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本報記者 隋福毅 體育公益事業是體育與公益的有機結合,是助力體育產業發展的同時增進民生福祉的重要社會活動。2019年8月10日,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體育強國建設綱要》,指出要精心培育和發展體育公益文化,并且積極培育具有良好品德和優秀成績的明星運動員,組織他們開展體育公益活動。由此可見,國家越來越關注體育公益的作用、重視體育公益活動的發展,希望通過體育公益活動弘揚中國特色的體育文化,營造全民參與的體育氛圍。 為全面展示中國體育公益事業的發展,清華大學體育產業發展研究中心借助大數據檢索與分析技術,詳細梳理了2019年1月1日至2020年7月1日之間中國體育公益發展現狀,完成《2019-2020中國體育公益報告》并于近日發布。 《報告》顯示,2019-2020年,參與體育公益活動的企業和群眾人數越來越多,活動類型越來越豐富多樣,募集公益金額穩步增長。中國體育公益事業呈現繁榮發展的局面。不過,未來,中國體育公益發展仍面臨著諸多挑戰,需要體育公益事業積極聯動資源,處理好政府、市場和社會之間的關系,進一步推動體育公益事業加速發展。 體育設施建設類公益活動最受關注 《報告》對2019-2020年中國體育公益發展現狀的梳理,主要從參與企業數量、活動場次、活動人數、媒體報道量、籌集公益金額等方面進行。同時根據捐贈形式不同,《報告》將體育公益活動分為體育設施建設、體育文化宣傳、體育人才培養、運動員支持、特殊群體支持、轉移捐贈六大類。 體育設施建設包括體育場地建設,體育設施、體育器材、體育用品捐贈等,是發展體育的基礎。在六類體育公益活動中,體育設施建設類的活動場次、活動人數、媒體報道量、募集公益金額最多,說明社會各界都非常重視體育基礎硬件設施的建設,也獲得了廣泛的媒體關注。 體育文化宣傳主要目的在于推廣體育文化、弘揚體育精神、鼓勵更多的人參與體育運動。體育文化宣傳類的企業與媒體參與度較高,但活動的參與人數較少。 體育人才培養主要是指培養運動員、裁判員、經紀人、體育產業管理人才等,也包括體育后備人才,特別是青少年運動員的培養。體育人才培養類的綜合數據較為均衡,活動人數則相對占比較多,說明社會各界重視體育人才的發展,加強對各類體育人才的培養是一個良好的社會趨勢。 運動員支持類活動主要通過對存在重大傷痛或者生活上有困難的運動員給予資金支持等,幫助解決體育運動員存在的痛點問題。運動員支持類的各項數據占比都最少,企業數量和活動人數甚至都不足1%,說明社會各界對存在重大傷痛、生活上有困難的運動員或者是退役運動員的關注不夠,資金投入也很少。 特殊群體支持類活動通過體育相關活動籌集資源,用以幫助和支持需要受到重視或者是患有重大疾病等人群。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很多企業都通過體育公益捐贈對疫區的人進行扶持和幫助,所以企業數量占比較多,充分體現了企業的社會責任感,積極履行社會義務。相對來說,參與活動的人數較少。 轉移捐贈類通過線上與線下體育活動的交互,實現對環保、愛心救助等方面的線上捐贈,因其操作的便利性,使得眾多的人民群眾樂于參與活動,因此活動人數相對較多。但是對比其他的活動類別,企業數量、活動場次、媒體報道量的比例不占優勢。 東部沿海省市體育公益 發展較好 從地域分布情況來看,中國北部省市以北京市為代表,南部省市則以廣東省為代表,對體育的重視程度較高,其體育公益活動開展較為活躍;東部沿海省市地理位置優越、經濟實力較強,體育公益活動數量較多。相比之下,西部省市由于經濟發展水平、社會資源等因素限制,在體育公益活動方面活躍度較低。其中,廣東省、山東省、北京市、湖北省和河南省開展體育公益活動數量最多。 在以上五省市中,廣東省開展的體育公益活動場次達到了104場,也是唯一一個在活動場次上超過了100場的省份,占到了整體的9.05%。廣東省、山東省、北京、河南省的體育設施建設類占比最多,說明這四個省市都注重改善體育硬件設施的條件。湖北省的特殊群體支持類占比最多,新冠肺炎疫情是最大的影響因素,社會各界都重視通過多種方式扶持處于疫區的群眾,共同抗疫、共渡難關。 其次,《報告》顯示,以上五省市在開展體育文化宣傳類、體育人才培養類的活動時較為均衡,占比平均。開展最少的體育公益活動就是運動員支持類和轉移捐贈類,說明社會對運動員的關注度不夠,也尚未充分利用線上線下的交互平臺進行體育公益。 挑戰與機遇并存 2020年初的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嚴重沖擊著體育產業的發展。為了有效控制疫情,必須在合理范圍內限制公眾出行,控制群眾聚集性活動。在外部環境因素的作用下,中國體育公益事業的發展也受到了極大的影響。 《報告》指出,一方面,新冠肺炎疫情的長期性、持續性將會嚴重影響流通的資金鏈,體育公益組織面臨著基本的生存問題。由于受到各種限制,體育公益組織籌措的項目會被無限延期,但同時,組織仍需支付員工工資、辦公用房租金等費用,管理成本隨著時間的延長在不斷增加。另外,許多合作企業可能出現違約或是難以維持經營而倒閉等情況,組織收入及募集的募集公益金額明顯下降,籌資難度增大。 另一方面,受疫情影響,體育公益活動的總量也在下降。由于疫情的傳播力較大,許多線下活動被迫轉為線上、集體活動難以組織,而一些貧困地區因為條件有限無法開展線上活動,體育公益活動的呈現效果與疫情前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異,活動的質量和影響力也會受到限制。 不過,《報告》同時也指出,新冠肺炎疫情對中國體育公益的發展也有著積極的作用。它發現了目前體育公益組織的管理問題,加快組織管理模式的轉變,又催生了新興的體育公益活動發展形式,促進活動的轉型升級與高質量發展。疫情的特殊性也讓體育公益活動有了更明確的指向性和更高的要求,以便更好地應對突發的社會公共衛生事件。 總的來看,中國體育公益事業的發展正在穩步前進。中國體育公益在持續發展的同時,也體現出一些新趨勢,或為中國體育公益事業帶來新機遇。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新技術持續賦能體育公益,傳統與現代媒體的結合成為了體育公益發展的有力助手,文化、體育與文藝界的榜樣參與活動能夠擴大體育公益的影響力,在國內外的合作間不斷開拓體育公益的新視野與新市場,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啟發也能促進體育公益的轉型升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