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中國發展簡報/文 平臺型機構優勢凸顯 隨著疫情的常態化,一些樞紐型社會組織更加關注執行型社會組織的生存壓力,主動與其比肩作戰,一起討論解決方案。 南都基金會在4月底就聯合16家基金會,共同發起對湖北公益支持的聯合行動項目。除此之外,還通過資助信息的共享,實現資源有效匹配和協同,在行業層面提供了相應的數據支持。 當災難降臨時,大家對于捐款的熱情空前高漲。比如,恩派到3月底就已經籌集90萬元,發包了33個項目,動員將近16萬人群。很顯然,在這個時期,樞紐型機構的組織力量就會凸現出來。 也有一些咨詢機構,通過線上,與其他國際組織分享中國企業成功的抗疫經驗,變成疫情中對接需求的平臺,將平臺資源轉化為疫情中的一個對接媒介,發揮了特殊作用。 有很多樞紐型組織與執行型組織形成聯盟,發揮各自優勢,抱團取暖。 南都基金會允許伙伴靈活調整資金用途,同意把資金調整為人員經費,這一原則據說到現在一直延續。同時,允許伙伴根據實際情況調整項目周期和撥款節奏,比如原本兩筆撥款的,有可能改成三筆撥款,并在一些專門針對人員經費的支持上,開始設計一些小額資助項目。 除了社會組織之間的協作以外,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發生之后,還應倡導地方政府在應急預案中納入建立政策應急救災協調平臺機制,這有利于社會組織有序參與救災。 共同的擔憂能否共同應對? 由于經濟下行疊加今年的疫情,基金會、平臺機構、地方性資源,能否坐在一起商討共同的對策。 據不完全統計,整個行業項目大概減少60%,有的機構自身項目同比減少40%。對于后疫情時代,社會組織的存活,需要政府做一些支持。 雖然各種調查數據顯示,社會組織受疫情影響的幅度其實絲毫不比企業小,但是一些減免政策社會組織只能享受到4月份,在這些政策的倡導方面社會組織需要聯合呼吁和發聲。 這就需要樞紐型社會組織發揮引領作用,聯合大家共同建立行業危機應對指南,包括樞紐型組織應該怎樣去對接資源? 有哪些平臺?一線組織有哪些對策?是不是應該相互借鑒?也可以做一些線上產品的整體部署和規劃,共同聯合申請一些政府購買或行業引領項目。 被疫情“放大”了的問題 這次疫情也放大了很多社會組織的問題。比如,機構項目執行能力怎么樣?政府購買的力度夠不夠?還有資金難以為繼、人才流動增大等。 其中,社會組織人才流動長期保持在30%以上,一直是行業老大難問題,尤其具有衛生防護知識和緊急救災能力的人才更為稀缺。 但是如行業協會這類組織,因為有技術資源,可以通過智能機器人消毒、遠距離測溫、無人機管控等在疫情中發揮作用。那么公益類社會組織,就要思考自己的專業能力是什么?尤其從社會組織的發展階段來看,從創始期到專業能力建設期,再到政府購買服務階段,公益組織是不是有能力通過這次疫情大考?從某種程度來說,疫情是在檢驗社會組織能否等到走入下一個階段的能力和時機。 樞紐型社會組織的發力點 對整個行業來說,未來社會組織可以在四個方面發力: 第一,要有序地參與社會治理活動,但要融入大局。在對接政府、積極融入政府聯防聯控體系方面,要表現得更有秩序感,即在各條戰線上,社會組織更多要以幫忙不添亂的姿態,在有需求的群眾中提供精準的服務。 第二,要以專業為本,但要更注重以需求為先。在社會治理現代化的要求下,社會組織更需要緊扣專業和需求,尤其是凸顯使命感和價值觀的防控需求,以自己的專業特長為起點開展服務。 第三,要更加精準地定位,并做一點查漏補缺。社會組織參加防疫,要在政府、企業力所不能及的地方發揮作用,才會成效明顯。 第四,全程參與,持續服務。從疫情開始到現在,社會組織可能一直奮戰在一線,但是在后疫情時代,社會組織要向更持久的方向邁進,包括走出去的步伐,還有行業之間的聯盟更穩定,要全程參與到后疫情時代的社會治理當中。(據中國發展簡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