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民政部培訓中心雙師型講師 盧磊/文 左 安浦園社區隸屬于北京市東城區龍潭街道,屬于回遷社區,內有老居民樓、回遷樓和商品樓,屬于典型的老舊混合社區。左安浦園社區黨委、居委會和服務站成立于2006年,其有著重視居民參與和社區自治共治的傳統,社區黨委和居委會十分注重社區社會組織培育發展工作,并通過創新性的實踐行動指導和引導社區社會組織助力社區治理和服務創新,并取得了較好成效,并在探索社區治理模式上起到了很好的引領性和示范性作用。 左安浦園社區治理進程 在左安浦園社區十余年的發展歷程中,有兩個重要時間節點,即2009年創設的“情暖五色土”黨建服務品牌和2016年創立的“公益認領”治理模式。因此,我們可將其社區社會組織培育發展可以大致劃分為三個階段:2006-2008年,社區初創早期階段的居民動員和社區參與;2009年-2015年,以“情暖五色土”為代表的成長期的居民參與和社區社會組織初步發展;2016年至今,“公益認領”模式下的正處發展期的社區治理和社區社會組織再發展。 其中,“情暖五色土”是以社區建設、社區服務和社區幫扶為中心,以社區黨員志愿者提供志愿服務為載體的社區公益服務項目,具體包括“紅色課堂”(社區教育)、“綠色衛士”(綠色環保)、“粉色驛站”(居民幸福)、“橙色使者”(鄰里和諧)和“藍色守護”(社區關愛)。“社區公益認領”治理模式,即社區黨委、居委會和服務站基于社區及其居民的實際問題和需求,使用黨組織服務人民群眾經費和社區公益資金等相關費用,將社區問題或需求轉化為若干基本服務內容(活動或項目),在轄區范圍內面向社區社會組織、轄區單位和社區居民開放認領申請,并采取項目化方式進行運作管理的一種廣泛動員社區力量參與公共事務的自治共治模式。 “公益認領”模式實踐經驗 通過對社區社會組織負責人和骨干成員的深度訪談發現,左安浦園社區社會組織的培育發展與其社區治理的整體行動計劃(“情暖五色土”和“公益認領”)緊密相關,而這也賦予了該社區進行社區社會組織培育發展的獨特經驗。限于篇幅,本文究其突出做法和可鑒經驗進行呈現和分析。 一是社區黨委和居委會有著十分清晰且具有戰略性的社區社會組織發展規劃、推進路徑和發展方向。具體而言,就是從最初的“推銷自己”(通過不同方式讓社區居民認識基層社區組織)和建立需求評估機制,到服務活動化(以具體活動開展社區服務),再到活動項目化(以項目化方式整體推動社區發展),再到項目組織化(依托項目培育社區社會組織),再到組織公益化(實現社區社會組織向公益屬性轉型),最后到公益社會化。從左安浦園社區的具體實踐來看,截至目前的發展過程很好地遵循了當初的整體規劃且已基本實現,當然對于社區而言的公益社會化還需要繼續深入探索。 二是注重將社區社會組織培育與社區整體工作及其各種實際問題和需求緊密聯系在一起。換句話說,左安浦園的社區社會組織培育工作納入到了社區工作的重要內容,社區社會組織的成立目標或者轉型方向與社區治理議題和民生需求緊密對接,而且并非行政任務導向的,其是目標導向和成效導向的。這讓社區社會組織真正成為了基層社區治理的助力器、社區居委會的好幫手,比如社區內較多文體組織的公益屬性多與社區助老服務、少年兒童服務緊密結合,這就很好地回應了社區“一老一小”兩類人群的服務需求。 三是依托“公益認領”的全過程賦能和全方位保障,讓社區社會組織培育更落地。“公益認領”讓社區社會組織培育發展有了實實在在的載體和具體抓手,解決了思想重視但行動不足的突出問題。“公益認領”的操作過程(需求征集與分類分析-活動與項目征集發布-認領意向會-培訓、實施與督導-總結評估)的每一個環節都為培育社區社會組織提供了契機,并能夠讓每一次培育賦能轉化為有效落地的具體行動,比如創意想法的引導激活、活動或項目設計的輔導支持、實施難題的助力解決、社會資源的有效引入和服務經驗的宣傳推廣等。還有包括資金支持、場地支持、培訓賦能、社區宣傳、引入師資、外出學習和搭建平臺等面向不同社區社會組織的針對性保障措施。 四是在以社區居委會為主要培育力量的同時,善于借用外部力量培育發展社區社會組織。在培育策略上,左安浦園社區選擇了以黨委和居委會為主、以外部專業力量支持為輔的做法,主要是基于熟悉度、持續性和方向性的考慮,但同時該社區還較為開放性地引入外部力量助力社區社會組織培育發展。比如,“掌上明珠”攝影隊便是在外部攝影老師的指導和帶領下成立并發展起來的,他們還依托攝影攝像技術與其他社區社會組織進行了充分聯動;再如,夕陽天使志愿服務隊在發展過程中遇到困境時,社區主動引入了“福壽百年”助老服務組織,全力協助該志愿服務隊再度發展。 五是從早期關注領袖到后期注重管理團隊建設,提升社區隊伍的組織化程度和規范化水平。“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這句話形象地說明了團隊領袖和帶頭人的重要作用,但是在社區社會組織培育過程中也已經顯露出組織領袖發生變化引來的發展危機,并提醒我們培育發展社會求社會組織應注重管理團隊的培育和建設,左安浦園社區在這一方面也進行了積極探索,即通過建立每支隊伍的“三人管理小組”來強化管理力量和組織規范性,同時為組織領袖增添助手、減輕壓力。當然,這其中也有組織發展接力和傳承的深入考慮。 社區社會組織主要成效 一是社區社會組織的數量明顯增長。從2008年的4支到2015年的11支再到2019年的17支,呈現明顯的遞增趨勢,且涌現出了以中青年居民和社區在職黨員志愿者為主要力量的社區社會組織。在老牌社區社會組織穩步發展的同時,新生社區社會組織也得到一定發展,在回應和參與社區治理難題上逐步彰顯力量。 二是公益性或兼具公益性的社區社會組織明顯增多。這一變化在左安浦園社區顯現的最為充足,其得益于“情暖五色土”和“公益認領”兩大社區品牌的積極引導,無論是公益類組織,還是自益類、互益類組織,均能夠通過認領公益活動和公益項目助力社區建設和民生服務,社區社會組織的公益性和公共性增色不少。 三是社區社會組織真正成為了社區治理和民生服務的重要力量并助力了社區減負增效。這些組織在社區疫情防控、環境治理、助老助殘服務、軍民互動、文化生活、社區教育、社區安全等諸多方面都進行了豐富多彩的創新實踐,涌現了很多溫暖的助人故事和生動案例。這些組織也拓展了社區居民參與社區公共事務的渠道,發揮了居民自治的有效力量,也對實現社區減負增效增添了力量。 四是更新了社區相對有限的資源和資金的分配方式。左安浦園社區依托公益認領實現了社區資源分配方式的變化,在培育發展社區社會組織的過程中,實現了居民表達需求、居民議事協商、居民提出方案、居民落地實施的系列性、整體性、全過程居民參與,也以此實現了社區居民從早期被動參加到后期主動參與、從問題提出者到方案建言者再到具體行動者的雙重轉變。 五是推動“三社聯動”升級為“四社聯動”、多元共治。左安浦園社區社會組織的不斷發展,使得其在基層社區治理格局中的影像日漸清晰、影響不斷增強,更促使其成為社區治理的持續性內生力量,也是“三社聯動”利益主體之外的第四個參與力量。再加上基層黨政部門和轄區單位等參與主體,這便呈現出了多元共治的發展格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