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本報記者 王勇 2020年,抗疫成為新常態,氣候、消費、醫療、教育、扶貧等方面的問題不斷凸顯,我們應該如何應對并解決不斷產生的社會問題? 10月31日,以“重啟美好生活”為主題的中國社會企業與影響力投資論壇2020年會在京閉幕,閉幕式上頒出了2020向光獎年度社會企業TOP10獎項。 這些獲獎社會企業的發展歷程顯示,經過十多年的發展,中國的社會企業走已經出了一條具有中國本土特色的發展路徑,社會問題正在由挑戰變為機遇。 “當今世界正處在百年未有的大變局中,新一輪技術革命和產業變革快速興起,推動可持續發展面臨重要的歷史時期,中國的企業家已經走上了世界的舞臺,我們的社會企業也正在成為中國企業家隊伍中的一個重要力量。”中國社會企業與影響力投資論壇名譽理事長、深圳國際公益學院董事會主席、招商銀行原行長馬蔚華表示。 馬蔚華強調:“中國的企業家、中國的社會企業應該成為推動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力量,我們共同努力,來實現全球的可持續發展,推動新的商業文明。” 本土社會問題的解決者 社會企業是為了解決社會問題而成立的企業。作為一個外來概念,社會企業被引入中國后,參與者們關注社會問題的視角經歷了一個由國際性到本土化的轉變過程。 經過十多年的發展,由本土社會問題而產生的社會企業越來越多。2020向光獎年度社會企業TOP10獲獎企業北京新素代科技有限公司(光盤打卡)就是其中之一。 聯合國最新報告顯示,新冠肺炎疫情可能導致全球饑餓人數在2020年大幅增加。除疫情外,嚴重的蝗災也在威脅著非洲和南亞的一些國家。今年將新增1.3億饑餓人口,全世界將有6.9 億人處于饑餓狀態。 在這一背景下,減少浪費刻不容緩。光盤打卡便將目光瞄準了這一世界性問題,他們選擇從推進光盤行動進行切入。 光盤行動發起于2013年,是一個中國特色的杜絕浪費的倡議行動。經過幾年的推動,在減少食物浪費方面取得了不菲的成就,但問題依然存在。 “光盤行動的傳統推廣形式,更多是口號、標語、海報式的宣傳,對于現在的90后、00后來說,缺少參與感。因為現在的年輕人更喜歡通過了解周圍人在干什么而行動,而不是別人讓我干什么。另外一個社會痛點是希望推動減少食物浪費的機構,缺少有效的組織形式。”光盤打卡創始人、CEO柳濟琛提道。 2017年,柳濟琛在一家餐廳吃飯看到餐廳推出的光盤集卡兌換優惠券的活動時,產生了一個靈感——以互聯網的形式,通過激勵的方式,讓顧客光盤減少浪費,就可以從一家餐廳的光盤行動變成全社會都可以參與的光盤行動。 為了解決這些問題,光盤打卡應運而生。在光盤打卡上,用戶通過給餐盤拍照驗證打卡,可獲得積分獎勵。積分可以兌換禮品,也能捐贈給公益項目,“通過物質和精神的雙重回報,讓光盤行動從口號變成一個自己喜聞樂見、樂于參與的事情。”柳濟琛強調。 不僅個人可以加入,同時還可以邀請好友共同加入“光盤挑戰”,學校、企業、餐廳、明星后援團等各類機構都可以入駐,可以組隊打榜。 光盤打卡讓“光盤行動”具備了社交性,成為了一場公眾參與的“光盤游戲”。據柳濟琛介紹,目前已經累計有300萬用戶,1000多所高校入駐,累計光盤超過1000萬次,配捐善款近100萬元。 “這只是一個開始,最終希望實現全民光盤。不只是中國,我們希望把這個解決方案推向全球,為全球的糧食安全問題提供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柳濟琛表示。 從身邊的小問題出發,發起社會企業,探索一個比較完善的解決方案,中國的青年正在越來越多的投入公益創業、投入到社會企業的行列。 中國式的解決方案 以商業的手段解決社會問題,是社會企業有別于政府、商業企業、公益組織的地方。社會企業與其他三者之間應該是什么樣的關系曾經困擾著社會企業的從業者。 中國社會企業的實踐證明,他們之間并不是非此即彼的關系,而是可以協同推進社會問題的解決。2020向光獎年度社會企業TOP10獲獎企業英德市碧鄉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就是這樣一家社會企業,在解決貧困問題的道路上,他們走出了一條集合各方力量的中國式路徑。 碧鄉創立于2017年,是廣東省國強公益基金會設立的一家社會企業,同時是碧桂園集團核心聯盟企業,主要的業務是鄉村振興產業規劃和建造、民宿運營,特別是自營農產品研發與營銷。 碧鄉的成立緣起于碧桂園集團響應黨和國家的扶貧號召,在貧困地區開展的精準扶貧和鄉村振興工作,成立的初衷是要解決產業扶貧產業發展難、產品營銷難的問題,以及如何構建一個全新的產業鏈的問題。 依托碧桂園集團和國強公益基金會的優勢,碧鄉走上了一條快速發展之路。 一方面,依托碧桂園集團上下游合作企業的優勢,以公司+專業合作社+村小組+農戶的模式,發展現代農業生產;一方面,結合當地的特色,推動一村一品、一鎮一業的發展,通過設基金、建工廠、重品牌、重技術、拓市場,帶動扶持當地青年創業。 在營銷方面,碧鄉充分運用了碧桂園集團的資源。線上,通過集團的渠道向碧桂園2000多個小區500多萬業主進行推介;線下,集團自身打造的渠道、一些政府合作單位的采供渠道、批發市場的渠道都被利用起來。 據碧鄉電商部負責人梁鴻宇介紹,公司目前已經開發了300多款農產品,累計幫助11.2萬貧困戶增加收入。2018年,碧鄉的總收入是700多萬元,2019年就增長到1億元,預計2020年將達到2億元。“這是我們結合集團的優勢資源,多渠道、多元化發展,具備核心競爭力的結果”。 通過創新的商業模式,碧鄉正在可持續、可復制、系統化地解決中國鄉村振興面臨的農產品滯銷、就業難、可持續發展難等問題。 而作為社會企業,碧鄉并不以盈利最大化為目標,按照約定,碧鄉的所獲得的盈利將返回國強公益基金會,繼續用于公益項目。 商業企業、社會企業、公益組織在解決貧困問題上不再是各自為戰,不再是零和的競爭關系,資源、機制互補為社會問題的解決提供了一條中國特色的路徑。 越是本土的越是國際的 從國際視角到中國視角,并不意味著社會企業的視野在變窄——越是本土的越是國際的,2020向光獎年度社會企業TOP10獲獎企業,上海起承文化發展有限公司正在不斷證明這一點。 起承文化是一個致力于中國非遺可持續保護和發展的社會企業。據起承文化創始人米成介紹,在非遺保護的探索中,他們發現傳統非遺面臨著三大挑戰: 一是生活改變帶來文化流失。例如,現在出嫁的時候沒人穿嫁衣,導致羌繡等工藝沒有了存在的基礎。二是非遺領域缺乏創新發展乏力,“這個領域可能很多從業者連智能手機都不會用”。三是由此導致從業者賺不到錢,也獲得不了社會尊重。 如何解決這些問題?起承文化的思路是“我們不能做一個穿越回到宋朝的工匠而去決定要做什么,而是要把自己想象成一個從宋朝穿越到現在的工匠去決定什么應該做”。 由此提出了用創承重新定義傳承,塑造非遺傳承的可持續生態模式,助力傳統非遺融入現代生活的路徑。 據米成介紹,第一步是把傳統的非遺工藝通過創新變成知識產權,以解決利益分配、標準化和復制的問題;第二步是把知識產權通過廣泛合作,把它變現。 “文化內容可以幫助商業上有比較大的提升,同時在商業的轉化過程中會產生非常多的現金流,這些現金流又能反哺文化的發展。”米成強調。 基于上述理念,起承文化打造了在地的非遺工坊,集結全球非遺傳承大師、文化學家、歷史學家、統計學專家、數字人文學專家等多領域的人才建立了數字非遺基因庫,搭建了全球非遺設計源創平臺。 “平臺目前有300多位設計師、藝術家和科學家,他們來自13不同國家和地區。他們能夠跟我們一起去創新,可以大大加快我們開發的效率。”米成表示。 通過上述措施,起承文化完成了對中國非遺的現代化轉化,把傳統的非遺變成了非常美非常有趣的現代儲備。在此基礎上進行變現,一是開發手工藝品,為非遺手工藝人帶來工作收入;二是圖形IP的使用,建立廣泛的社會知名度;三是通過科技創新帶動行業技藝進步產生國際影響力。 據米成介紹,截至目前,起承文化已經參與保護了46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幫助超過300位手工藝工作者參與國際研創,實現超過30億元的文化價值轉換。 “傳統非遺并不是你一聽到它就覺得它離自己很遠,根本不想去買它,只要我們能夠有很好的創新,我相信它是能夠在市場上有一席之地的。”米成強調。 米成表示:“其實非遺并不是苦窮慘,我希望全世界的人在看到我們的文化的時候,能夠真正從內心有對歷史的尊重和尊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