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蘇小星 在 廣州,社區的活力正被撬動起來。 天河區長興街,舊木板做柵欄、廢舊輪胎變花盆……近百名街坊化身園丁,在一片荒地之上搭起社區花園,種上豆角、菜心和番薯葉,待到收獲時便送給社區困境長者; 番禺區傍西村,當地流動兒童在一個工廠天臺參加一場別開生面的故事會。原來,是制衣廠老板娘阿霞等三位媽媽,在捧著故事書給孩子們講故事,為這些孩子的生活增加不少樂趣。 黃埔區大沙街,社區慈善捐贈站點的設立和長者居家安全改造項目,一時之間成了社區街坊們熱議的話題,居民、企業紛紛捐款,為22戶長者完成了居家安全改造,200人次參與項目的驗收。 像長興街、傍西村、大沙街一樣掀起社區愛心浪潮的公益行動,在廣州兩千多個社區之中不計其數。一個個扎根于社區的社會組織正多方聯動,通過一個個‘小而美’的項目,帶動居民或建設美麗社區,或關愛陷入困境的鄰居……以力所能及的方式實現自身的社會價值。 廣州市慈善會相關負責人認為,當下,社區慈善已不再局限于‘慈善’,而是以‘民生需求’為導向,充分發揮社區慈善幫困扶弱、盤活資源、激發潛能的作用,日漸滲透到社區治理的方方面面,成為社區治理的有力驅動力量。 社區花園: 一齊建設自己的社區 陳哲銘是一名70后,土生土長的長興街人。平日里,他經營著自己的貿易公司;走進社區,則轉身一變成了街道社區花園的園丁,打理自己和街坊一起種下的花草蔬果,忙得不亦樂乎。 “花園前身是一片荒地,因為蚊蟲多,誰路過都會避開。”陳哲銘說,改變發生在2019年5月,廣東省嶺南教育慈善基金會和廣東嶺南至誠社會工作服務中心攜手該街道黨群服務中心,通過兩場工作坊邀請街坊一同打造長興街社區生態園,在社區推廣食農教育。 厚土栽培、起壟種植、搭棚布道……在華南農業大學林學與風景園林學院“繪社坊”社區營造與自然教育團隊的指導下,陳哲銘等近百位街坊拿起舊木板做柵欄和種植箱、廢舊輪胎變花盆,花了數周時間布置出步道環繞,種植箱和堆肥箱一應俱全的生態園。 如今,長興街社區生態園結合社工站服務項目,推出了垃圾分類、為長者送蔬果等活動。7個志愿者家庭在種植箱種植作物,等作物有了收成,就分享給社區的困境長者;如果栽種觀賞植物,也會拿出去義賣,用于社區公益項目。 在長興街社區花園建成的一年后,2020年7月,從化良口鎮碧水新邨社區花園也誕生了。這是嶺南基金會社區花園的2.0版本,攜手良口社工站共同推進,但在長興街經驗的基礎上增加了協作環節,并在后期豐富了教育元素。在碧水新邨社區花園工作坊上,村民通過協作環節,紛紛扮演起設計師。 碧水新邨五保樓里70歲的華叔作為村民代表之一,與多方代表共同討論花園的設計方案,在大白紙上寫下自己的想法。后來,他拿起鋤頭除草、清理雜物。與華叔同住一棟樓的棠伯盡管行動不便,但只要聽到樓下志愿者大喊一聲“我們需要水!”他就會立刻把澆灌花草的水管接上家里的水龍頭,一股清亮的水便“嘩啦嘩啦”地灑向花園。 孩子們則紛紛在花園涂鴉,親手撿拾鵝卵石鋪路,用木頭搭建“昆蟲屋”……村民共同努力,把設計圖變成現實:樓下一片雜草叢生的荒地,逐漸變得色彩斑斕。 黃義認為:“花園的建成只是第一步,接下來,社區的每個人都需要參與花園的維護和發展,這是一個長期的積累過程。”他透露,碧水新邨社區花園為此還在設計中融入了自然教育理念,如今已開展2期自然教育活動,希望通過一系列豐富多彩的活動,走出一條可持續發展的道路,打造可復制、可推廣的社區花園模板,讓更多社會資源關注和推廣。 城市支教: 為鄰居孩子讀故事書 番禺區傍西村外來人口超過九成,大多在村里的工廠上班,因為要經常加班,所以也很難顧及孩子的需求。缺少陪伴的孩子們,對所在社區更是缺乏認同。 2018年7月,廣東省千禾社區公益基金會發起了城市支教項目,邀請志愿者走進社區,持續為流動兒童提供高質量的陪伴和教育活動。 傍西村一個制衣廠的老板娘阿霞,便是最早加入其中的一名志愿者。“我是兩個孩子的媽媽,當時是希望讓別的孩子也能喜歡上閱讀。”她回憶道,“在我們找開故事會的地方時,一個工廠老板娘直接把自己工廠的天臺給我們用。” 在阿霞的記憶里,工廠只有嘈雜的機器聲,可那天卻給每個志愿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個工廠因為一場故事會,充滿了閱讀聲、孩子的笑聲。”她說,那位工廠老板娘甚至親自做了一桌好吃的菜款待孩子們,“那幸福的笑容真的忘都忘不掉。” 與此同時,傍西村的各個角落也傳來朗朗讀書聲。傍西公園里,紅霞帶著兩個娃,拎著書袋來到公園,準備就地開一個繪本故事會。她說,當時自己叫住了6個正在追逐打鬧的孩子:“要不要來講故事,玩游戲?”一聲“好哇”,圍攏過來的孩子們馬上席地而坐。 翻開繪本,公園故事會之夜開啟。等到繪本故事都講完了,孩子們卻意猶未盡,便開始自己講故事,講笑話,玩腦筋急轉彎。最后,原本互不相識的孩子們,竟然一起玩起了籃球。 過去一個多月,千禾在廣州多個外來人口聚居社區召集了95位志愿者,為社區帶來459場故事會,服務了316個家庭、累計4366人次。 項目負責人梁海榮表示:“當社區里出現越來越多的讀書會、故事會,社區孩子們能夠感受到社區的友好與溫暖,也更容易喜歡上閱讀,讓他們更專注,更愿意思考問題,閱讀能力不斷提升。” 在梁海榮看來,這些改變恰恰需要由社區街坊來參與創造。一方面,“只要有人參與,我們就會配備書袋和優質童書,并且傳授活動經驗”。這種低門檻的設計,易于鼓勵社區居民參與活動;另一方面設計了四人小組模式,“志愿者可以互相配合,避免單打獨斗,擅長讀故事的、擅長組織人群的,各有分工”。 梁海榮透露,接下來,“會持續開展閱讀活動,并且在此基礎上設計更多適合兒童的社區課程,讓不同興趣的志愿者加入進來,更全面地支持兒童的成長;此外,通過志愿者個人生命故事分享、啟動儀式、慶祝儀式等方式,加強志愿者的凝聚力和價值感,持續穩定地為孩子們提供服務,形成有愛溫暖的社區氛圍。” 耆樂安居: 為困難長者建溫馨的家 家住黃埔區大沙街的鐘愿(化名)今年90歲,患有高血壓、痛風、關節炎等老人病。他住的土坯房門口高高的門檻和臺階,將行動不便的他困在了房子里。社工站獲知鐘愿的情況后,便通過耆樂安居項目聯動黨員志愿者和改造公司工作人員,上門為鐘愿家加裝了兩個扶手,實現了他走出去的心愿。 實際上,像鐘愿一樣有居家安全改造需求的長者不在少數。2019年,由廣州市慈善會、廣州市善城社區公益基金會主辦,廣州市社會工作協會 協辦的“耆樂安居”項目在廣州市各社區實施,為社區長者提供居家環境改造服務,由慈善捐贈站點(社工站)連接社區資源,撬動社區力量給予支持。 為落實該項目,大沙街在社區、學校開展了首次大規模的義賣、義演活動籌集善款。在廣州市第86中學初中部,不少學生將項目的籌款鏈接轉發到了自己的朋友圈和微信群,“星期五放學后,學生還和社工一起義賣,不少老師十分‘給力’地捐款,并廣為傳播。”聶遠芳說,當時籌集了5萬余元,幫助包括鐘愿在內22名長者改造了居家環境。 而在黃埔街,社工站為了居家安全改造搭建起安全聯盟單位,通過街道推薦和自行走訪,帶動社區企業、單位、黨組織等參與進來。此后,有的發動黨員、團員參與前期宣傳、入戶篩查;有的組織親子家庭參加跳蚤市場,為項目籌到了萬元善款;有的施工單位甚至減免了上萬元人工費。 2019年起,廣州市慈善會聯合廣州市善城社區公益基金會推動全市設立社區慈善捐贈站點、社區慈善基金,旨在以小資金撬動大服務,用小投入激活大活力。廣州市善城社區公益基金會副秘書長羅瑩表示,截至目前,在廣州市慈善會設立的社區慈善基金有32個,并籌集善款逾37萬元,其中部分資金用于耆樂安居等項目。 “我們希望以耆樂安居長者居家安全服務為試點,探索打造廣州市‘社工+慈善’品牌項目。”羅瑩透露,“24個慈善捐贈站點(社工站)試點共完成了291個價值不超過500元的輔助包服務,目前來看,居家安全服務的確解決了一部分長者的痛點。 “但從整體上看,各個社區慈善基金其實還在探索如何更好地撬動社區活力。如何調動志愿者的積極性,連接更多的社會愛心資源仍是大家需要思考的一大問題。”她說,“接下來,善城社區公益基金會培育更多的社區基金,從中摸索出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 (據《善城》雜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