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社區,是疫情防控的第一道防線。作為北京核心城區,東城區3500余名社區工作者、2100多名機關干部,用責任、擔當、智慧、勇氣堅守在社區、小區、胡同、街巷,筑起一道道隱形的銅墻鐵壁,成為勇敢無畏的防疫“守門人”,守衛著79.4萬東城居民的健康,一個個基層治理智慧在此實踐,一幕幕動人故事在這里上演。 民情日記直通每一家 “1月26日,對北新橋三條152家住戶進行第二輪排查。”“13號,辛某,一家三口未離京。”“85號,李某,1月15日從俄羅斯返京,我打完電話后上門送去了承諾書,并掃碼登記,做了防護提醒。” 在東城區北新橋街道前永康社區社工戴鴻隨身攜帶的筆記本上,密密麻麻記著所包片區每戶居民的情況。“這是‘民情日記’,我們北新橋街道上百位社工人手一本,已經記了15年。”戴鴻介紹。疫情當前,民情日記已然成為了防疫日記。翻看幾本不難發現,民情日記一天一記,內容大到社區基本概況、所包片區的胡同及門牌號、區域簡圖,小到每家每戶每個人情況、何時出京返京、居家觀察戶每天體溫如何等事無巨細,而且有文、有圖、有照片,儼然一個移動的大數據庫。 不過,這個數據庫不是自動生成的,而是靠社工們跑細了腿、敲酸了手、磨破了嘴皮一戶戶耐心溝通得來的。就拿前永康社區來說,共有2條大街、3條大胡同、10條小胡同、2600余戶居民,疫情發生以來,17位社工沒休息,進行了4輪摸排,光電話就打了近3000個。只摸排還不夠,防疫宣傳、消殺、檢查崗值守、治安巡邏……每位社工的每一天,都安排得滿滿當當。 小小一本民情日記,成為每位社工的工作寶典。“這就像數據庫,直通每一戶,有什么事從這里一查全明了。”“通過日記不僅做到工作留痕,更利于事件復盤,不斷提高服務居民的能力。”社工戴鴻、白蘭表示。 “逆行”一線 書寫動人故事 惟其艱難方顯勇毅,惟其篤行方顯珍貴。誰也不是天生的鋼鐵戰士,但在疫情防控中,這些“逆行”的社區工作者們,卻用勇氣和堅守書寫著最美的模樣,一幕幕故事讓人動容。 從臘月二十九至今,東花市街道忠實里社區社工李琳一直堅守崗位,因為太忙,她與愛人惟一一次見面,是“他在車里、她在車外”,倆人戴著口罩、隔著車門互道平安,從見面到揮別僅有兩分鐘。 “媽媽,您能給我上個明早的鬧鈴嗎?”“你又不上學,上鬧鈴干什么?”“我想跟您見一面”……聽到兒子這樣的期望,東花市街道南里社區社工李增光心里很不是滋味。可疫情當前,唯有舍小家,才能顧大家,正如那句話所說,“你所謂無聊的家,是很多奮戰在抗疫一線的人回不了的遠方。” 東花市街道南里的社區黨委書記楊立新,被稱為“24小時書記”,居民們總能看到她在防疫一線,她常說:“社區工作沒有人會拿一把尺子衡量你,全憑良心。”入戶排查、重點區域消殺、檢查點值守……安定門街道花園社區社工李丹每天朋友圈步數達1萬以上,最多一天爬了60多層樓梯,她說自己重新理解了“時間就是生命”的含義,每排查一戶,包片居民感染的風險就低了一分。 他們的故事還有很多,他們像陽光照耀著每一位居民,用堅守和奉獻讓我們安心在家享受“陽光宅”。“謝謝你們,有你們24小時值守,我們心里特別踏實!”“你們太辛苦了,我看著真心疼!多注意防護啊!”放下口罩、消毒液,居民們不留姓名、轉身離開,以自己的方式致敬最美的“逆行者”。 千萬志愿者共為“守門人” 千千萬萬名東城社工沖鋒一線,與他們同樣眾志成城的還有下沉一線的機關干部、小巷管家、各樓門院長、居民志愿者、回社區報到的在職黨員們,在疫情中,他們變身與社工們共同戰斗的“守門人”,手挽手為居民守好最后一道防疫線。 從大年初四開始,2100多名東城區機關干部下沉一線,與社工們共同堅守在街巷、小區。疫情暴發時,90后小伙鄭坤才剛剛入職東城區明城墻遺址公園一個多月,面對疫情,他毫不畏懼,第一個報名參與下沉任務,還主動請纓參加臺基廠社區一位密切接觸者的24小時看護。有人問他害怕嗎,他笑笑說:“我年輕,抵抗力強,沒問題!”哪有什么天生的鋼鐵戰士,只是勇氣和擔當給了他前進的力量。 在東城區安定門街道花園社區,有一個特殊的志愿崗。從8點到10點、10點到12點、12點到下午2點,在這清晨到午后的6個小時里,黨員張建國和兒子張洪赫、愛人代海俠先后來到車輦店胡同11號的志愿崗位上,每人兩小時輪流堅守。他們說:“小家總動員,大家才能攜手同戰疫!” 在東花市街道南里東區,在職黨員成立“鄰里燭光隊”,在下班后的晚7點到9點,幫助社區挨家挨戶摸排,完善臺賬;在交道口街道福祥社區,103名樓門院長全天候守護,當起“跑腿俠”為居民送菜、送快遞,織密無縫隙、無漏洞的社區防控立體網絡。 群防群治、聯防聯控,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每一位“逆行”一線的工作者都是“守門人”,都在用奉獻與愛阻擊疫魔,他們,都是值得致敬的最美“逆行者”!(據《北京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