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初夏的北京,生機盎然。一場陣雨過后,天安門廣場上的鮮花顯得格外嬌艷。 5月21日,全國政協十三屆三次會議開幕。全國政協十三屆三次會議應出席委員2151人,實到2057人。全國政協主席汪洋代表政協第十三屆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會,向大會報告工作。 5月22日,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開幕。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應出席代表2956人,出席2897人。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代表國務院向大會作政府工作報告。 兩會期間,人大代表、政協委員通過議案、提案、建議、發言等多種方式討論國事、建言獻策。其中有不少涉及社會組織、慈善事業,將對社會組織、慈善事業的發展產生重要影響。 弘揚志愿精神 政府工作報告在提到新冠肺炎防疫工作時指出,廣大醫務人員英勇奮戰,人民解放軍指戰員勇挑重擔,科技工作者協同攻關,社區工作者、公安干警、基層干部、新聞工作者、志愿者堅守崗位,快遞、環衛、抗疫物資生產運輸人員不辭勞苦,億萬普通勞動者默默奉獻,武漢人民、湖北人民堅韌不拔,社會各界和港澳臺同胞、海外僑胞捐款捐物。 志愿者的作用受到了積極肯定。如何進一步發揮志愿者的作用,引導更多人參與志愿服務? 據《中國社會報》報道,全國人大代表周洪宇建議:一方面,總結凝練此次抗疫志愿者服務精神。將抗疫中志愿者無畏逆行的犧牲精神與“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精神有機融入,讓志愿服務與城市發展治理攜手同行,使其最終成為城市運轉服務保障工作中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 另一方面,打造國家級公益志愿服務平臺。在平臺下給予志愿服務者切實的支持,讓愛心善舉更好地融入到社會建設中去,讓志愿者有成就感、老百姓有獲得感,將抗疫志愿精神發揚光大。 此外,要建立社區與志愿者組織的聯絡溝通服務機制,加強志愿組織、志愿服務、抗疫志愿精神的宣傳和研究,不斷推進志愿服務工作社會化,提升公眾的志愿服務意識及對志愿服務的認可。 推進志愿服務,首先要做好志愿者權益保障。“保護志愿者就是保護社會的良心。”全國政協委員、安徽省律師協會副會長周世虹建議,在為志愿者提供專業培訓的同時,也應提供必要的防護用品,以及餐飲和交通保障,并為志愿者購買保險,讓他們能夠全身心投入志愿服務工作。 “志愿服務雖然是無償的,但也是有成本的,不能總讓志愿者自己承擔,時間久了會給志愿者造成壓力和負擔,影響志愿服務的積極性。”全國人大代表、寶貝回家志愿者協會理事長認為,可以引導愛心企業設立專項基金,解決必要的志愿服務開支,并對在志愿服務中發生意外、陷入困境的志愿者進行救助幫扶,保障志愿者權益,呵護志愿服務精神。 推動慈善組織發展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支持社會組織、人道救助、志愿服務、慈善事業等健康發展。怎樣才能做到這一點呢? 據《中國紀檢監察報》報道,此次參加全國兩會,全國政協委員、中央電視臺主持人白巖松帶來了一份加快推進公益慈善組織在重大突發事件中應急響應機制改革的提案。在白巖松看來,公益慈善組織在重大突發事件面前,存在“小馬拉大車”的情形,很難把所有事情做好。“它固然有能力不足、需要快速提升的地方,但更多的是機制不順暢,所以應當進行相應改革。”白巖松認為,各級政府要高度重視慈善機構在重大突發事件中的應急響應。公益慈善組織公開透明的問題,也應該用機制去解決,比如規定疫情初期發布會一天一次、中期三天一次等。 從參與希望工程開始,白巖松與公益慈善組織打了將近30年的交道,他還兼任中國紅十字會副會長。“疫情期間,大家高度關注公益慈善機構。我們必須去思考問題出在哪里,如何進行相應的改革。” “面對突發性公共危機事件,應重視發揮社團組織的作用。”全國政協委員、澳門基金會行政委員會主席吳志良表示。 據人民政協網報道,吳志良指出,社團具有廣泛的聯系網絡、多元的傳播方式與信息渠道,而且接近基層和弱勢群體,可快速傳播公共危機信息,避免謠言蔓延,疏導與穩定民眾心理。當政府資源有限時,社團組織募集資源可緩解物資偶發性短缺。例如,此次應對新冠肺炎疫情的過程中,澳門婦女聯合總會獲熱心人士捐贈兒童口罩,直接向10歲以下澳門居民免費發放;工聯、街總、婦聯轄下服務點協助政府配售口罩等。 在協助災后重建方面,吳志良認為,社團組織也可以發揮重要作用。一是撫慰災民與受危機影響的居民,助其樹立信心,重建家園;二是參與危機評估,通過收集信息數據,協助政府評估與確認受損群體及受損程度,確定重建的優先次序,評估資源運用和危機管理績效,提供重建建議;三是給予受危機影響的企業或機構員工物質援助,加快恢復運作。 據澎湃新聞網消息,全國人大代表邱光和建議,要提高慈善組織透明度、強化慈善事業公信力。 首先要完善慈善信息公開的專業性規則。一方面縮短信息公開的規定時間,增加慈善項目實施過程中的信息公開頻率,制定更加嚴格的慈善組織信息公開制度,同時對于突發性慈善項目的信息公開,要制定詳盡有效的規則和機制;另一方面建議由民政部牽頭,引領行業相關權威組織,對慈善組織展開個案募捐的行為,給出官方法律解釋和指導意見,明確制定合規手冊。 其次,要健全慈善組織監管體系。通過建立獨立第三方評審機制,按照收入數額高低劃分慈善組織,進行差異化評審,鼓勵社會公眾和媒體監督;通過積極推動慈善行業協會的形成與發展,鼓勵行業協會制定相應的行業標準,通過同業間的監督與競爭,形成行業自律機制;通過加強對慈善組織的指導和監督,對不達要求的慈善組織要依法處罰,并向社會公示處罰結果。 同時,要構建公益慈善生態系統。一是利用互聯網、區塊鏈等信息技術構建公益慈善管控中臺系統,確保每筆善款善物的捐贈全流程可追溯和可監管;二是強化人才隊伍建設。要建立慈善從業人士的專項的薪酬機制和發展機制,引入有國際慈善事業運營背景的高端人才。此外,要建立有公信力的榮譽系統,對于堅持慈善行為的人給予相應激勵和榮譽,以標桿、典型的力量激發全民慈善的熱情。 鼓勵社會養老 目前,我國60歲以上的老年人口達2.5億,占總人口的17.9%。養老問題越來越受到關注。 澎湃新聞從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陳霞處獲悉,今年她將向大會提交一件關于應對老齡社會問題的提案。 陳霞在提案中寫道,到2050年前后,我國老年人口將達4.87億,占總人口的34.9%。到21世紀下半葉,老年人口仍將保持在3億以上,老齡化程度為31%左右,老年人口規模、老齡化程度以及高齡化程度都將在較高水平上保持基本穩定。中國已經進入并將長期處于老齡社會,這是21世紀中國的一個重要國情。目前,針對老齡問題的有衛健委的老齡健康司、民政部的養老服務司、人社部的養老保險司以及中國老齡協會和老齡工作委員會辦公室等部門。現在已到設立一個直屬國務院的老齡事務部來應對老齡化問題的時候,以便建立集中統一、職責清晰的老齡事務部門,將上述部門的職責整合,以加強政府主導的統籌功能。 陳霞在提案中提到,養老同安全、醫療、教育和社會保障等領域一樣,屬于公共服務的范疇,政府要起到主導和托底保障的作用。但是,隨著老年人口快速增長,社會日益多樣化的養老服務需求已無法僅僅依靠政府來滿足,應整合各類資源,激發、培育、引導各類社會力量,共同參與承擔養老服務的社會責任,彌補政府養老的不足。培育社會力量需要調動公益性社會組織在養老服務中的積極性,保護養老服務志愿者的權利,提升其服務理念、水平和質量,推動形成志愿者文化。同時進一步深化養老服務的“放管服”改革。政府要以更加開放的態度來看待社會力量,向有質量保障的民間養老組織購買養老服務;完善養老機構的準入制度和扶持政策,放寬準入條件,降低準入門檻,引導有意愿、有資質的民間力量到民政部門登記、備案,以便政府加強對社會力量養老服務的監管、引導、協助、服務;形成政府和社會養老服務之間的良性互動。 據《江西日報》報道,全國政協委員、新余市副市長陳文華長期關注養老難問題。今年,陳文華結合新余“黨建+頤養之家”養老模式,在深入調研的基礎上,就完善養老護理體系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和建議。 “從統計數據來看,2019年末全國60周歲及以上人口約有2.54億人,但目前全國養老護理從業人員僅30余萬名且素質參差不齊。”陳文華說,除養老護理人員緊缺外,家庭養老護理常識缺乏、專業能力有限等問題,也直接影響著全社會養老服務質量和水平,必須予以重視。 陳文華認為,完善養老護理體系,要與時俱進倡導養老護理新理念,改變以往傳統觀念中進養老院是兒女不孝、重物質贍養輕親情慰藉等看法和做法,推動形成與時代發展相適應的養老護理理念。要多措并舉構建養老護理職業體系,通過開展免費培訓助力就業、加大職業教育培訓力度、增加養老機構管理人員專業培訓等,推動社會養老機構正規化、標準化建設。 圍繞廣泛動員加強全民養老護理培訓,陳文華建議,要重視發揮家庭養老不可替代的作用,鼓勵支持家庭成員參與養老護理知識技能的學習提升;探索構建養老護理志愿服務模式,比如推廣“養老銀行”等自助互助居家養老志愿服務模式,將養老服務志愿者的服務時間計入“時間銀行”系統,在志愿者或者其家人需要享受養老服務時能從系統中免費“提取”服務,以此調動全社會參與養老服務的熱情。 (據公開報道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