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10月16日,當“母親健康快車”再次駛入納雍縣人民醫院看望小鳳(化名)的時候,病床上的她已經能開口告訴旁人自己的病情了。 四天前的夜里9點半,遠在約50公里外的董地鄉的小鳳由于宮外孕導致腹腔出血和幾次暈厥,接到她家人求助電話的“母親健康快車”10分鐘便趕到,經過1個小時車程將其送至縣人民醫院,立即實施手術,凌晨3點鐘終于轉危為安。 回想起當天送院時的危急情況,小鳳的公公婆婆在一旁淚眼婆娑,但還是一連感嘆“母親健康快車”的迅速和專業。而此刻,來探望的“母親健康快車”工作人員已駕車離去執行下一個任務了。 就在同一天,新一批共10輛“母親健康快車”在貴州省畢節市納雍縣集結出發,分別駛向黔貴高原的10個縣,給更多的“小鳳”送去生命的力量。 畢節地處貴州西南,是我國唯一以開發扶貧與生態建設為主題的試驗區,脫貧任務艱巨,納雍縣、威寧縣、赫章縣是這里最后三個未摘帽的貧困縣,一度曾有“納威赫,去不得”的說法。 近年來,這三縣經濟發展水平和公共及基礎設施建設大為改觀,不斷深入的精準扶貧工作在其中居功至偉,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發起的“母親健康快車”即是其中健康扶貧的典型實踐,它面向貴州等西部貧困地區的女性,通過輸送健康服務、健康理念和健康知識的方式,幫助受助地區降低婦科病發病率、孕產婦死亡率,全面提高女性健康水平。 2003年7月27日,正是100輛“生命之車”由首都北京駛進當時貴州全部的98個縣,才拉開了“母親健康快車”送抵健康的使命征程。當年次日,患40年子宮脫垂之久的劉興秀便成為該計劃有史以來的第一個受益者。 從劉興秀到今日的小鳳,17年來,承載著女性關懷的滾滾車輪從貴州駛向全國,30個省(市)超7000萬人次因此受益。 除了孕產婦的緊急救助,定期開展下鄉健康知識普及和義診,也是每一輛“母親健康快車”肩負的重要任務之一。 10月17日上午,“母親健康快車”首次載著義診團隊緩緩駛入納雍縣樂治鎮。 義診團隊甫一就位,顧不上飄著的細雨,鎮上鄉親便將義診臺圍了個水泄不通,爭先恐后搶得“有利位置”,讓在場維持秩序的工作人員忙不可迭。 當地村民由于其慣有的生活方式和健康理念,慢性病普遍,前來問診的年長者居多。 在當地醫生的幫助下,義診專家除了為村民們測量血壓、號脈、就癥狀作出診斷和治療意見之外,更多的是“苦口婆心”地叮囑病患改變長久以來的生活習慣——少攝取鹽分、多曬太陽、少依賴藥物等,以及親自上陣示范。 這廂,中國女醫師協會第四屆理事會副秘書長任在晉仰天而臥;那方,原解放軍總醫院遠程醫學中心主任鄭兵以膝跪行……這都是專家們通過多年實踐總結出的防治血栓、緩解慢性腰腿疼痛的妙招,鄉親們見狀紛紛躍躍欲試。 義診行至半程,只見一位抱著孩子的母親來到王芳博士面前,憂心忡忡地詢問她的孩子會不會長不高。 王芳博士是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兒科副教授、副主任醫師,擁有多年臨床經驗的她立刻發現,這個1歲7個月的男童,前囟還未閉合,一哭起來囟門處的皮膚一起一伏。 經過詢問,王芳得知該男童是36周的早產兒,在斷母乳后,每日僅喝180毫升左右的牛奶,并且飲食結構失衡,這是其癥狀的根源所在。于是,她當即開出一張“700毫升~800毫升牛奶、一個雞蛋、蔬菜、少量水果”的日常膳食單,并安撫這位母親的擔憂情緒。 母親緊捏著這張“食譜”,就如同手里握著孩子的明日命運一般。看著她懷抱著孩子和希望離去的背影,王芳和一旁的工作人員都長長地松了一口氣。 為醫者仁,為母者慈。兩天來,王芳對前來問診的小患者體察入微,但因為她和丈夫這次同時出差在外,自己上高一的兒子卻要獨自在家中度過這一周,這次巡診周結束后,王芳還要馬不停蹄地趕往另一個城市。 打記事起,王芳的兒子就知道,“媽媽有做不完的作業”。但對于公益性質的外出義診,家人都很支持,王芳每次義診后回到北京的家中,也會給兒子講述貧困地區的所見所聞,希望他從小就能體會他人的不易,有顆善良的心。 而通過納雍地區的義診,專家們也發現這里不少孩子偏矮偏瘦。由于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這一現象反映出的問題可能并不在于經濟貧困,而是兒童喂食、營養搭配等健康理念上的“貧瘠”。在畢節各縣,乃至全國范圍內的偏遠地區,由于青壯年外出打工者居多,喂養孩子的重任就這樣落在不少只會用“老辦法”的老人身上。 由此,在挽救生育期女性和初生兒生命之外,為成長關鍵期兒童、青少年及其實際監護人普及現代、科學的健康理念,也成為了包括“母親健康快車”在內的公益項目所承載的重要使命。 直到最后一名鄉親離去,義診正式“收兵”,但這些專家們的討論卻一直持續到餐桌上和各自的房間內。 74歲的任在晉曾從醫40余年,身為中國女醫師協會第四屆理事會副秘書長的她編寫了一套針對女性健康的“三十條”口訣。首日發車儀式后,近百名女性將她的科普課堂擠滿,每一條口訣的細致講解都讓這些偏遠地區的女性聽眾對自身健康理念有了全新的認識,臺上臺下互動熱烈,課堂也因此“拖堂”了很久。 即使這樣,任在晉在義診結束后仍然帶著遺憾地說:“要是知道當地老百姓普遍吃鹽這么重,我上午的課程應該把這一塊更著重地說一說?!?/p> 而在另一側,為納雍縣第二中學的學生們上了一堂心理健康講座的謝玲,也在興奮地說著這天收獲的“案例”,她通過經典的“房樹人”測驗洞察了一名學生的心理問題。 謝玲教授是中國生命關懷協會的副秘書長,2018年6月,她隨“母親健康快車”的巡診走進青海湟中縣一中,為200余名高二學生進行問卷調查,開展心理輔導,貧困地區學生們帶給她的觸動讓她從此一發不可收拾。她擅長采用沙盤游戲和調查問卷等方法,為偏遠地區的青少年解決眾多平時難以找到對象傾訴的“心結”,緩解他們學習和生活上的心理壓力。 正是我們今天在納雍縣全程目睹的義診、健康科普和心理輔導,讓“母親健康快車”在17年的行程中持續拓展自身模式,將關愛女性健康的格局不斷放大。 在尚未走出貧困序列的納雍縣,如此內容豐富的“母親健康快車”無疑對當地有著不可替代的脫貧意義。女性——更準確地說——母親,往往是貧困家庭改善生活面貌的中心角色,而因病致貧、因病返貧又常常是貧困地區難以擺脫現狀的首要頑疾,所以,對母親身心健康的保證,是從貧困邁入小康的核心一環。 一段時間內,貴州的地理位置和交通條件曾長期制約了這里的發展。但近幾年,貴州已實現了“縣縣通,鄉鄉通”,僅在納雍,鄉縣之間的高速路就綿延不盡,這就讓當地經濟搭上“快車道”的同時,也讓類似“母親健康快車”的服務如虎添翼,使得包括健康脫貧在內的各層面扶貧救助和脫貧理念飛馳著駛入千家萬戶。 國家對健康扶貧的高度重視可作思想召喚,社會對貧困地區的資金投入可作行動支撐,百姓對公益慈善的交口稱贊可作精神鼓勵,但更為關鍵的、不斷注入這一項目的動力,其實來自于一組組參與者與受助者之間建立的情感紐帶。 僅在納雍的兩天里,我們結識了一個個感謝快車工作人員救命之恩的母親,送別了一個個帶著微笑與義診專家告別的村民,見證了一個個收獲工作成長的一線婦產科醫務工作者……正是這樣的紐帶傳遞,讓“母親健康快車”在鄉間頻繁往來,讓遠道而來的專家團隊樂此不疲,讓醫療健康服務在中國無所不至。 在納雍等類似的貧困縣,載著生命之光的“母親健康快車”由此也更多地讓人看到脫貧的曙光其實也已然在即。 (高文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