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本報記者 皮磊 7月25日,國務院新聞辦發表《平等、參與、共享:新中國殘疾人權益保障70年》白皮書。白皮書全文約1.9萬字,包括殘疾人事業發展歷程、殘疾人權益保障機制、健康與康復、特殊教育與融合教育、就業與創業、對外交流與國際合作等章節,系統介紹了我國殘疾人事業取得的巨大進步。 白皮書指出,中國有8500萬殘疾人,是世界上殘疾人口最多的國家。國務院殘工委副主任、中國殘聯主席張海迪談道,改革開放以來,國家實施了一系列發展殘疾人事業、改善殘疾人狀況的重大舉措,殘疾人事業由以救濟為主的社會福利工作,逐步發展成為包括康復、教育、就業、扶貧、社會保障、維權、文化、體育、無障礙環境建設、殘疾預防等領域的綜合性社會事業。 例如,在教育方面,白皮書指出,我國殘疾人教育體系日趨完備。中國殘疾人教育以教育部門為辦學主體,民政、殘聯和社會力量輔助,涵蓋學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以普通學校隨班就讀為主體,以特殊教育學校為骨干,以送教上門和遠程教育為補充,統籌推進,普特結合。 在社會保障方面,截至2018年3月,全國共有904.4萬殘疾人享受城鄉最低生活保障。595.2萬重度殘疾人中有576萬人得到了政府參保補助,代繳養老保險費比例達到96.8%;另有298.4萬非重度殘疾人享受全額或部分代繳養老保險費的優惠政策。 在就業方面,白皮書指出,近十年來,中國殘疾人就業總體規模與結構趨于穩定,新增殘疾人就業人數每年保持在30萬人以上。截至2018年,城鄉持證殘疾人就業人數達到948.4萬人。 殘疾人教育體系日趨完備 白皮書指出,我國殘疾人教育體系日趨完善。中國保障殘疾人享有平等受教育權,頒布并修訂《殘疾人教育條例》,將殘疾人教育納入《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和《“十三五”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規劃》;制定實施兩期《特殊教育提升計劃》,著力辦好特殊教育,努力發展融合教育,提高殘疾人受教育水平。 中國殘疾人教育以教育部門為辦學主體,民政、殘聯和社會力量輔助,涵蓋學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以普通學校隨班就讀為主體,以特殊教育學校為骨干,以送教上門和遠程教育為補充,統籌推進,普特結合。建立起從幼兒園到高等院校的殘疾兒童和殘疾學生資助體系,自2016年秋季學期起,免除普通高中家庭經濟困難殘疾學生學雜費,從而實現家庭經濟困難殘疾學生從小學到高中階段的12年免費教育。 白皮書指出,我國殘疾兒童少年義務教育普及水平顯著提高。各地按照“全覆蓋、零拒絕”的要求,通過提高特殊教育學校招生能力、擴大普通學校殘疾學生隨班就讀規模及送教上門等多種方式,最大限度地保障適齡殘疾兒童少年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特殊教育在校生數量逐年大幅度上升,視力、聽力、智力等各種類別的殘疾兒童少年受教育機會明顯增加。2018年,在校生66.6萬人,比2013年增加29.8萬人,增長81%。 同時,融合教育越來越得到重視。2017年,融合教育首次寫進《殘疾人教育條例》。《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和《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計劃(2017-2020年)》等文件均提出全面推進融合教育。各地不斷完善隨班就讀支持保障體系,加強普通學校特殊教育資源教室建設,配備專兼職教師,在普通學校就讀的殘疾學生規模不斷擴大。在普通學校就讀的殘疾學生數由2013年的19.1萬人增加到2018年的33.2萬人,增長73.8%。近10年來,殘疾學生在普通學校就讀的比例均超過50%。 殘疾人就業方式豐富多樣 白皮書提到,近十年來,中國殘疾人就業總體規模與結構趨于穩定,新增殘疾人就業人數每年保持在30萬人以上。2018年,城鄉持證殘疾人新增就業36.7萬人,其中,城鎮新增就業11.8萬人,農村新增就業24.9萬人。截至2018年,城鄉持證殘疾人就業人數達到948.4萬人。 近年來,政府優化公益性就業崗位開發管理,鼓勵“互聯網+”就業。制定《關于發展殘疾人輔助性就業的意見》,針對就業年齡段內有就業意愿但難以進入競爭性勞動力市場的智力、精神和重度肢體殘疾人,安排輔助性就業,集中組織生產勞動,在勞動時間、勞動強度、勞動報酬和勞動協議簽訂等方面采取靈活方式。 截至2017年,全國所有市轄區至少建立了一所殘疾人輔助性就業機構。通過優惠措施幫助農村殘疾人從事種植業、養殖業、手工業等生產勞動,實現就業創業。 2011年以來,中國扶持近1300萬殘疾人發展生產,其中676萬貧困殘疾人擺脫貧困。各地建立殘疾人扶貧基地5490個,安置88.1萬殘疾人就業,扶持帶動176.9萬戶殘疾人家庭增加收入。 截至2018年,全國共有殘疾人就業服務機構2811家,工作人員3.4萬人。實施殘疾人職業技能提升計劃,開展適合殘疾人特點的職業培訓和創業培訓,組織各類殘疾人職業技能競賽,提升殘疾人就業創業能力。2018年,城鄉新增殘疾人實名制培訓49.4萬人。建立了500家國家級殘疾人職業培訓基地,350家省級殘疾人職業培訓基地。 殘疾人社會保障體系不斷完善 白皮書提到,按照“普惠+特惠”的原則,通過完善社會救助制度保障殘疾人的基本生存權利。同時,依法對貧困殘疾人、重度殘疾人、一戶多殘家庭給予重點救助,綜合采取措施保障其基本生活。截至2018年3月,全國共有904.4萬殘疾人享受城鄉最低生活保障;落實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健全特困人員救助供養制度的意見》,將近90萬殘疾人納入特困人員救助供養范圍。 白皮書指出,。建立困難殘疾人生活補貼和重度殘疾人護理補貼制度。2018年,受益殘疾人超過2190萬人次,發放補貼超過230億元。大力發展托養服務,殘疾人托養設施逐年增加。截至2018年,全國共有已竣工托養設施791個,總建筑面積214.8萬平方米,共有殘疾人托養機構8435個,為22.3萬殘疾人提供托養服務,有88.8萬殘疾人接受了居家服務。 十八大以來,政府將貧困殘疾人脫貧納入國家脫貧攻堅戰略布局,并作為脫貧攻堅重要內容,在制度設計、政策安排、項目實施上給予支持。中共中央、國務院2018年發布《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三年行動的指導意見》,專門部署貧困殘疾人脫貧行動,確保到2020年貧困殘疾人同全國一道進入全面小康社會。 2011年至2018年,中央財政累計安排康復扶貧貼息貸款53億元,35萬貧困殘疾人受益。實施精準扶貧戰略以來,政府將600多萬殘疾人納入貧困戶建檔立卡范圍,截至2018年,建檔立卡貧困殘疾人人數已減少到169.8萬。 無障礙環境建設形成規范體系 白皮書指出,中國重視無障礙環境建設與輔助器具供應和適配服務,逐步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和標準,不斷加大支持力度。 自1989年《方便殘疾人使用的城市道路和建筑物設計規范(試行)》頒布實施以來,中國相繼制定了《無障礙設計規范》《無障礙設施施工驗收及維護規范》等國家標準;發布實施《城市公共交通設施無障礙設計指南》《標志用公共信息圖形符號第9部分:無障礙設施符號》等國家標準。 十八大以來,無障礙環境建設立法進一步加強,法律法規和政策措施呈現明顯增長的態勢。截至2018年,全國省、地(市)、縣共制定無障礙環境與管理的法規、規章等規范性文件475部。 同時,截至2018年,全國所有直轄市、計劃單列市、省會城市都開展了創建全國無障礙建設城市的工作,開展無障礙建設的市、縣達到1702個;全國村(社區)綜合服務設施中已有75%的出入口、40%的服務柜臺、30%的廁所進行了無障礙建設和改造。政府加快了殘疾人家庭無障礙改造進度,2016年至2018年共有298.6萬戶殘疾人家庭得到無障礙改造。 此外,我國信息無障礙建設步伐加快。制定關于信息無障礙的國家技術標準,推動政務和公共服務網站的信息無障礙建設。加強信息無障礙標準體系建設,發布多個國家及行業標準,為殘疾人便利使用信息通信設備、獲取互聯網信息、操縱輔助裝置等提供有效標準支撐。推進中國政務網站信息無障礙建設。截至2018年,500多家政府單位完成了信息無障礙公共服務平臺建設,3萬多個政務和公共服務網站實現了無障礙服務。 白皮書最后指出,殘疾人是一個特殊困難的群體,需要全社會給予充分的尊重、關心和幫助。目前中國殘疾人事業發展仍然不平衡、不充分,滯后于全國經濟社會發展總體水平。充分保障殘疾人平等權益,全面促進殘疾人融合發展依然任重道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