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
||||||
|
||||||
■ 曹玉明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構建養老、孝老、敬老政策體系和社會環境,推進醫養結合,加快老齡事業和產業發展。海淀區西三旗街道辦事處十分重視養老建設工作,采取多項措施促進養老服務發展。但就目前情況看,養老服務工作仍有一些重點問題需要在未來3~5年進行積極探索研究解決。 西三旗街道養老服務現狀 1. 街道基本概況 西三旗街道轄區面積8.23平方公里,下轄27個社區,是中心城區未來產業空間聚集,形成增量發展的重要承載地。在《海淀分區規劃(2017年-2035年)》中明確提出打造西三旗發展極,力爭將西三旗建設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全國科技創新核心區經濟增長極和新型城市形態示范地區。而且,西三旗街道是全國獨有的園區型街道,街道踐行“街區即園區、園區即街區”的發展理念,努力打造“百草硅谷”特色園區,構建新型城市形態,開創一條既促進企業發展、又提升生態文明建設水平的“老工業基地復興之路”,使西三旗“街區”與“園區”無縫銜接,互通互融,著力構建符合新型城市形態要求的宜居宜業宜學宜游新街區。 2. 老年人口狀況 西三旗老齡比例高,養老服務壓力大。2019年最新統計,西三旗街道實有人口17.5萬,其中本市戶籍常住人口超10萬。西三旗地區60歲及以上的北京戶籍老年人2.8萬,其中80歲及以上的高齡老年人4435人,占地區老年人口總數的15.8%。 空巢等困難老年人基數較大,養老特殊需求問題日益突出。西三旗戶籍老年人中,空巢老年人超4000人(占比14.2%)。另外,西三旗老年人家庭結構、健康狀況等方面存在的實際困難和問題也日益突出,孤寡、獨居老年人1000余人,失能失智、殘疾、低保低收入、高齡特困等老年人基數也較大。 未來西三旗人口將激增至30萬,外來人口加大養老壓力。根據北京市和海淀區發展戰略,西三旗實行人才引進政策。目前外來常住人口達到7萬人,對比2018年一年之內激增4萬人。預計2020年西三旗人口將超過20萬人;到2022年,伴隨西三旗科技園分批建設完成,人口規模達到30萬。而且,大量老年人將隨子女進入,加大了養老服務壓力。 3. 養老服務狀況 形成多元化主體、差異化服務格局。西三旗地區共有4家養老機構,機構類型多樣,存在公辦養老機構、民非養老機構和民營養老機構等多類運營主體,公辦公營、公建民營、民辦民營等多種運營形式;覆蓋了從兜底保障到高端服務的多個層級,滿足了不同需求的老年人。經過多年發展,西三旗街道現存2個驛站運營較為穩定,為老年人提供老年餐桌、日間照料、休閑娛樂、健康體驗、家政等服務;另有1家驛站在建設中,設有養老床位、理療區、提供送餐、家政等服務。西三旗地區基本實現養老機構、養老驛站、社區、第三方產品/服務供給方的良性互動。 醫療服務:醫養結合工作不斷推進。醫療打造地域特色老年人醫療服務,但仍面對醫療資源匱乏問題。西三旗地區擁有醫療機構15處(二級以上醫療機構1處)。其中公立醫療機構11處,包括社區衛生服務站8處;規模較大的非公醫療機構4處。另外還有小診所、醫務室等32處。西三旗醫療資源以社區衛生服務站、小診所、醫務室為主,規模小,專業性弱。西三旗地區每千人擁有醫院床位數1.81張,遠低于海淀區平均數7.36張,醫療資源嚴重匱乏。 4. 養老服務需求 西三旗老年人養老服務需求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需求最高的是醫療健康服務需求,轄區醫院服務資源不足,三甲醫院掛號難、慢性病開藥來回跑等問題比較突出;高齡、空巢、失能老年人對上門醫療、護理、陪同看病等服務需求強烈。生活照料服務需求較為迫切,目前老年餐桌覆蓋面仍然偏窄,老年餐收費水平、服務質量多元化需求難以滿足;居家生活照料服務、無障礙環境等問題無法有效解決。老年人精神文化需求較為多元,活力老年人文化活動相對豐富多樣,但文化活動場地稀缺,場地設施、器械等硬件設施偏少問題比較明顯;而空巢、孤寡、高齡老年人的居家陪伴、人際交流等精神慰藉需求很難得到滿足。 西三旗地區養老服務主要問題 1. 養老資源利用低效,轉型升級缺乏創新。一是養老機構床位閑置比率高,因價格、服務能力等原因,資源利用低效;二是醫療機構與養老結合度低,轄區眾多醫療機構僅提供醫療服務,需求較高的康復、護理服務能力薄弱;三是活力老人人力資源閑置嚴重,養老服務體系忽視了活力老年人的工作能力、奉獻能力。 2. 養老服務資源分散,缺乏統籌協調機制。轄區養老服務資源的分布缺乏系統的整合,相對分散的資源分布無法實現資源利用最大化。各養老服務機構之間各自為陣,服務分散,缺乏統籌布局系統化管理,供需平衡、精準服務難以得到保障。 3. 重點項目推進困難,醫養結合障礙重重。醫養結合工作在全國仍處在摸索階段,西三旗醫養結合發展也存在較多問題,存在服務體系不完善、服務效能不高等狀況。醫養結合、慢性病用藥、專業醫院轉診等服務在實際運作中還存在諸多困難。另外,專業化護理,個性化、精準化看護照料還存在較大缺口。 4. 服務過程缺乏監管,績效評估作用有限。政府對養老服務機構建立了較多的扶持政策,但實際服務數量、服務內容、服務質量缺乏有效監管措施,西三旗養老監管問題同樣突出。養老服務更多依賴于養老服務機構的社會責任感、承擔責任能力,普遍存在的現象是養老服務缺乏后續跟進,老年人服務需求無法得到持續解決。 下一步發展對策 1. 創新管理,實現地區養老服務多元共治 努力建立政府主導、多元參與、有效互動的服務格局。以“管辦分離,委托運營”為思路,搭建管理平臺,讓企業、機構、社會共同參與地區養老服務發展。創新建立社區“全科社工、綜合受理、一門服務、區域通辦”機制。聯合社區、物業、家庭,平衡各方利益,共同打造社區宜居環境。發揮老年人人力資源,開展互助服務,讓老年人參與到養老服務之中。 搭建統一管理、職能明確、互聯互通的管理平臺。建立養老服務綜合管理平臺,將政府、社區、機構、家庭、老年人等各方納入平臺。服務項目按“服務內容、服務對象、服務條件、服務載體”統一管理。服務流程按“需求采集—需求評估—服務與轉介—服務評價”統一進行。統籌服務需求采集,開展需求分析,以需求為驅動,讓養老服務跟著需求走,解決養老服務供給不平衡不充分問題。 形成數據監督、全程監控、全民協管的監管體系。政府適度向社會開放數據,引導社會組織、市場企業及公民開放自有數據,實現數據共享。以數據為支撐,構建雙向績效評價和協同監督問責制度。對平臺運營實行實時、全過程監管,對運營機構進行簽約式管理,“一年一評估、一年一簽約”,對服務開展進行監督評價。基于“互聯網+”和“公民參與”兩大要素,建立高效便捷的智慧平臺,促進各主體之間相互輔助,相互監管,構建起有效的多元監督環境。 2. 智慧應用,架構養老服務支持系統 建設“互聯網+”智慧養老服務支持系統。開發建設涵蓋養老服務各項服務和資源,貫通需求生成、需求評估、資源管理、服務與轉介管理和服務評價等服務管理環節的養老服務管理系統。圍繞老年人行為習慣構建多元服務端口,包括線上服務系統,如互聯網、微信、APP等客戶端,社區、機構服務窗口,以及“一鍵通”熱線等渠道。 預留社區服務對接端口。系統應基于所有居民的需求出發,推進社區服務的智慧化,避免成為單一養老服務系統。未來系統應成為以養老服務、居民生活服務為核心,搭建智慧化系統平臺,使管理者、社區居民和各種智慧服務系統形成多種形式的信息交互,通過職能及服務互補實現互惠共贏。 3. 規范服務,提升養老服務效能 建立地區養老服務目錄,明晰服務邊界。以“服務類別、服務項目、服務對象、服務明細、服務方式、服務機構”為基礎,建立西三旗地區養老服務目錄。結合相關政策,對老年人的服務項目進行梳理形成服務項目清單;按緊急程度、專業程度、需求規模等進行歸類整理,明確政府覆蓋對象與標準;對社區內生活服務資源進行梳理,形成便民服務資源清單。建立動態管理機制,對服務目錄進行及時更新、變更。 統一養老服務流程,優化服務路徑。暢通需求采集渠道,定期整理老年人服務需求內容,形成老年人“信息—需求—服務”一人一冊。養老服務平臺綜合分析采集的需求信息,掌握地區老年人需求分布和動態變化,及時調整資源和服務項目滿足老年人需求。對老年人的基本情況、當前服務意愿和下一步服務方案進行綜合評估,以進一步識別服務需求、明晰對象準入、確定服務主體。 (下轉14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