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本報記者 王勇 11月5日,北師大中國公益研究院以“十三五時期養老服務取得七大成就”為題發布“十四五”規劃智庫研判成果。 文章顯示,“十三五”期間,我國養老服務業發展取得重大成就。截至2019年底,全國共有各類養老機構和設施20.4萬個,較“十二五”末增加6.4萬個。 其中,注冊登記的養老機構3.4萬個,較“十二五”末增加0.5萬個;社區養老照料機構和設施6.4萬個,較“十二五”末增加2.9萬個;社區互助型養老機構10.1萬個,較“十二五”末增加2.5萬個。 養老床位總量方面,截至2019年底,全國各類養老床位合計775.0萬張,較“十二五”末增加44.8萬張,社區養老床位336.2萬張,較“十二五”末增加13.3萬張。 這一系列數據變化的背后,是我國養老服務政策體系的不斷完善、服務能力的顯著提升、保障措施的持續加強、養老產業的蓬勃發展,同時也為“十四五”時期我國養老服務業的現代化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十三五”期間,我國養老服務業實現了7大突破: 一是養老服務政策體系基本成型?!笆濉逼陂g國務院及各部門出臺近30項關于加快養老服務業發展的政策文件,實現老年福利保障、機構養老、社區居家、醫養結合、農村養老、產業發展等領域的全覆蓋。 二是以老年人高齡津貼、服務補貼、護理補貼為主體的老年人福利制度基本全覆蓋。截至2019年初,31個省份均已建立了高齡津貼制度,30個省份建立了服務補貼制度,29個省份建立了護理補貼制度。 三是養老服務質量監管取得重大進展。2017年開始的“養老院服務質量建設專項行動”有效提升了養老機構的基本服務質量與安全管理質量,以《養老機構服務質量基本規范》《養老機構等級劃分與評定》《養老機構服務安全基本規范》3個國家標準為依托的養老機構服務質量監管體系初具雛形。 四是社區居家養老服務改革試點進入收官階段、涌現出一批具備推廣意義的成功經驗。自2016年啟動的5批社區居家養老服務改革試點覆蓋31個省份203個地級市(區、州),下發資金50億元用于支持試點城市激活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市場、探索社區居家養老服務模式。 五是老年長期照護體系得到全面提升?!独夏耆四芰υu估》《關于開展長期護理保險制度試點的指導意見》《關于開展老年護理需求評估和規范服務工作的通知》《關于擴大長期護理保險制度試點的指導意見》等重要標準或政策的實施從統一老年人能力評估標準、建設長期護理保險制度、老年照護需求評估等角度為國家和各地構建以長期照護為核心的老年健康服務體系提供了制度基礎。 六是養老服務市場主體活力得到激發、產業力量逐漸形成規模。養老服務市場持續開放,險資、國企加大力度布局養老產業,城企聯動行動有效地提升了普惠養老的供給能力。 七是養老服務業人才隊伍建設走向專業化。老年照護師、老年人能力評估師、老年社會工作者等新職業(資格)的出現更加明確了養老服務業內部人才隊伍的分工與職能,《養老院院長培訓大綱(試行)》的出臺更是為養老人才的職業化發展奠定了基礎。 盡管“十三五”期間我國養老服務業取得了重大成績,但結構性問題的存在為“十四五”我國養老服務業的發展提出了挑戰。主要表現為: 服務與需求缺乏更加精準地匹配,養老床位入住率不足,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使用率不高;長期照護支付手段過于依賴養老金,可持續性及消費能力有待提高;養老服務供應商盈利空間較小,市場積極性有待提升;養老人才短缺,現有勞動力知識、年齡結構不足以支撐老齡化社會對高質量養老服務的巨大需求;養老服務資源分布不均衡,高質量養老資源集中于城市,農村養老服務整體較為薄弱等。 文章認為,“十四五”時期有必要從以下5個方面入手加強養老服務基礎設施建設。 一是進一步落實老年人福利補貼政策,拓展老年人福利政策的覆蓋范圍,通過機制創新、效果評估增強老年人福利補貼政策的實施質量。 二是繼續推進統一標準的老年人能力評估工作,摸清老年人失能狀況與服務需求,依托“三社聯動”下扎實的基層治理工作體系的整體優勢,立足社區,將老年人的實際需求與社區服務網絡、專業服務組織以及養老機構進行對接。 三是繼續加大養老服務業營商環境優化力度,實施出臺更加系統、覆蓋面更廣的養老產業政策,進一步激發市場活力。 四是依托長期護理保險試點城市經驗,制定、出臺政策性長期護理保險全覆蓋政策,增強長期照護服務支付能力。 五是繼續深化養老服務質量監管、醫養結合、智慧養老等方面的改革與實踐,為現代化的養老服務業打下堅實基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