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本報記者 王勇 12月28日,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五次會議表決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社區矯正法》(以下簡稱《社區矯正法》)。 《社區矯正法》共九章六十三條,自2020年7月1日起施行。這是我國首次就社區矯正工作進行專門立法。 《社區矯正法》明確規定,社區矯正機構根據需要,組織具有法律、教育、心理、社會工作等專業知識或者實踐經驗的社會工作者開展社區矯正相關工作。 社區矯正機構應當根據社區矯正對象的情況,為其確定矯正小組,負責落實相應的矯正方案。根據需要,矯正小組可以由司法所、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的人員,社區矯正對象的監護人、家庭成員,所在單位或者就讀學校的人員以及社會工作者、志愿者等組成。 在當日舉行的全國人大常委會辦公廳新聞發布會上,據司法部社區矯正管理局局長姜愛東介紹,截止到11月底,全國各地已經為在冊的社區矯正對象建立了66.2萬個矯正小組。 《社區矯正法》還對未成年人社區矯正提出了特別規定。《社區矯正法》明確,共產主義青年團、婦女聯合會、未成年人保護組織應當依法協助社區矯正機構做好未成年人社區矯正工作。國家鼓勵其他未成年人相關社會組織參與未成年人社區矯正工作,依法給予政策支持。 2003年開始試點 據姜愛東介紹,我國的社區矯正工作從2003年開始試點以來,經過試點試行,由點到面,由小到大,現在在全國全面推進。目前,全國累計接受社區矯正對象達到了478萬,累計解除矯正對象411萬。這幾年每年都新接收50多萬,今年到現在新接收了57萬,解除矯正59萬,全年正在列管的有126萬。 “應該說,社區矯正工作為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節約國家的刑罰執行成本,推進平安中國、法治中國建設,促進司法文明進步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姜愛東強調。 據姜愛東介紹,《社區矯正法》制定出臺,非常尊重基層的首創精神,注重將社區矯正工作實踐中一些成功有效的做法固定下來,上升為法律制度。 一是在總結各地普遍建立起黨委政府統一領導、司法行政部門組織實施、相關部門協調配合、社會力量廣泛參與的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的實踐經驗基礎上,這次社區矯正法明確規定地方人民政府設立社區矯正委員會,負責統籌協調和指導本行政區域內的社區矯正工作,這樣就把堅持黨的領導作為社區矯正工作的順利開展這個根本保證確定下來。因為社區矯正委員會的負責人就是每個地方的黨政領導。 二是在總結吸收各地充分利用現代科技手段、提高社區矯正信息化水平的成功經驗基礎上,這次社區矯正法將國家支持社區矯正機構提高信息化水平寫入了總則,還就信息化核查、使用電子定位裝置等作出了專門規定,為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加強對社區矯正對象的監督管理和教育幫扶提供了法律依據。根據這次社區矯正法第26條規定,社區矯正機構可以運用手機定位、視頻通話等信息化核查方式掌握社區矯正對象的活動情況。根據第29條的規定,對不服從管理的五類特定情形的社區矯正對象,可以按照規定的批準程序和期限,使用電子腕帶這種不可拆卸的專門電子定位裝置加強監督管理。這是一個重要的經驗。 三是總結吸收各地社區矯正工作充分依靠基層組織和社會力量,開展社區矯正工作的經驗。社區矯正法明確規定,社區矯正機構應當根據社區矯正對象的情況為其確定矯正小組,負責落實相應的矯正方案。根據需要,這個矯正小組可以由司法所、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的人員,社區矯正對象的監護人、家庭成員、所在單位或者就讀學校的人員以及社會工作者、志愿者組成,把矯正小組作為組織動員社會力量參與社區矯正工作的重要抓手,以矯正小組為依托,堅持專群結合,充分利用各種社會資源,動員各種社會力量,把在社區里接受教育監管的社區矯正對象有效管理起來,積極參與到社區矯正工作中來,這既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區矯正制度的顯著特色,也是新形勢下落實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格局的客觀需要。截止到11月底,全國各地已經為在冊的社區矯正對象建立了66.2萬個矯正小組。 明確社工等社會力量 參與途徑 “社區矯正立法非常注意鼓勵和引導社會力量參與社區矯正。”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刑法室主任王愛立強調,“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要堅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所以依靠群眾和社會的方方面面來齊心協力教育矯正罪犯,既是我們‘楓橋經驗’的重要內容,也是我們國家在社會治理方面好的傳統和做法。” 《社區矯正法》強調,國家鼓勵、支持企業事業單位、社會組織、志愿者等社會力量依法參與社區矯正工作。 《社區矯正法》明確規定,社區矯正工作堅持監督管理與教育幫扶相結合,專門機關與社會力量相結合,采取分類管理、個別化矯正,有針對性地消除社區矯正對象可能重新犯罪的因素,幫助其成為守法公民。 社區矯正機構根據需要,組織具有法律、教育、心理、社會工作等專業知識或者實踐經驗的社會工作者開展社區矯正相關工作。 社區矯正機構應當根據社區矯正對象的情況,為其確定矯正小組,負責落實相應的矯正方案。 根據需要,矯正小組可以由司法所、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的人員,社區矯正對象的監護人、家庭成員,所在單位或者就讀學校的人員以及社會工作者、志愿者等組成。社區矯正對象為女性的,矯正小組中應有女性成員。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應當通過多種形式為教育幫扶社區矯正對象提供必要的場所和條件,組織動員社會力量參與教育幫扶工作。 有關人民團體應當依法協助社區矯正機構做好教育幫扶工作。 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可以引導志愿者和社區群眾,利用社區資源,采取多種形式,對有特殊困難的社區矯正對象進行必要的教育幫扶。 社區矯正機構可以通過公開擇優購買社區矯正社會工作服務或者其他社會服務,為社區矯正對象在教育、心理輔導、職業技能培訓、社會關系改善等方面提供必要的幫扶。 社區矯正機構也可以通過項目委托社會組織等方式開展上述幫扶活動。國家鼓勵有經驗和資源的社會組織跨地區開展幫扶交流和示范活動。 社區矯正機構可以根據社區矯正對象的個人特長,組織其參加公益活動,修復社會關系,培養社會責任感。 未成年人社區矯正特別規定 《社區矯正法》對未成年人社區矯正特別提出了新的要求。 社區矯正機構應當根據未成年社區矯正對象的年齡、心理特點、發育需要、成長經歷、犯罪原因、家庭監護教育條件等情況,采取針對性的矯正措施。 社區矯正機構為未成年社區矯正對象確定矯正小組,應當吸收熟悉未成年人身心特點的人員參加。 對未成年人的社區矯正,應當與成年人分別進行。 未成年社區矯正對象的監護人應當履行監護責任,承擔撫養、管教等義務。 監護人怠于履行監護職責的,社區矯正機構應當督促、教育其履行監護責任。監護人拒不履行監護職責的,通知有關部門依法作出處理。 社區矯正機構工作人員和其他依法參與社區矯正工作的人員對履行職責過程中獲得的未成年人身份信息應當予以保密。 除司法機關辦案需要或者有關單位根據國家規定查詢外,未成年社區矯正對象的檔案信息不得提供給任何單位或者個人。依法進行查詢的單位,應當對獲得的信息予以保密。 對未完成義務教育的未成年社區矯正對象,社區矯正機構應當通知并配合教育部門為其完成義務教育提供條件。未成年社區矯正對象的監護人應當依法保證其按時入學接受并完成義務教育。 年滿十六周歲的社區矯正對象有就業意愿的,社區矯正機構可以協調有關部門和單位為其提供職業技能培訓,給予就業指導和幫助。 共產主義青年團、婦女聯合會、未成年人保護組織應當依法協助社區矯正機構做好未成年人社區矯正工作。 國家鼓勵其他未成年人相關社會組織參與未成年人社區矯正工作,依法給予政策支持。 未成年社區矯正對象在復學、升學、就業等方面依法享有與其他未成年人同等的權利,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歧視。有歧視行為的,應當由教育、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等部門依法作出處理。 未成年社區矯正對象在社區矯正期間年滿十八周歲的,繼續按照未成年人社區矯正有關規定執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