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版面導航 | 標題導航
   第01版:頭版
   第02版:數字
   第03版:新聞
   第04版:新聞
   第05版:新聞
   第06版:新聞
   第07版:新聞
   第08版:封面報道
   第10版:新聞
   第11版:專題
   第12版:新聞
   第13版:新聞
   第14版:新聞
   第15版:益言堂
   第16版:尋找慈善傳統
讓50%的學生到公益組織就業

版面目錄

第01版
頭版

第02版
數字

第03版
新聞

第04版
新聞

第05版
新聞

第06版
新聞

第07版
新聞

第08版
封面報道

第10版
新聞

第11版
專題

第12版
新聞

第13版
新聞

第14版
新聞

第15版
益言堂

第16版
尋找慈善傳統

新聞內容
2021年01月26日 星期二上一期下一期
開展慈善學歷教育
讓50%的學生到公益組織就業

    學院積極與基金會進行聯系和交流,為公益慈善管理專業實習基地拓展和學生就業工作增加新的渠道

    浦江學院公益慈善學院的畢業生遍布國內各大基金會和公益機構

    浦江慈善商店是公益慈善管理學院的教學實踐基地,通過商業行為與公益項目相結合的運作模式,用商業運作的收益支持公益項目可持續開展

    ■ 本報記者 王勇

    2020年6月,北京師范大學珠海分校宣布不再開設教育學(公益慈善管理方向)輔修專業,由此引起了關于慈善學歷教育的爭論。

    那么,國內公益慈善本科以及專科學歷教育究竟處于一個什么水平呢?誰在讀這樣的專業,師資力量從哪兒來,究竟學什么,學完如何就業呢?

    目前,除了已經停招慈善專業的北師大珠海分校,國內開展公益慈善學歷教育的高校還有南京工業大學浦江學院公益慈善學院、山東工商學院、北京社會職業管理學院、廣東嶺南職業技術學院等。

    其中,南京工業大學浦江學院公益慈善學院是全國第一個開設公益慈善管理四年制本科專業且堅持至今的院校。該專業已畢業學生245名,目前在讀學生269人。

    ‘我們希望公益慈善管理專業畢業的學生能夠有90%以上的就業率,其中50%在公益慈善組織就業。’該學院執行院長謝家琛表示。

    【慈善學歷教育是否必要】

    目前,我國開展公益慈善本科以及專科學歷教育的高校大致有5家。

    南京工業大學浦江學院(以下簡稱“浦江學院”)于2014年開設公共事業管理(公益慈善管理)四年制本科專業;山東工商學院于2018年開設社會工作(公益慈善管理)四年制本科專業;北京師范大學珠海分校于2012年開設公共事業管理(公益慈善管理)輔修專業;北京社會職業管理學院和廣東嶺南職業技術學院分別于2012年和2018年開設公益慈善管理專科(大專)專業。

    對于到目前為止的高校仍然很少這一現象,浦江學院公益慈善學院執行院長謝家琛有如下四點造成了制約。

    “首先,對于公辦院校來說,設立一個新的專業是比較謹慎的,不像民辦高校這么靈活,它有各種各樣的限制,不是想設立就設立的。其次,要正式設立專業,需要比較大的魄力,在課程體系不成熟,師資、教材匱乏等情況下,是有一定難度的。第三,目前公益慈善行業從業者工資薪酬不高,社會對公益行業認知度也比較低。高校對行業的情況也不是太了解,會擔心開了專業之后的發展問題。第四,公益慈善行業總體和其他行業比,就業的人數還是有一定的限制,不像其他行業需求量那么大。”他表示。

    在這樣的種種制約下,浦江學院公益慈善學院在2014年設立相關專業就顯得彌足珍貴。

    據了解,浦江學院于1998年成立。自2014年始,正大集團全面加入到浦江學院的建設發展之中。2014年4月,在民政部門和中國僑聯的支持下,浦江學院與中國華僑公益基金會開展戰略合作,成立了公益慈善學院。

    與北京師范大學珠海分校設立的輔修專業不同,2014年9月,該學院直接招收了首屆公共事業管理(公益慈善管理)專業本科生,12月組織召開了公益慈善管理專業建設研討會。與會人員認為,學院開設全國第一個公益慈善管理四年制本科專業,對于推動公益慈善行業向職業化、專業化方向轉變,解決公益慈善人才緊缺的問題具有開創性、示范性和引領性的意義。

    謝家琛向《公益時報》記者表示,高校開展共公益慈善學歷教育還是很有必要的。

    他說:“一是公益慈善行業快速發展,迫切需要職業化、專業化的專門人才;二是目前開設公益慈善管理本科專業的高校只有兩三家,遠遠不能滿足公益行業對人才的需要;三是高校其他專業培養的人才,如社會工作、公共事業管理等專業培養的人才在知識結構和能力結構上不能滿足公益行業對管理人才的需要。”

    同時,他也向記者分析了開展公益慈善學歷教育的可行性。

    “一方面,學科間相互滲透和融合發展是當今社會科學發展的趨勢,公共管理、社會學、工商管理等學科的相互滲透和融合發展為公益慈善管理這一新學科、新專業的產生提供了概念、方法和理論支撐。”謝家琛認為,“另一方面,公益慈善行業的快速發展積累了豐富的管理經驗和操作技能,為公益慈善管理專業建設奠定了實踐基礎。”

    當然,認為學歷教育有必要,并不是等同于公益慈善人才培養只有學歷教育一種形式,如通識教育、行業培訓等都是公益慈善人才培養的形式。

    【大部分學生仍為調劑】

    浦江學院公益慈善學院成立至今六年有余,每年有100個新生名額,其中公益慈善管理專業60余個名額。該學院現有在校生369人,其中公益慈善管理專業269人。已有三屆學生共計322人畢業,其中公益慈善管理專業有245名學生畢業。

    據了解,該學院的學生均通過高等學校統一招生考試錄取。目前來看,大約50%的學生來自江蘇省,50%的學生來自全國各地。公共事業管理(公益慈善管理)專業除2014年(第一屆)招收了93名學生之外,該專業每年招收本科生在60名左右。

    然而,“大部分的同學都是調劑過來的”,這也是學院不得不面對的事實。

    “對這個專業一開始是不太了解的,確實是一個現實情況。”謝家琛說,“不過經過一年的教育之后,可以去重新選專業,從我們專業離開的同學并不多。例如2018級有60多個學生,只有三個人離開了。

    不過他也坦言:“盡管轉出去的還不多,但是真正確實非常想在公益慈善行業工作的同學,比例也就在一半左右。”

    【在工作中學習】

    “我們也是摸著石頭過河,但有一點是非常清楚的,我們會盯住公益慈善行業需要的人才,他們所應該具備哪些素質,哪些能力,進行課程的設置和相應的調整。”談到本科學歷教育所涉及的內容,謝家琛始終強調“工作本位”。

    所謂“工作本位”,即以行業和職業需求為本進行人才培養。

    依據這一理念,浦江學院公益慈善學院設置了如下課程:

    一是根據素質教育要求,設置通識教育課程,培養學生的公益品格。

    二是根據交叉學科特點,設置以公共管理為主、兼顧社會學、工商管理的學科基礎課程,為學生奠定專業知識基礎。

    三是按照行業崗位要求,設置項目管理、資金籌集、公關傳播和綜合管理等四大模塊的專業核心課程,為學生奠定專業理論和專業能力的根基。

    四是根據復合型人才要求,設置專業選修課程,讓學生通曉社會工作專業理論知識和基本技能,拓展視野。

    按照“工作本位”關于“干中學”的理念,浦江學院公益慈善學院創建“在工作中學習”和“通過工作學習”的教學方式。

    具體而言,教學通過以下四個方面互相配合完成。

    第一,開展情景模擬教學,把學習現場設計成工作現場;第二,開展項目教學,營造“在工作中學習”的環境;第三,開展“雙師制”教學(即安排行業專家參與學校專職教師的授課),引入“在工作中學習”的氛圍;第四,安排“實戰型”實習,創造“通過工作學習”的條件。

    謝家琛表示,大一、大二的學生在暑期會到公益慈善組織進行為期兩周和四周的實習,大三學生在學校慈善商店實訓,大四學生到公益慈善組織進行為期五個月的畢業實習。

    “大一基本上是一種體驗式的實習,我們要求學生到公益組織去體驗,我們開介紹信,然后同學自己去找。大二基本上也是自己找機構實習,但是我們會提供一定的支持。大三學生一方面在慈善商店實訓,另外一方面暑期學校會組織他們到公益組織去實習。2019年,我們在敦和基金會支持下發起了公益先鋒計劃,對學生的實習進行資助。”

    “到了大四畢業實習的環節,我們基本上是兩條腿走路,一方面我們會推出三四十家公益組織,都是學院聯系來的實習就業基地,發布后讓同學們來投簡歷,優秀的同學我們還會為他們進行推薦;還有一部分就是同學自己找地方去實習。”

    在起步之初,浦江學院公益慈善學院缺少師資。學院通過邀請有關高校的教師、公益組織和企業中的行業專家來校授課來解決這一問題。如邀請中央民族大學教授李健講授公益項目設計和管理、邀請上海卓越公益組織發展中心理事長徐本亮講授公益組織內部治理和公信力建設、邀請瑞森德咨詢公司合伙人劉盛、方德瑞信社會公益創新發展中心負責人葉盈講授籌資原理和技巧等。

    經過六年多的發展,學院現有專職教師16名,兼課教師10余名,另外聘請了20余位行業專家開設講座。專業核心課程和選修課程現在由專職教師講授,并安排行業專家以開設專題講座/工作坊的形式參與專業課程教學,以彌補專職教師實踐經驗不足,實現理論與實際更好的結合。兼課教師主要承擔部分學科基礎課程的講授。

    學院專職教師通過公開招聘聘任,兼課教師來自南京其他高校。行業專家來自在公益慈善組織擔任秘書長、部門主任、資深項目經理等職務的中高級管理人員。

    【50%畢業生在公益慈善組織就業】

    “學院公益慈善管理專業2018屆、2019屆畢業生就業率92%以上,其中50%以上被公益慈善組織聘用,不少學生被全國性公益組織和省級知名公益組織錄用。2020年因受疫情影響,畢業生中除去考公務員的同學外,就業率為89%,其中考上研究生和在公益慈善組織工作的占49%。”談及學院畢業生的就業情況,謝家琛還是流露出了滿意之情。

    即使與浦江學院的其他二級學院比較,公益慈善管理專業2018屆和2019屆的就業率也在全校排名第三(全校共10個學院),也因此得到學校表彰。

    這也達到了學院對于就業情況的評價指標——90%以上的就業率,其中50%在公益慈善組織就業。

    “我們覺得能達到這樣的目標已經很不容易了,因為整個大環境擺在這,能夠提供比較好的工作待遇、報酬,有比較好的職業發展前景的公益組織,畢竟數量有限。另外,每個同學的能力、特長和職業興趣也不一樣,有些同學認為自己更適應在企業工作。”謝家琛說。

    如何讓學生愿意在公益行業就業,學院方也做了不少努力。

    “第一個辦法,入學第一年我們就會開公益慈善管理概論這門課,給學生打基礎,這門課我們會非常用心地上。第二個辦法,我們采用雙師制的教學模式,請了很多的行業專家來開講座、做工作坊,效果非常好。他們講的是行業最新發生的一些情況,最新的一些探索和經驗,同時他們也對公益行業充滿了激情,可以增加學生對專業的認同。第三個辦法,我們要求學生去公益組織實習,去實踐,四年實習實訓不斷線。此外,我們實行項目化教學,要求同學們都去做各種公益項目,去參加公益創投,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等。”

    通過這樣一套“組合拳式”的教育方法,浦江學院公益慈善學院取得了相當不錯的效果。但謝家琛也表示:“當然我們也只能影響一部分人,能做到50%的同學愿意到公益組織去就業,這已經是很不容易的事情了。”

    在聯系就業崗位方面,學院與公益組織展開合作,目前有四十余家合作單位。

    “一方面,大四學生實習的時候就和就業聯系起來;一方面,我們會發布招聘崗位,也會邀請一些公益組織的負責人來現場招聘。對于表現比較突出的比較優秀的學生,我們會有意識的推薦給我們認識的公益組織負責人,增加他被錄用的可能性。”謝家琛說。

    【公益行業對高校教育的支撐是關鍵】

    據了解,浦江學院公益慈善學院目前財務狀況良好,能夠實現自負盈虧。

    學院經費主要來源于學生學費和住宿費,其中學費14000元/年,住宿費1500元/年。學院公益慈善管理學歷教育工作也得到了公益慈善組織的大力支持,無論是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教學活動的開展,還是實習崗位的安排、就業單位的落實,公益慈善組織都給予了大力支持和積極合作。

    在學院成立初期,中國華僑公益基金會積極參與學院的專業建設,幫助學院邀請講課教師,理事長喬衛還來學校為同學授課。

    2019年,敦和基金會通過設立“菡萏行動”支持公益慈善學歷教育,資助該院20萬元用于實施“工作坊計劃”、“公益先鋒計劃”和“青年教師發展計劃”,幫助學院提升教學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

    中國扶貧基金會、中華少年兒童慈善救助基金會、壹基金公益基金會、上海真愛夢想公益基金會、上海聯勸公益基金會、深圳市慈善事業聯合會、愛德基金會、南京市慈善總會等公益組織積極開發實習就業崗位,招募和接收學院學生到本單位實習就業,這些組織已經成為學院開展公益慈善人才培養的重要合作伙伴。

    謝家琛表示,按照“工作本位”教育理念來開展教學活動和人才培養,投入會比較高。因為這其中需要邀請很多行業專家、其他高校的教師來講課;要拿出一部分資金來資助學生前往北上廣等地實習;青年教師的學習和調研也要得到落實。所以,資金方面的需求還是比較高的。學院則通過為社會組織進行培訓等方式,通過提供社會服務獲取收入,用于教學活動。

    而在資金之外,課程研發、教學、實習也均需要支持。目前學院和公益組織的合作剛剛起步,“我們希望開展深度合作,聯合公益組織一起設立公益慈善管理學院專業建設委員會。共同討論、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大家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形成產學融合、校社合作、聯合辦學的模式。”

    謝家琛說:“公益行業對高校教育的支撐問題,我們認為這是公益慈善學歷教育發展的關鍵問題。教育是一項需要較大投入的事業,對于新專業來說更是如此。希望公益慈善組織能對高校的支持力度更大些,通過投入財力、人力(行業專家)和物力(實習基地),幫助高校提高公益人才培養質量,提供優質公益人才產品。”

    【爭取2025年納入本科專業目錄】

    據了解,浦江學院公益慈善學院的下一步發展目標是,爭取用兩到三年時間把公益慈善管理專業打造成省級一流專業,進一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實現畢業生就業率達到95%,其中到公益組織工作的畢業生達到50%,在全國性公益組織或省市4A級以上公益組織工作的畢業生達到25%。到2025年,爭取使公益慈善管理專業納入教育部本科專業目錄。

    謝家琛解釋道:“2015年的時候,民政部、教育部的相關部門召集過清華大學公益慈善研究院、北京師范大學珠海分校宋慶齡公益慈善教育中心、南京大學河仁慈善學院和我院的負責人一起開會研究過這個事。但因為當時開本科專業的高校還不多,這方面的經驗積累也不夠,所以條件還不太成熟,如果條件成熟了,是可以把公益慈善管理專業納入本科專業目錄的。”

    “所以我們用5年時間,首先把我們自己的公益慈善管理專業打造成省級一流專業,慢慢擴大影響力;同時在行業的支持下,許多高校也開始行動起來。到2025年的話,可能會有更多的高校來開設這樣的專業。到時候條件應該會比較成熟,我認為還是有這樣的可能性的。”他說。

    在具體措施上,該院將采取如下動作,力求完成上述目標。

    1. 深入開展調研,進一步明確和細化人才培養目標和規格;2. 根據教育部新文科建設要求和公益行業需求,優化課程體系和課程設置,積極編寫專業課程教材;3. 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推進“雙師制”教學;4. 每年打造一到兩門線上線下相結合的、翻轉課堂模式的“金課”;5. 推進教學改革,加大實踐教學力度,把項目教學方式貫穿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的教學過程之中;6. 完善涵蓋江蘇、北京、上海、深圳、廣州、成都等地的實習基地建設,加強對學生實習實訓的安排和指導。

    謝家琛表示:“公益慈善學歷教育實質上是教育改革和教育創新的實踐。推進改革和開展創新要突破傳統學科的自我設限和傳統的象牙塔自我循環,要將更多的社會資源引入學校,推進‘校社合作’和產學融合。”

    “希望有更多的基金會像敦和基金會、中國華僑公益基金會一樣支持學院的公益慈善專業人才培養工作,實現學校與社會組織的深度合作和聯合辦學,從而使學院能不斷獲得行業經驗資源、行業導師資源、實習基地資源和辦學經費資源等資源支持,使學院能不斷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為公益慈善行業不斷輸送優秀的專業人才,促進公益慈善事業的發展。”謝家琛表示。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国产精品综合久久网络 | 人人狠狠综合久久亚洲婷婷| 亚洲综合AV在线在线播放| 亚洲欧美日韩综合aⅴ视频| 久久婷婷五月综合国产尤物app| 欧美综合缴情五月丁香六月婷 | 亚洲乱码中文字幕综合| 综合人妻久久一区二区精品| 青青草原综合久久大伊人精品| 99久久亚洲综合精品网站| 2020国产精品亚洲综合网| 久久香综合精品久久伊人| 色视频综合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婷婷五月综合丁香在线| 国产在线五月综合婷婷| 色久综合网精品一区二区| 色欲香天天综合网站| 久久九色综合九色99伊人| 亚洲国产综合专区在线电影| 中文字幕亚洲综合久久菠萝蜜 | 国产成人亚洲综合无码| 一本色道久久99一综合| 一本久道久久综合狠狠爱| 狠狠色伊人亚洲综合网站色| 久久婷婷是五月综合色狠狠| 一本久道久久综合狠狠爱| 亚洲欧美日韩综合二区三区| 久久综合久久性久99毛片| 久久婷婷五月综合成人D啪| 亚洲综合区小说区激情区| 色噜噜狠狠色综合日日| 色婷婷狠狠久久综合五月| 91在线亚洲综合在线| 色综合.com| 综合精品欧美日韩国产在线| 一97日本道伊人久久综合影院|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综合一| 亚洲乱码中文字幕综合| 久久久久青草线蕉综合超碰 | 一本色道久久88精品综合| 亚洲 综合 国产 欧洲 丝袜|