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本報記者 武勝男 疫情當前,在疫區忙碌的除了醫務工作者、民警、解放軍、社工等,還有我們最常見的志愿者,他們的身影出現在醫院、街道、社區……在這場突如其來的災難面前,沒有人退縮。 據中國志愿服務網數據顯示,截至目前,我國實名注冊志愿者總數為1.45億人。不僅武漢,記者在中國志愿服務網看到,全國各地在疫情期間紛紛發布志愿者招募公告,各地熱心人士積極報名參與。 在疫情面前,志愿者也和普通人一樣,并未因此多了一道屏障。2月3日,武漢志愿者何輝因感染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搶救無效,不幸離世。據媒體報道,何輝曾是一家醫務人員志愿者車隊成員,負責義務接送醫務人員上下班。 志愿者何輝的離世讓人們深感惋惜,但同時也警醒著人們應重視志愿者的權益保護。在志愿者權益保障機制尚不健全、志愿者權益保障制度尚待完善的情況下,志愿者在服務過程中,應怎樣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疫情面前,志愿者應該怎么做?志愿服務組織又應該注意什么?帶著這些疑問,記者采訪了專業人士,以為前線志愿者排疑解難。 如何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志愿者在志愿服務中受到意外和人身傷害的情況下應當如何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公益時報》記者采訪了上海復恩社會組織法律研究與服務中心理事長陸璇。 陸璇表示,按照《慈善法》的規定,志愿者在參與慈善服務過程中,因慈善組織過錯受到損害的,慈善組織依法承擔賠償責任;損害是由不可抗力造成的,慈善組織應當給予適當補償。 什么是慈善組織的過錯?主要是指,慈善組織(可以視為志愿服務組織的一種類型)沒有履行法律規定的義務與責任。 例如,按照國務院頒布的《志愿服務條例》的規定: “志愿服務組織安排志愿者參與志愿服務活動,應當與志愿者的年齡、知識、技能和身體狀況相適應,不得要求志愿者提供超出其能力的志愿服務。” “志愿服務組織安排志愿者參與的志愿服務活動需要專門知識、技能的,應當對志愿者開展相關培訓。” “志愿服務組織應當為志愿者參與志愿服務活動提供必要條件,解決志愿者在志愿服務過程中遇到的困難,維護志愿者的合法權益。” “志愿服務組織安排志愿者參與可能發生人身危險的志愿服務活動前,應當為志愿者購買相應的人身意外傷害保險。” 這里的“適當安排的義務、培訓的義務、提供必要條件的義務以及購買保險的義務”等諸多法定職責如果志愿服務組織沒有履行,因而使得志愿者在參與服務過程中受到損害的,志愿服務組織應當依法給予賠償;如已經購買相關保險,保險公司理賠之后,如仍不足以抵償損害的,志愿服務組織也要承擔賠償責任。志愿者家屬可以依據法律規定向志愿服務組織方提出賠償要求。 多地志愿者享有“新冠死亡險” 據記者了解,2014年北京在全國率先推出實名注冊志愿者保險制度以來,有效維護了志愿者權益,擴大了志愿者服務保障范圍,激發了市民參與志愿服務的積極性,促進了志愿服務制度化、常態化發展。 疫情期間,中國青年志愿者協會、團中央青年志愿者行動指導中心發起并實施“青年志愿者專項守護行動”,為全國各地的疫情防控青年志愿者提供50萬份防疫志愿者專項保險,凡參與各級共青團組織和團屬青年志愿者協會發布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相關志愿服務項目的、年滿18周歲的青年志愿者自愿申領保險后,均可獲得保障。 被保險人在保險期間內,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不含港澳臺地區)參與各級共青團組織和團屬青年志愿者協會發布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相關志愿服務項目時,以及為接受該項目參加的接受培訓、復訓和演練及往返途中時感染新型冠狀病毒導致的身故或意外身故、傷殘。 星光志愿者協會會長、第四屆中國青年志愿者協會副會長、北京市應急救援協會副會長謝海山表示,疫情嚴重的情況下,志愿者的保險尤為重要,從志愿者個人角度可以為其自身提供保障,提升安全感,在做志愿服務時更踏實,同樣也能鼓勵更多志愿者加入志愿服務;對于組織者來說為志愿者盡可能提供多方面保障,為志愿者解決后顧之憂,就能更好的開展工作。 記者發現,疫情期間,多地志愿組織發起方在志愿者本身享有的“意外險”基礎上新增了“新型冠狀病毒疾病身故險”。各大保險公司或直接為疫情志愿者捐贈保險或設立專項基金,不僅為前線志愿者建立了保障機制和措施,免除參與服務的志愿者的后顧之憂,又履行了企業社會責任,更在困難面前彰顯了國人大愛。 怎樣才能幫忙不添亂 特殊時期,志愿者應該怎樣做才能幫忙不添亂,起到很好的輔助作用呢? 謝海山認為,首先要遵循志愿者服務的十項原則,服從黨政統一部署,堅持組織化、因需設崗、就近就便原則,建立常態化長效機制,堅持社區化、網絡化、安全第一原則,建立志愿者關愛機制,堅持求真務實。 其次應根據自己的特長、時間、空間理性參與,很多時候沒有必要非得前往疫區,應該做好屬地服務。服務期間一定要保護好自己,做好防護,避免被感染,保證充足的休息。 對此陸璇也給出各地志愿者三點建議: 第一,志愿者應結合所在地的實際情況,積極參與本地疫情防控與社區服務工作,積極參與本單位、基層社區的防控工作,例如宣傳排查、物資轉運分發等工作; 第二,“一方有難、八方支援”,在依法合規的前提下,可以積極地協助湖北省或其他疫情嚴重地區發布的募捐方案募集和轉送所需醫療物資、防疫物資; 第三,對湖北省或其他疫情嚴重地區開展在線心理輔導等遠程支持項目,外地機構可以各種方式支持前線社會組織開展疫情防控、關愛幫扶等社區服務。 志愿服務組織應該注意什么 不僅武漢,記者在中國志愿服務網看到,全國各地在疫情期間紛紛發布志愿者招募公告,志愿者積極報名參與。在此特殊時期,對于招募志愿者的社會組織來說,在工作開展方面需要注意什么? 陸璇告訴記者:第一,社會組織要服從當地有關部門的統一指揮與協調。《志愿服務條例》第二十四條明確規定,“發生重大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和公共衛生事件等突發事件,需要迅速開展救助的,有關人民政府應當建立協調機制,提供需求信息,引導志愿服務組織和志愿者及時有序開展志愿服務活動。志愿服務組織、志愿者開展應對突發事件的志愿服務活動,應當接受有關人民政府設立的應急指揮機構的統一指揮、協調。” 社會組織要留意應急指揮機構與本地人民政府民政部門發布的相關信息與公告。 第二,按照《志愿服務條例》的規定,依法開展志愿服務活動,履行志愿服務組織的法定職責,對于專業性較強的志愿服務工作,必須做好上崗的培訓工作,并向志愿者提供必要的物質保障,比如勞防用品。 第三,應明確志愿者管理體系與志愿服務項目計劃,處理好與志愿者之間的關系,做好志愿服務信息記錄與志愿服務證明等工作,在必要的情形下與志愿者簽署書面的志愿服務協議。 謝海山認為,志愿者的積極參與總體是好事,但也不能避免有些人動機不純,這次疫情就有人借助志愿者之便了解情況后去找商機賣口罩,而不是真正的去做志愿服務,志愿組織機構在篩選時還應做好把關工作。 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面前,太多太多的人奮戰在一線,這場突如其來的戰爭中,我們雖未處疫區,但每個人都化身戰士與病毒抗爭,相信勝利的曙光就在眼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