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今年7月份,騰訊主要創始人陳一丹中國互聯網公益峰會提出了“同舟共濟 向陽而生”這一關鍵詞。今年大家經歷了特別難的時期,現在都在復蘇,我覺得公益行業也是一樣的。我們的理念是希望用公益的力量,跟行業一起共建共生,跨過一個一個坎,走向更好的下一年。 我們公益信念的第二個關鍵詞是社會的痛點就是公益的起點,是陳一丹在《互聯網公益》中提出的,這一提法把公益的范疇拉得更加廣闊了。 第三句話是騰訊創始人馬化騰在2019年《學習時報》一篇文章里的標題,負責任的數字化是最大的公益。2019年,騰訊升級了自己的使命和愿景,使命就是用戶為本,科技向善,把一個社會責任的理念升級為公司整體性的使命和愿景。 我們對公益的理解和信念就是理性公益,科技向善。我想分享我們做的以下工作: 第一,騰訊戰疫。1月23日設立了三億元的物資基金。隨著戰疫縱深發展,設立了總額15個億整體的戰疫基金。后來國外的情況越來越嚴重,我們又拿出一個億美元做全球的戰疫。 另一方面,是用騰訊公益平臺發揮生態效應,100多家慈善機構,160多個籌款項目,一千多萬的網友,短短幾個月的時間里籌集了超過6億元戰疫資金。 整個騰訊6萬多員工,有3萬多員投入了戰疫大戰。自發集結起超過100支技術志愿團隊,以科技的力量助力抗疫和復工復產。 第二,扶貧探索。我把它概括為點、線、面三個維度。 一年一點,騰訊承擔廣西都安瑤族自治縣大崇村的結對幫扶工作。除捐贈200萬元幫扶資金外,騰訊還幫大崇村打造“龍布日出”文旅品牌、建起集裝箱民宿、興辦食品加工廠、搭建電商系統、制定分紅機制等,探索打造“前店后廠”“股權、紅利共享”的長效扶貧模式。我們覺得真扶貧從人的角度切入是非常重要的。 11年一條線,我們做了一個扎根鄉村的互聯網產品,叫騰訊為村,助力鄉村數字化。目前已經有250萬的村民實名注冊使用。有效疏通了黨務、村務、事務、商務等領域原本堵塞的上下交互通路,創造了各方真實或虛擬的“共同在場”,進而調動村民參與村中事務的主動性,激發鄉村的內生發展動力,為長效脫貧和鄉村振興打下基礎。 13年一個面,騰訊公益平臺從成立到現在有四個多億人次參加了捐贈,籌款115多億元。截至目前,騰訊公益平臺支持募捐項目累計超過9萬個,涵蓋救災、疾病、教育、生態、文化等議題,其中90%聚焦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平臺資源堅持向精準扶貧項目和基層慈善組織傾斜,為公益行業整個健康生態助力。 第三,99公益日。今年的99公益日在方艙啟動,響應武漢戰疫精神。陳一丹對“99公益日”的發展做了一些設想,“歸結起來,就是互聯網公益要繼續深耕:透明度、數字化、生態效率。 從數據角度來看,這三個方面還是有蠻多的進化,在三天活動期間,愛心用戶累計互動量高達18.99億,是去年的2.15倍;5780萬人次愛心網友通過騰訊公益互聯網募捐信息平臺捐出善款23.2億元,分別是去年的1.2倍和1.3倍。說明中國網民慈善精神在增長。輿論也是非常肯定,我們覺得特別可喜的是一塊做好事這樣一個理念成了公益時尚。 第四,科技公益。這兩天我們發布了騰訊科技公益平臺,希望以“科技向善”為指引,以數字科技為核心能力,通過技術創新與協作,攜手專業志愿者、志愿機構和公益組織,解決社會痛點,增進社會福祉。科技公益未來會有會有很多去解決社會痛點的可能性。 對于騰訊基金會來說,2021年,將進行戰略升級。騰訊基金會繼續推動人人公益,創新科技公益;并在鄉村振興、教育公益、文化保護、環境與生態保護等方面系統規劃與加大投入。 對于騰訊來說,我們更加深信,把“科技向善”作為騰訊公司使命愿景的長遠意義。騰訊不是只為商業而存在,更是因為用科技能力增進社會福祉、以責任意識響應國家需要、以利他精神服務人類社會,最終將做成百年老店、基業長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