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劉寶森 1920年10月,漢口慈善會中西醫院建成開診,這是1872年香港東華醫院設立中醫、西醫兩部之后,內地出現的第一家中西醫結合醫院。 楚商蔡輔卿的家國情懷 醫院的創始人蔡輔卿(1865~1931年),亦名文惠,咸寧龍潭老屋蔡村人。經過數十年的拼搏,他從一傭人成為蜚聲武漢工商界、慈善界的顯赫人物,曾任漢口八大行幫之一的藥材幫商董、民國時期漢口商會會長、中華全國商教聯合會副會長及漢口慈善會和武昌同善會會長等職。 蔡輔卿出身寒微,待其“立身行世”后,以“濟眾博施”為己任,小至為失業者募求工作,為家鄉建立慈善堂,設立育嬰堂,創辦小學,建橋修路等,大到建立慈善會,創辦各種社會福利事業。 1910年,蔡輔卿與其他商人倡建漢口慈善會,自任協理。1915年,蔡輔卿被推為慈善會會長。1916年夏秋,為使慈善會有一個固定場所,蔡輔卿利用自己與黎元洪的私交關系,兩次進京面謁黎元洪,請求為慈善事業捐資,并劃撥地皮,籌建慈善大樓。黎元洪當即捐款1萬元,并且欣然題匾倡行此事,各部官員及湖北在京同鄉也大力支持,紛紛解囊捐助。 漢口慈善大樓由永茂隆營造廠在漢口后城由義門外建造,耗銀68166.5兩,銅錢34791串又685文。1920年9月建成文藝復興式兩層(塔樓2層)大樓,建筑面積457.05平方米。整幢建筑采用三段式構圖,左右對稱嚴謹,中央塔樓聳立,兩層羅馬拱券檐外廊,塔樓正中圓窗和頂部穹隆,保持著協調的比例及均衡的立面構圖布局,整座建筑氣宇軒昂。 名醫楊恭甫的醫者仁術 漢口慈善會中西醫院同年10月12日開診。楊恭甫任首任院長并兼任中醫院院長,舒厚仁任副院長兼西醫院院長。 楊恭甫(1858~1933年),本名葆寅,以字行,又字憨父,晚年自號避庵、亦園老人,安徽歙縣巖寺鎮人。清咸豐八年四月十一日(1858年5月23日)出生于江蘇東臺。家中十世以醫為業,其父龔小谷為晚清著名兒科醫生。楊恭甫幼年喪母,少年喪父,為繼承家學淵源,刻苦研讀,遍覽醫書典籍。為深造長進,師從蘇南武進孟河名醫費繩甫,刻苦鉆研,醫術日精。清光緒十一年(1885年),在家鄉懸壺濟世,聲名鵲起。清光緒十三年(1887年),經費繩甫推薦,應上海商務總會總董嚴筱舫之邀,到漢口行醫。先后在漢口居巷(后稱交通巷)、巴黎街(今黃興路)、漢潤里設館,“上午在寓看病,下午外出義診。”由于醫術精湛,治無不愈,名滿一時,很快成為漢上名醫。 1894年,清廷欽差、駐英法公使龔照瑗路過漢口,腹瀉不止,多方醫治無效,楊恭甫一帖即愈。龔照瑗感激異常,傾心長談,相見恨晚。他見楊恭甫年輕有為,不僅有救人之術,亦懷救國之志,知日后必有所成就,遂邀以隨隊醫官。在歐洲三年,楊恭甫除為使館人員、華僑治病外,還詳細考察英、法、意、比等國的政治、經濟、科技、商貿等,翻譯出《鐵路章程》《印花稅章程》,繪制有《西歐航海圖》。作為醫生,他特別留意于觀察西方的醫療衛生事業,“深感我國醫學雖有扁鵲之能、華佗之功,但西方的外科學、手術學、護理學不可不學習。”他十分用心地搜集資料,詳加記載,以備回國后在中國的醫學改良中派上用場。 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楊恭甫回國,經湖廣總督張之洞推薦,在京任盧漢鐵路測量委員。其后目睹庚子之變,深感國難頻仍,有志難伸,于1901年回到漢口,重理醫業。十余年間,“針膏肓而起廢疾,獲愈者不可勝數。”期間,辛亥革命時曾奔赴家鄉江蘇東臺,發動革命,1913年又回漢口。武漢醫界同仁一致推舉其擔任漢口醫學研究會會長。 楊恭甫心懷“不為良相,當為良醫”之志,一定要在醫學上有大的貢獻。他曾說:“仆二十年前隨使西歐,參觀英、法、意、比各國醫院,規模之大,醫藥之精,自無待論,即‘看護’一門,精細熨帖,無微不至,尤足令人敬佩!故我國自通商以來,西人之醫院林立,而中國之醫院寥落如晨星者,非醫之難,實‘看護’無人之難也!”為將中醫的優良遺產與西醫的科學精神結合起來,也為開辟前所未有的中醫護理學科,他一直尋找機會,要創設一所中西醫結合醫院,并要開辦一所中西醫結合護理學校。在他的不懈努力下,民國五年(1916年),由漢口慈善會會長蔡輔卿等人發起,向社會集資以籌建漢口慈善會中西醫院,首任院長即“博通內經之書,兼明西醫之說”的楊恭甫。 漢口慈善會的民國記憶 舒厚仁(1876~1951年),字棟臣,浙江慈溪莊橋(今寧波市江北區莊橋街道)人。其父舒高第,1870年考入紐約哥倫比亞大學醫學院學習,1873年獲醫學博士學位,為中國人留美首位超逾學士銜者。舒厚仁于1900年畢業于英國蘇格蘭頂尖醫科學府阿伯西大學,是該校首位華人畢業生。1903年在同校取得碩士學位,1907年取得博士學位。舒厚仁畢業回國,最初擔任漢陽鐵廠衛生股股長,后在漢口自設醫務所及中英藥房。1911年與文華書院創辦人顏永京之女顏慶蓮結為夫婦。舒厚仁從醫之余,亦在中美兩地的醫學期刊發表他的學術研究。據舒厚仁外孫女曹克美回憶,即使1938年漢口撤退時,他先把家人送到香港,自己則留下來,一心醫治受傷的士兵及平民。國民政府下達撤出漢口的命令后,他的一個病人成功說服他,坐漢口淪陷前最后一班火車離開,落腳于香港,身上僅帶著他的醫生袋。 楊恭甫除聘用舒厚仁外,還延聘王奇峰、汪左泉為副院長,朱范臣、陳際、夏朗軒為正、副理事長,趙樸蓀為中醫主任,唐綽卿為西醫主任,任幼甫為醫藥主任,以及著名中醫王靜齋、肖少泉和著名西醫喻可漢、鄭香廷等,集合著武漢相當數量的中西醫人才。 慈善會醫院設置有內科、外科、婦科、幼科、化驗室、調劑室、解剖室等科室,購置有大量中醫藥材和西醫藥品,以及化驗設備、X光機等醫療器械,其設施均為當時先進水平。 慈善會醫院除門診部外,設有住院部,有100多張床位。病房有高等、普通和貧民之分。高等病房,即特等以及一、二、三等,按日分別收費四元、三元、二元和一元;普通病房,每日收費三角;貧民病房,免費,外地貧民治愈后還發盤纏二元。 楊恭甫吸收西方文化,要求醫務人員對外注重儀表,衣帽整潔,待病人和顏悅色。同時對內要求醫務人員嚴格遵守規章制度,做到“人人無越軌之行,事事遵章而理”。例如,看護生一個月考核無過失,記一功,獎五角;合三功為一大功,再獎一元;合三大功為一特別成績,另獎四元;如有過失由院方訓斥,三次訓斥合為一過,罰三角;三過合為一大過,再加罰六角。雜役服務生如有懈怠,則隨時撤換。 慈善會醫院的收費比漢口各教會醫院低廉一半以上,病人可以自由選擇醫師,每天門診人數達到數百人。楊恭甫和醫院同仁事必躬親,不辭勞苦。遇到疑難病癥,中醫、西醫通力合作,往往取得較好效果。 楊恭甫力主開辦的中醫護理學校——漢口慈善會中西醫院附設看護養成所也同時辦成。該校招錄高小畢業或同等學歷者入學,不收學費,學習、生活用品自理,不得中途退學。教學科目分中、西醫兩部,中醫有形體、臟腑、經絡、內傷外感、幼科、婦科、藥性、脈法等課程,由葉煥文、趙樸蓀、楊逸群等任教;西醫有看護學、診斷學、藥性學、外科學、手術學等課程,由夏朗軒、喻可漢等任教。英文和體操課分別由彭寶儒與李楊成擔任。學制兩年。學生畢業前必須經一年臨床實習。該校共招收學生兩期,第一期26人,第二期8人,畢業30人,王鏡、李孝義、金覺先、張俊舜、羅仲岳、羅春甫等均為該所畢業學員。 1925年,湖北遭受水災,漢口慈善會會長蔡輔卿覲見督軍蕭耀南,面陳災情,請求賑濟,并推舉干事督同醫護人員若干人,前往松滋、石首、廣濟、蘄春等受災地區巡回治療。同年夏,黃陵磯潰堤,沿湖村莊被淹,蔡輔卿派輪船兩艘接出災民千余,安置于漢口慈善會和咸寧會館,供給食宿醫療,水退后復資送回鄉。 1926年秋,國民革命軍北伐攻占武漢,全院醫護人員歡欣鼓舞。在宋慶齡、何香凝等組織的北伐軍紅十字會領導下,慈善會醫院改稱陸軍衛戍醫院,1927年改稱國民革命軍第四方面軍醫院,楊恭甫仍任院長。他將院內100多張病床全部騰出,并設法增加床位,盡力收治從前線送來的傷病員,悉心醫治和護理,先后治愈重返前線者有5000余人。 1927年年初,由國民黨中央黨部、國民政府、湖北省政府、漢口市商會、漢口市商民協會各推委員,合組武漢市政府。中央黨部推陳公博、蘇兆征,國民政府推陳友仁,湖北省黨部推吳士崇(即吳德峰)、何羽道,武漢市黨部推詹大悲、李國瑄,湖北省工會推向忠發,湖北省政府推張國恩,漢口市總商會推周星棠,漢口市商民協會推鄭慧吾,共11人為委員。經國民政府任命,1927年4月16日宣誓就職,地點就在漢口慈善會。 新中國成立后,為滿足人民軍隊建設革命化、現代化、正規化的需要,中南軍區兼第四野戰軍在漢口慈善大樓創建中南軍區后勤部護士學校。1963年,武漢軍區后勤部護士學校、武漢軍區后勤部醫務干部訓練大隊合并組建武漢軍區衛生學校。1969年,武漢軍區衛生學校撤銷。1974年,武漢軍區衛生學校復校并更名為武漢軍區軍醫學校,校址遷至河南省平頂山市,漢口慈善大樓則另作他用。 (據《武漢文史資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