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本報記者 高文興 美國當地時間11月22日,據《紐約郵報》報道,曾聯合發起“冰桶挑戰”的帕特里克·奎恩(Patrick Quinn),經歷與“漸凍癥”的漫長抗爭后,當天遺憾病逝。 去世時僅37歲的帕特里克·奎恩,在2013年被診斷出患有肌肉萎縮性側索硬化癥(即俗稱的“漸凍癥”)。確診后不久,他在社交媒體上發起“冰桶挑戰”活動,旨在為尋找該病的治愈手段籌集資金,之后該活動如病毒式傳播在全球走紅。 從2014年開始席卷網絡的“冰桶挑戰”,要求參與者在視頻中向自己迎頭潑注一桶冰水,否則就必須向致力于攻克“漸凍癥”的相關機構進行捐贈。帕特里克·奎恩為紐約州揚克斯市人,而據《揚克斯時報》報道,“冰桶挑戰”共計為“漸凍癥”研究籌集超過2.2億美元。 在活動期間,全世界有超過2000萬條挑戰視頻通過網絡發布,其中不乏諸如喬治·布什和比爾·蓋茨等重量級名人的參與。 上周五,帕特里克·奎恩曾在社交媒體上表示自己接受了氣管切開的手術,由于引發肺炎導致呼吸困難而再度入院。此前,他還回到母校參與了一場“冰桶挑戰”的相關活動。 大紐約地區漸凍癥社區將其稱為“燈塔式”的人物。“帕特里克·奎恩是‘冰桶挑戰’的聯合發起人和忠實倡導者,他幫助改變了我們與漸凍癥抗爭的路徑,為病癥研究籌集了數以億計的善款,為全世界的病患及其家庭延續了希望。”該社區表示。 而在去年12月份,同為“冰桶挑戰”發起人的皮特·弗雷茨(Pete Frates)也因病去世,年僅34歲。這二人的去世,無疑是“漸凍癥”病友群體的巨大損失,而曾經風靡全球“冰桶挑戰”項目,六年后的熱度也無法再與往日相提并論。 其實,在“冰桶挑戰”發起后的第二年,即2015年,該活動的籌款額就暴跌至100萬美元。以色列的醫療數據分析公司Treato稱,上一年的活動參與者中,僅有14%再次做出捐贈。 2016年,紐約州水牛城舉辦集體“冰桶挑戰”活動,試圖在參與人數上打破此前721人的世界紀錄,但宣告失敗。 2017年至今,全球各地仍有零星的“冰桶挑戰”活動舉行,但無論是活動規模還是所籌金額,都大不如從前。 此外,“冰桶挑戰”也遭受了一定范圍內的指責,不少人認為其娛樂性質蓋過了公益屬性本身,其善款使用、對參與者的健康保證以及活動用水的處理,也都曾遭受過質疑。 應該肯定的是,在公益領域,至今尚未有第二個舉動能夠像當年的“冰桶挑戰”一樣,打破圈際,真正做到了傳播倡導和善款籌措上的“雙豐收”。 2014年,當“冰桶挑戰”的旋風刮進中國時,北京瓷娃娃罕見病關愛中心在三天內就獲捐了140萬元人民幣,這是該機構此前難以企及的籌款速度,盡管其中有100萬元來自于王思聰一人。該機構的負責人王奕鷗當時表示,機構成立6年來做了很多宣傳,但從來“沒有機會像現在這樣形成公共討論”。 當年,在中國,除了公益界、商業界和娛樂圈的人士積極“跟風”挑戰,連國家衛計委(現“衛健委”)都表態支持。 在央視主持人張泉靈點名后的不到20分鐘內,國家衛計委的官方微博就給出了回應,為罕見病發聲。20分鐘后,該微博再次發聲,明確支持“冰桶挑戰”,呼吁社會關注罕見病,同時,時任國家衛計委宣傳司司長、新聞發言人毛群安以個人名義向北京瓷娃娃罕見病關愛中心捐款。 引出這一系列官方動作的張泉靈坦言,“冰桶挑戰”也許有“秀”的成分,并且浪費了一些水,但無論如何,是她見過的“投入產出比最好的慈善活動”。 南都公益基金會理事長徐永光也認為,活動帶有娛樂性,是具有正能量的,明星和企業以此贏得知名度和美譽度,也無可厚非,最重要的是,在“迅速傳播過程中,影響公共政策的改變”。 如今,我國大約有20萬名“漸凍癥”患者,患者肌肉逐漸萎縮,患者表現無力,甚至癱瘓,發病年齡大多在30~60歲之間,男性多于女性。該病目前尚無特異性治療藥物,治療手段主要停留在改善患者生活質量上,以此延緩病情發展。 而如同“漸凍癥”這樣缺乏負擔范圍內有效治療藥物的罕見病,我國約存在五六千種,一名患者的每年治療費用都在幾百萬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