力河北省環京津28個貧困縣共同參與產業脫貧,為當地產業發展和脫貧攻堅發揮了重要作用。 二是教育扶貧。據統計,2018年,全國性社會組織在教育扶貧方面開展的項目超過了400個,投入資金達到39億元。如中國教育發展基金會自2017年來,在云南、青海、新疆、西藏多地開展教育助學助教等扶貧工作,累計投入資金6686萬元。中國兒童少年基金會開展“春蕾計劃”等助學扶貧工作,2017年以來累計投入約1.3億元。 三是健康扶貧。醫療類社會組織積極發揮技術專長,通過開展健康項目、組織專項救助、提供醫療技術支持、衛生人才培訓和緊缺設備援助等,幫助貧困地區解決大病、地方病、慢性病等問題,開展醫療救助,提高醫療水平,改善服務設施。 據統計,醫療類全國性社會組織,在“三區三州”等貧困地區開展了179個項目,投入資金超過了30億元。如中國人口福利基金會,通過設立“健康暖心”扶貧基金等方式,在貧困地區開展健康扶貧,累計投入資金2.8億元。 四是異地扶貧搬遷。全國性社會組織通過發揮專項建設規劃、心理疏導、關系調適等方面的優勢,參加扶貧新村建設,幫助搬遷群眾發展生產、促進就業,促進搬遷群眾融合適應,提高脫貧能力。 據統計,全國性社會組織參與異地扶貧搬遷的基礎性項目建設156個,投入資金超過11億元,在搬遷村開展其他各類項目37個,投入資金近2億元。如伊利公益基金會捐贈1620萬元支持內蒙古鄂爾多斯市杭錦旗杭錦淖爾生態扶貧新村項目建設,捐資237.8萬元支持四川雅安蘆山縣地震災后重建發展紅心獼猴桃種植產業。 五是其他扶貧活動。全國性社會組織積極發揮產業信息匯集、行業資源聚集、專業人才密集等優勢,積極參與貧困地區就業扶貧、電力扶貧、水利扶貧、科技扶貧、文化扶貧和金融扶貧等多方面工作。 如中國社會保障學會立足自身優勢,依托專家智庫平臺,以“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群眾為對象,開展“醫療保障助推精準扶貧”項目研究并推動,取得了明顯效果。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廣泛發動會員參與扶貧,引導公募基金捐助4.44億元參與扶貧,在協會備案扶貧方向私募產品達53只,規模超過1400億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